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 31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31例肝血管瘤手术后均获痊愈。笔者认为对肝血管瘤不可盲目选择手术治疗或放弃手术 ,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关键是控制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
肝血管瘤164例外科治疗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良性肿瘤,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发现率大大提高。我院从1980~1992年外科治疗血管瘤164例。本文就肝血管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影像学设备及技术的快速发展,肝血管瘤检出率明显增高。外科手术治疗肝血管瘤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影像学引导下微创介入手术逐渐用于治疗肝血管瘤。本文对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该文多角度分析了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现状、腹腔镜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及特殊解剖部位血管瘤的处理要点。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超、CT及MRI对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何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以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外科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如肝血管瘤切除、肝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术、肝移植等,肝血管瘤切除术效果明显,作为首选治疗,目前对于肝血管瘤手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就其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 5年收治的 5 0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诊断率为 96.0 %。术前B超、增强CT及MR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90 % ( 4 5 /5 0 )、97.6% ( 4 0 /4 1)和 10 0 % ( 5 /5 )。 7例最大瘤径小于 4cm且无症状的病例 ,明确诊断后出院定期复查 ;对最大瘤径大于 4cm ,有症状和瘤径虽小但诊断可疑的 43例患者 ,1例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 ,3例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 ,3 9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率为 10 .3 % ( 4 /3 9)。无手术死亡。结论 B超、增强CT、MRI是诊断肝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对最大瘤径大于 4cm ,有症状 ,或瘤径虽小但生长较快 ,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瘤体较小的肝脏边缘性血管瘤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腹腔镜血管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正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指征界定、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血管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 版)》(以下简称《2019版共识》),旨在规范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相关专业领域医务人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以及诊断与治疗水平[1]。本文从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外科技术及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切除已经成为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式、术中肝脏血流控制方法、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的一些新进展,并回顾了血管瘤捆扎术、微波固化、射频消融、动脉栓塞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B超、CT检查的普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本院自1991年1月~1996年1月收治肝血管瘤18例,其中10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治愈。术中出血量少,其中9例100~200ml,仅1例达到1600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肝血管瘤的检查首选B超、CT或ECT。本组B超检查符合率77.8%,CT90%。经以上系统检查仍不能确诊的可切除肿瘤,尽早手术具有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临床意义。血管瘤剥除术式治疗第Ⅶ、Ⅷ段血管瘤为首选而又简便、安全的方法。预防术中大出血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4例报告)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1990-1995年12月我科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84例,肿瘤平均直径9.8cm,最大直径约40cm,其中位于Ⅷ段或累及Ⅷ段12例,位于尾状叶或累及尾状叶4例。术前有4例在外院接受肝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治疗。结果术前确诊率为95.2%,手术切除率98.8%,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栓塞治疗存在较大危险。  相似文献   

11.
中央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目的 总结特殊部位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32例瘤体位于肝中央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均采用包膜外剥离术,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切除,术中出血量50~10 000mL,12例患者术中进行了输血,输血量400~4 000mL。术后发生胆漏(1例)、膈下积液(1例)和右侧胸腔积液(3例)等并发症5例(15.6%)。术后死亡1例(3.1%)。随访26例,平均随访(3.09±0.93)年,血管瘤无复发。结论 熟悉肝脏的解剖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包膜外剥离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胆胰肠结合部解剖位置及组织结构特殊,极易在手术操作中受到损伤并产生严重后果,因此,亟待对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解剖因素、病理学因素及医源性因素;诊断包括术中诊断及术后延迟诊断;治疗主要包括术中缝合修补、T管引流,术后清创引流、胆胰分流、十二指肠憩室化、空肠造瘘及胃肠道和胆道重建;术中的精细操作,手术末预防性行T管注水、T管造影、胆道镜等检查可有效预防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有效的预防及早期合理的损伤控制外科治疗,可降低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20 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 年间收治的120 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有Whipple三联症的临床表现,血糖均<2.75mmol/L;75 例空腹血清胰岛素>25μU/mL,平均(65 ±6.0)μU/mL。术前B 超检查60 例,2 例发现肿瘤;CT 检查50 例,10 例发现肿瘤;术中B 超检查18 例,16 例与术中探查相符,1 例发现了未能扪及的肿瘤。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4例,胰岛细胞增生症4例。行单纯肿瘤摘除70 例,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胰体尾脾切除44 例,单纯胰体尾切除4 例,活检2 例。112 例良性胰岛素瘤术后111 例低血糖症状立即消失,1 例术后仍有低血糖症状发作,通过再次手术时发现钩突部肿瘤,切除后治愈。继发胰瘘20 例,均为肿瘤摘除者,其中14 例经引流自愈,5例经手术治疗痊愈,1 例因腹腔感染死亡。