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超声造影的增强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CC)超声造影的增强特点。 方法 13例ICC患者共13个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CEUS)。CEUS采用造影剂Sono Vue和低机械指数成像技术对比脉冲序列(CPS)。 结果 动脉期13个(100%)病灶呈不均匀增强。9个(69.2%)病灶为低增强,其中7个在周边见高回声的不规则环状增强。另外4个(30.8%)在动脉期显示为高(n=1)或等增强(n=3)。门静脉期全部病灶呈不均匀低增强,其中6个(46.2%)病灶低增强范围有所扩大。至延迟期全部病灶呈均匀低增强。 结论 ICC在CEUS各时相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对ICC的定性诊断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与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灌注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方法用CnTI技术对40例75个肝血管瘤病灶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肝血管瘤在动脉期(0—40s)、门静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的增强情况。结果75个病灶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在门脉期和实质期病灶持续强化,其中23(31%)个病灶在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强化,随后进行性向心性填充,19个病灶完全填充,4个病灶未完全填充;22(29%)个病灶为环状强化,随后进行性向心性强化并完全填充;30(40%)个病灶在动脉期呈整体快速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等高回声。结论超声造影肝血管瘤增强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动脉期从周边结节状、环状或整体快速强化开始,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向心性进行性增强或持续呈等高回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肝良性占位病变造影剂灌注特点,探讨其对肝良性占位病变分类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103例病理证实的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血管瘤33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1例,肝细胞腺瘤3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6例,局灶性坏死11例,炎性假瘤4例,肝脓肿18例,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1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2.4ml团注)和低机械指数(M10.09~0.15)反向脉冲谐波造影成像技术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结果 81.8%(27/33)肝血管瘤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及向心性增强模式;83.3%(5/6)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显示“轮辐状”增强;90.9%(10/11)肝硬化增生结节和100%(14/14)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超声造影变化与周边肝组织基本一致;腺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脉相均显示快速整体增强100%(6/6),延迟相83.3%(5/6)显示为等回声或高回声;92.9%(13/14)局灶性坏死和炎性假瘤超声造影病灶内未见增强;94.4%(17/18)肝脓肿造影后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融合状,与周围肝组织界线清楚。结论 低机械指数反向脉冲谐波实时超声造影可准确显示大多数肝良性占位病灶的不同灌注特点,对分类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诊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低分化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低分化胆管细胞癌的常规超声图像及造影表现,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回声、血流分布及分析超声造影各时相的特征.结果 二维声像图上病灶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100%),边界模糊(9/11,81.82%),内部低回声(6/11,54.55%);彩色多普勒病灶内部为0级血流信号,周边显示1级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示7例(63.64%)病灶阻力指数(RI)≥0.6;超声造影显示11例病灶均于动脉相呈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无造影剂灌注,实质相病灶周边呈环状低增强,但回声高于内部无造影剂灌注部分.结论 低分化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造影结合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对病灶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声学造影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共12个结节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为SonoVue,应用ImageLab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动脉相全部肿瘤结节均可见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时相特征,增强模式主要为周边灌注(10/12)。结论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连续准确地描述ICC的增强特点。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提高该病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11例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常规超声表现及肿块造影各时相灌注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示病灶大部分呈低回声,边界不清.CDFI表现少血供型为主.超声造影显示:动脉相表现为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呈现周边厚环状、内部稀拉羽毛状高增强为特征.门脉相为造影剂快速退出.延迟相为病灶呈低增强的灌注特点,但强弱分布不均匀.结论 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灌注模式,正是基于该病的病理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结核球患者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相对照,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结核球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肝结核球患者(15个病灶)和1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6个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对每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每个病灶造影动态增强特点,同时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并记录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结果 15个肝结核球病灶常规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1个病灶呈环状增强,4个病灶呈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2.3~16.8 s,平均(14.1±1.9)s;达峰时间为23.5~32.3 s,平均(27.7±2.7)s.16个细菌性肝脓肿病灶中,10个常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6个表现为不均质高低混合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0个病灶为蜂窝状增强,4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2个病灶为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3.3~21.3 s,平均(16.2±2.5)s;达峰时间为28.6~53.9 s,平均(35.6±8.6)s.