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细胞壁部分缺损或完全丧失而形成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细菌L型是细菌重要的形态变异类型。细菌胞壁的缺失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工诱导的;细菌转变成细菌L型,这可能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方式。L型细菌的出现都发生在临床用药治疗之后,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仍可保留有一定的毒力,具有致病性,且免疫性也发生变化,因此医院在进行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时应注意细菌L型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腔常见细菌集聚作用对细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细菌表面疏水性与细菌间集聚的关系.方法采用微生物粘着碳氢化合物法,测定5种口腔常细菌相互集聚后的细胞表面疏水率,并与该5种细菌的细胞表面疏水率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种细菌混合后,细菌表面疏水率出现四种变化:(1)与混合前两种细菌的细胞表面疏水率无明显差别;(2)介于混合前两种细菌细胞表面疏水率之间;(3)高于混合前两种细菌细胞表面疏水率;(4)低于混合前两种细菌细胞表面疏水率.结论细菌间的相互集聚作用对细胞表面疏水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细菌数值鉴定法是数理统计学与细菌鉴定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细菌概率鉴定方法.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细菌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细菌数值鉴定法和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展望未来随分析软件的网络化,通用性将成为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光合细菌培养液中不同槲寄生浓度及常规培养基浓度对光合细菌活菌数的影响、不同浓度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及槲寄生提取液对光合细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来考察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培养液中添加槲寄生最高可使光合细菌活菌数增加达8倍以上;而且可以使光合细菌不经过延迟期直接进入指数期,缩短光合细菌的生长周期;且使光合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8.4倍。结论培养液中添加槲寄生提取物可促进光合细菌生长,提高光合细菌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L型细菌即为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肽聚糖,由于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溶菌酶等因素的影响,当肽聚糖结构遭到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时,虽然大多数细菌已经死亡,但有时也有一些细菌并未死亡,只是细菌细胞壁遭受破坏,这些细菌即L型细菌。因其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取其第一个字母而称之为L型细菌。  相似文献   

6.
细菌的膜孔蛋白及其形成的孔道是细菌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也是抗生素透过细菌细胞膜的重要通道。细菌膜孔蛋白合成降低或膜孔蛋白缺失可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从而引起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在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方面,膜孔蛋白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入手,对其膜孔蛋白的特点、构成、合成调控机制及其与细菌耐药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表达iRFP的细菌株并且进行体内和体外成像。方法合成iRFP基因序列,构建pPL-BV和pET-3a-iRFP质粒,转化质粒进入细菌,检测细菌激发和发射波长,分析细菌体外和体内荧光分子成像。结果转化含iRFP质粒的细菌的激发波长峰值为690nm,发射波长峰值为713nm,细菌可进行体外和体内荧光分子断层成像。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iRFP的细菌,体内外成像可快速分析该细菌的数量变化和体内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细菌室室间质评、室内质控活动,了解和提高本室细菌学检验水平,方法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细菌室日常工作程序,采用ATB细菌分析仪和K-B法,对121株细菌进行鉴定分析,39株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鉴定正确率92.5%、药敏试验符合率约93%。结论临床细菌室间质评是检查和提高细菌检测技术的有力举措之一,而落实室内质控则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细菌的膜孔蛋白及其形成的孔道是细菌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也是抗生素透过细菌细胞膜的重要通道。细菌膜孔蛋白合成降低或膜孔蛋白缺失可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从而引起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在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方面,膜孔蛋白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入手,对其膜孔蛋白的特点、构成、合成调控机制及其与细菌耐药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成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2006~2007年Mohnarin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1.
戴震  曹玉  张玲 《中外医疗》2008,27(25):137-138
目的 建立细辛脑注射液细茸内毒素方法学.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建立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细辛脑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结果 细菌辛脑注射液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法无干扼作用.结论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检查细辛脑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环境的细菌分布规律及可能的干预措施分析。方法: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ICU不同区域获取抽样标本153份,分析各标本细菌的数量和种类。结果:细菌种类主要是以革兰阳性杆菌和普通球菌为主;从细菌的分布区域来看,除治疗台面细菌分布较少外,其余抽样区域均存在大量细菌。结论:ICU细菌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医护人员应严格加强卫生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型细菌在难治性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0例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采集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常规细菌、真菌和L型细菌培养 药敏检测.对L型细菌培养阳性者采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果]200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8株,其中细菌型130株,L型细菌88株;单纯细菌型阳性112例,同种细菌伴L型细菌33例,异种细菌伴L型细菌12例,单纯L型细菌阳性43例;L型细菌主要有铜绿假单孢菌18株,L型真菌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克雷伯菌7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结论]对难治性肺部感染开展L型细菌的检测能明显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老年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日益严重,而老年人年高体弱,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减低,免疫功能差,更易患耐药细菌性肺炎,治疗难度高,使得老年耐药细菌性肺炎成为高病死率的疾病。老年耐药细菌性肺炎中医属于风温肺热病的范畴,现就该病发病、病机变化及其证候学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紫外线照射对细菌及L型细菌的灭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紫外线对细菌及L型细菌分别照射 3 0、60、90、1 2 0、1 80min ,结果表明 ,不同的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不同。经紫外线照射 3 0min普通细菌、L型细菌均未杀死。 60min普通组芽胞菌、革兰氏阳性菌未杀死 ,其余死亡。L型细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芽胞菌未杀死 ,其余死亡。 1 2 0min普通组细菌全部死亡 ,L型细菌组芽胞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仍存活 ,1 80min则全部死亡。L型细菌已被证实具有致病性。认为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照射时间应大于 1 80min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良的Kagan氏培养基及血琼脂平板,对120例胆系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L型及细菌型培养,共分离出细菌L型102株、细菌型112株。多为细菌型伴L型,仅8例只分离出细菌L型,10例为2株细菌混合感染,10例无细菌型及L型生长,并对分离出的细菌L型和细菌型均做常用抗生素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17.
利用莹光抗体检查细菌作为细菌快速诊断的方法,在文献上已有许多报导,本文介绍利用单种莹光抗球蛋白作为各种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其简单原理如下:细菌+免疫球蛋白→细菌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细菌免疫球蛋白复合物+莹光抗球蛋白→莹光细菌  相似文献   

18.
林楚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00-101,103
目的分析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并评价控制细菌污染的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56只3种状态的氧气湿化瓶,检测污染率、分析细菌分布情况。根据分析情况实施控制措施并进行细菌污染率复查。结果细菌污染率为44.52%,三组细菌污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检出菌落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均以革兰阴性细菌污染为主,三组污染细菌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细菌污染率为27.67%,与此前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通过加强消毒、无菌操作、及时更换设备用品可有效降低细菌污染率。  相似文献   

19.
细菌外排泵抑制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外排泵与细菌耐药有关,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近年来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受到关注.细菌外排泵抑制剂在结构上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能抑制细菌对药物的外排从而恢复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细菌外排泵NorA、Mex、Tet(B)和AcrAB-TolC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所发现的外排泵抑制剂在结构上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能抑制细菌对药物的外排从而恢复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植物是细菌外排泵抑制剂的来源之一,开发中草药资源对解决耐药菌感染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细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许多细菌可以引起肿瘤,同时,一些细菌及其产物也可以作为抗肿瘤武器,运用于肿瘤防治。而且某些细菌具有肿瘤靶向作用,它们可以在肿瘤组织内复制、增生,而在正常组织内则被清除,降低了细菌毒力。当前,改造并利用细菌进行肿瘤防治,已成为肿瘤防治领域的一项全新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