结论:胰岛素瘤术前定位不易,术中探查及术中B 超是发现肿瘤的主要手段;对良性者应力争行肿瘤摘除术,对肿瘤位于胰体尾较大且深或多发肿瘤者应行胰体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胰体尾部肿瘤的手术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胰体尾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近18年来,采用手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45例,其中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12例;行远端胰腺切除17例,联合脏器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4例。结果 病理类型:胰体尾癌33例,胰岛细胞瘤8例,囊腺瘤2例,上皮样纤维瘤1例,囊性畸胎瘤1例。切除肿瘤最大径:胰体尾癌平均为(8.0±2.6)cm;胰岛细胞瘤平均为(6.5±2.4)cm。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胰瘘2例,膈下脓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上消化道出血 1例,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3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结论 远端胰腺切除术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前需常规做好联合脏器切除的准备;胰腺残端的处理选用主胰管结扎加褥式缝合法可有效避免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肿瘤。尽管通过影像学检查,针对该病的诊断程序已经非常成熟,但在罕见疾病组合的情形中仍有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的风险。本文通过回顾1例术后被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肝移植病例,分析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疑难点,复习海绵状血管瘤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鉴别要点,旨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合国内外文献中肝海绵状血管瘤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特点,对本病例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患者,男性,71岁,因腹水及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腹水及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全腹部CT平扫和增强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经全科会诊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术。术中检查和术后大体检查发现肝脏呈弥漫结节性改变伴肝右叶占位性病变。组织学发现前者为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而占位性病变则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通常情况下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存在影像学诊断困难,但在弥漫结节性背景下,海绵状血管瘤仍可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结节性再生性...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摘要: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13年间295例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中80例术后体温高于38.5℃,持续性发热2周以上的发热原因和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除2例发热原因不明外,术后发热均由各种并发症引起,其中门脾静脉血栓形成35例,脾窝积血、积液合并感染20例,左膈下感染7例,肺炎、胸腔积液或积脓5例,术后胰尾部脓肿、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各3例,食管吻合口瘘1例,腹腔感染1例。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分级有关(P<0.01),与术式无关(P>0.05)。门脾静脉血栓形成与术式选择无关(P>0.05)。结论 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及脾窝积血、积液或感染是术后持续性发热的主要原因。防治各种感染及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地减少术后持续性发热。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利用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 A)引起睾丸生精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大鼠模型,用地高辛标记的大鼠雄激素受体和Fas配体的RNA探针对大鼠睾丸石蜡切片进行原位杂交,观察雄激素受体和Fas配体基因在生精细胞凋亡中的变化。结果显示,GnRH A处理后曲细精管有退行性变,原位杂交表明此时Sertoli细胞的雄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减低,而Fas配体表达显著升高。提示Fas配体的表达可能与生精上皮细胞程序化死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大鼠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细胞系RPC/GEM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大鼠胰腺癌吉西他滨(GEM)耐药细胞系RPC/GE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反复间歇诱导大鼠胰腺癌RPC细胞系10个月,建立多药耐药细胞系RPC/GEM,对其光镜形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MTT 法分析其耐药谱;并用流式细胞术对RPC/GM及其亲代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RPC/GEM对抗肿瘤药物的耐药和交叉耐药试验。结果 与亲代细胞相比,RPC/GEM存在核畸形,胞浆含有较多颗粒;RPC/GEM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细胞倍增时间为42.6h,比亲代细胞系长8.6h;细胞周期分布G0/G1期细胞增多,为68.82 % ±1.42 %,G2/M细胞为4.35% ±1.71%;MTT 法耐药谱分析表明,RPC/GEM细胞系对吉西他滨的耐药倍数为37.1,对5 Fu,MTX ,CTX等药物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结论 该实验建立了稳定传代的大鼠胰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RPC/GEM,有助于进行胰腺癌的相关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2008年经手术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77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5~9cm42例,〉10cm24例,≤15cm11例。手术前确诊7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确诊率94.8%;4例误诊,误诊率5.2%,分别误诊原发性肝癌2例,巨大肝囊肿癌变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1例。3例腹腔出血、休克,急诊剖腹探查均死于术中;4例肿瘤巨大,经剖腹探查未能切除。70例均皆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率90.9%,肝叶切除术38例(4914%),剥除术21例(27.3%),局部切除术11例(14.3%)。70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手段;手术剥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量少,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野生型PTEN基因对乳腺癌MDA MB 468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PTEN目的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 CMV PTEN与骨架质粒pAdEasy 1,将重组腺病毒pAd PTEN制备成纯化高效的含绿色荧光蛋白(GFP)的PTEN腺病毒,体外转染人乳腺癌MDA MB 468后,检测PTEN表达后对乳腺癌MDA MB 468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携带PTEN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成功构建,检测病毒滴度为2.5×1010pfu/mL。表明重组腺病毒已含有PTEN蛋白。流式细胞术显示对照组处于G1期的细胞占41.18%,PTEN蛋白表达后处于G1期的细胞占56.47%。结论 利用腺病毒载体系统AdEasy 1可快速构建表达PTE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高效制备均一的高滴度重组病毒;野生型PTEN基因转染使乳腺癌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