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迅速增强至高峰后,增强逐渐消退持续至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现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论 肝结核球与肝脓肿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病理改变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混合型肝癌(CH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造影特征,并探讨不同病理分型混合型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CH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图像,总结其超声造影特点并对不同病理分型CHC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灰阶超声上,CHC病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79.6%),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实质性肿块。超声造影上,CHC病灶动脉期增强方式表现为整体均匀增强20例(40.8%),整体不均匀增强23例(46.9%),环状增强6例(12.2%)。53.1%表现为显著消退,32.7%为轻度消退。以HCC成分为主的病灶多表现为整体均匀(57.1%,12/21)或不均匀增强(42.9%,9/21),而以ICC为主要成分的病灶多呈整体不均匀增强(48.0%,12/25)或环状增强(24.0%,6/25)。经典型CHC病灶平均消退时间早于伴干细胞特征型CHC(P0.05),两者其余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C的超声造影表现与HCC、ICC存在部分相似特点。不同细胞成分CHC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存在差异,经典型CHC与伴干细胞特征型CHC造影剂消退时间有统计学差异,CHC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特点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方法对8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记录常规超声检查中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彩色血流显像等及超声造影检查中病灶的增强表现。采用Sequoia512超声仪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技术。造影剂选用SonoVue,经肘正中静脉团注。结果8例常规灰阶超声均呈不均质偏低回声结节,形态为葫芦状或融合的分叶状,边界尚清楚,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显示内部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特征:8例病灶在造影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5例有动脉期、门脉期周边轻中度环状增强。结论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造影具有共同的特征性表现,即病变内部三期无增强,周边可伴有或不伴动、门脉期环状增强。超声造影是诊断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38例ICC患者,共38个病灶,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分析病灶增强水平与增强方式。结果ICC病灶直径1.7-9.6cm,平均(5.6±2.2)cm。动脉相增强模式:均匀高增强5个,不均匀高增强10个,均匀低增强1个,不均匀低增强13个,环状增强6个,部分增强2个,均匀等增强1个。门脉相:低增强36个,等增强2个。延迟相:38个均表现低增强。14个病灶在注射造影剂45s内开始消退,22个在45~120S消退,2个在120S后消退。结论ICC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多种增强模式,与病灶大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术前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肝脓肿因病变阶段不同而超声表现不同,典型者超声表现为以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回声,边界清楚,厚壁脓腔,呈环征;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脓肿壁环状增强,脓肿壁周围低回声环和脓腔内液化坏死区无增强.不典型者超声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边界模糊,呈低速血流、低阻力频谱;超声造影可见不均匀性增强,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病灶缩小征,周边一过性增强征,“花瓣征”,蜂窝样改变,快进快出低强度.结论 超声造影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不同回声型小血管瘤的灌注及其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重度脂肪肝患者伴发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常规超声不能明确定性或CT检查漏诊的典型脂肪肝伴疑诊肝小血管瘤患者的27个病灶,采用超声造影进一步检查,并与增强CT或MRI结果 比较.结果 注射造影剂后平均(17.0±4.4)s病灶开始出现回声增强,12个(12/17)直径≤2 cm的病灶呈现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增强,边界较清晰,回声明显强于周围脂肪肝组织背景或呈现强回声"淹没征";8个(8/10)直径>2.0 cm的病灶表现由周边向中心呈"片状"或"环状"不规则增强;1例CT未显示的直径1.3 cm的弱回声病灶注射造影剂后12 s出现边缘增强,持续至6 min肝实质期开始消退.直径>2 cm与≤2 cm病灶超声造影剂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脂肪肝背景下伴发肝小血管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ama,ICC)的造影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22例患者肝内的29个病灶进行检查,记录病灶二维超声特点,观察超声造影各时相增强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肝内胆管细胞癌二维超声表现多样.(2)超声造影动脉相共观察到4种增强模式:①动脉相病灶整体高增强(20.69%);②动脉相不均质稍高增强(55.17%);③动脉相呈不均质低增强,中心大部分区域呈无增强,仅见树枝状稀疏血管伸入其中(10.34%);④动脉相呈周边环状高增强(1 3.8%).(3)病灶增强模式与病灶大小关系:长径≤2.5 cm的病灶动脉相多呈整体高增强,>2.5 cm的病灶则以不均质稍高增强为主(P<0.000 1).长径≤2.5 cm的病灶门脉相多呈低增强,>2.5cm者多呈等增强(P<0.000 1);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表现.(4)超声造影动脉相高增强部分,病理结果显示其内癌细胞较多,血管较丰富.造影示动脉相浅淡增强或充盈缺损部分,病理表现其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其内稀疏分布的血管,同时可见灶状坏死.结论 ICC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造影技术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结果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共70个病灶,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快出”,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回声.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表现为等回声时间、表现为低回声时间分别为(14.50±3.82)s、(22.29±4.97)s、(30.38±7.97)s、(43.54±16.80)s.70个病灶中,42个(60.0%,42/70)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不规则环状增强,28个(40.0%,28/70)表现为整体增强;动脉期增强过程中,49个病灶(70.0%,49/70)表现为“树枝状”由周边向中央延伸的特征性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增强达峰值时,51个病灶(72.9%,51/70)表现为不均匀增强,19个(27.1%,19/70)表现为均匀增强.21个病灶(30.0%,21/70)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病灶边界显示不清,超声造影病灶边界均清晰.所有病灶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低回声.56个病灶(80.0%,56/70)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状增强.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具有“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状增强等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病理对照(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其病理基础。 方法 5例患者接受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Vue。所有肝内胆管细胞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结果 静脉注射SonoVue后,4例动脉期病灶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门静脉期可见动脉强化最早的部分轻度消退,但整体仍可见造影剂继续向内部充填,延迟期全部病灶造影剂明显消退。1例动脉期边缘增强及网隔样增强,无向心性充填。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内血管稀少,癌细胞主要位于边缘部分,中央部分纤维组织丰富,可伴有坏死,这可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强化模式的病理基础。 结论 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对肝内胆管癌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血管瘤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探讨超声造影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方法 经周围静脉团注声诺维,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40例肝血管瘤患者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在动脉期(9~40s)、门静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的增强情况。结果 40个(100%)结节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增强,其中36个(90.0%)结节回声始终高于肝实质,3个(7.5%)结节回声渐变为等于肝实质,1个(2.5%)结节回声渐变为低于肝实质。在动脉期,35个(87.5%)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央扩展,3个(7.5%)病灶从中央开始不规则增强向周围扩展,2个(5.0%)病灶表现为全瘤均匀增强。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增强范围继续扩大,15个(37.5%)达到全瘤均匀增强,4个(10.0%)为不均匀增强,21个(52.5%)仍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肝血管瘤增强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性增强;从周边结节状增强开始,增强范围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7.
应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提高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率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对肝脏恶性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其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恶性占位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灌注时相、回声变化规律及肿瘤的检出状况,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HCC)32例均发生早期动脉相明显强化,29例实质期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3例肿瘤直径≤2 cm的小肝癌则消退缓慢.肝转移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静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快慢不一.超声造影后显示新病灶数目较常规超声增加29个,其中肿瘤直径≤10 mm的微小病灶23个.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定性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显示肿瘤数目及发现微小病灶方面灵敏而有效,提高了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确诊为ICC 35例患者的42个病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并评价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CEUS正确诊断ICC 38个病灶,诊断准确度为90%。(1)18个病灶(43%)常规超声提示周边肝内胆管“蜘蛛征”样增宽。(2)CEUS动脉相表现:a.5个病灶(12%)呈整体均匀性高增强。b.37个病灶(88%)呈整体不均匀性高增强,其中12个病灶(29%)呈环状高增强;6个病灶(14%)呈一过性膨胀性厚环状高增强;19个病灶(45%)呈典型或不典型“鸟巢样”高增强。c.<3 cm的病灶表现多样,其中均匀性高增强、一过性膨胀性厚环状高增强仅见于<3 cm的病灶。d.≥3 cm的病灶呈不均匀高增强,其中典型“鸟巢样”高增强仅见于≥3 cm的病灶。(3)所有病灶均见廓清,<3 cm的病灶多在门脉相廓清而≥3 cm的病灶多在延迟相廓清。结论 CEUS诊断ICC有其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Echovist-300是一种半乳糖基质的微泡超声造影剂。目前国内未见用于肝脏的报道。我科对8例肝肿瘤行肝动脉留置插管的患者进行了造影检查。发现经肝动脉注入造影剂后,可使原肿瘤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增强或不变;且在8例中的7例发现了新病灶。而非病灶区的肝实质回声仅轻度增强,分布均匀.且很快消退。通过研究认为:对肝肿瘤行肝动脉留置插管患者中进行选择性超声造影,既可监测原肿瘤的变化,又能发现隐匿的肿瘤,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病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增强时间、增强强度以及病灶的增强方式,并比较病灶在造影前后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病灶平均在(15.5±5.0)s开始显影增强,(22.0±4.5)s时增强达峰值,(55.0±8.5)S时造影剂开始消退,(85.5±20.0)S时廓清。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分别有30%(4/16)、60%(10/16)及6.2%(1/16)表现为等增强,分别有10%(1/16)、40.0%(6/16)及93.8%(15/16)表现为无增强,有70%(11/16)在动脉相表现为高增强。75%(12/16)的病例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53.0%(9/16)提高到造影后的93.8%(15/16)。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肝外胆管癌病灶的显示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