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眶上小骨窗入路治疗额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价值。方法:对2001年7月以来采用眶上小骨窗入路治疗额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36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眶上小骨窗入路治疗额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清除额叶血肿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邻近颅底的额叶血肿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部分病例使用内镜辅助观察,血肿清除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共治疗额叶血肿13例,其中高血压性血肿3例、外伤性10例,血肿量30~60 ml.术前剧烈头痛6例、嗜睡4例、昏睡2例、浅昏迷1例.术中出血量约10~50 ml,手术时间70~105 min.术后第1天复查CT显示血肿完全清除10例、大部分清除3例.术后患者神志及头痛症状明显好转,随诊3个月无血肿复发.结论 对于合适病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清除邻近颅底额叶血肿的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修补、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手术经验,扩大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对采用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鞍区肿瘤16例,脑脊液鼻漏5例,视神经损伤3例和额部颅内血肿8例。结果 32例患者都得到了良好疗效。16例鞍区肿瘤患者全切12例,次全切4例。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全部治愈,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2例视力明显好转,1例无变化。8例额叶脑内血肿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不仅适合鞍区肿瘤切除,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在脑脊液鼻漏、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病例中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系统(GOS)评估预后。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彻底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余军 《中外医疗》2022,41(2):83-86
目的 探究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行翼点经侧裂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选择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伴发的迟发性脑内血肿,分析经微创清除血肿后脑水肿带的变化特点,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完善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所选择的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30例进行颅骨钻孔辅以脑内窥镜清除血肿,术后辅以尿激酶溶解残留血肿;随机选择同期30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或发现血肿后第3天、第15天的灶周最大水肿面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微创法清除迟发性脑内血肿,可以显著减轻血肿造成的脑水肿,为伴有迟发性脑内血肿的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自制透明鞘管辅助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并分析其应用推广的价值,为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依据。方法:经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选取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58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的方法清除血肿,而观察组采用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自制透明鞘管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记录结果并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术后GOS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自制透明鞘管辅助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例,根据头颅CT,采用体表定位法,建立手术工作通道,神经内镜观察并在直视下清除血肿。结果神经内镜可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清晰、放大的图像,清除血肿及止血方便可靠,术后立即行头颅CT检查,示血肿清除比较理想;术后1周复查头颅CT,示出血区周围水肿不明显。对侧肢体轻度瘫痪16例,重度瘫痪5例,死亡2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锁孔入路清除颅内血肿,损伤轻微,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卢科 《微创医学》2011,6(2):144-14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日常生活活动(ADL)分级法评价患者疗效。结果 26例患者顺利通过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或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ADLⅠ级7例,Ⅱ级11例,Ⅲ级4例,Ⅳ级4例,优良(Ⅰ~Ⅲ级)率84.6%。结论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经外侧裂入路开颅行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3~6个月随访,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Ⅴ级4例,Ⅳ级5例,Ⅲ级2例,无死亡及植物生存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既克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的缺点,又能达到直视下清除血肿的效果,减少手术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技术,开放相关脑池,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并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中均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夹闭满意。17例于术后近期做影像学复查。结果28例前交通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随访28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常规手术更精细、准确、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2.
微骨窗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骨窗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按微骨窗入路手术要求设计切口,清除脑内血肿,电凝出血血管.结果52例患者中血肿全清除46例,再出血6例,经6个月~1年的随访,恢复良好15例,轻残26例,重残8例,死亡3例.结论微骨窗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生存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罗斌  黄楹  李冰  孙梅 《海南医学》2010,21(11):60-62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例鞍上直径在2.5-4.8cm的颅咽管瘤患者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发迹内做6.5cm左右皮切口,铣出面积约(3×2.5)cm^2的椭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利用不同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术中15例病人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9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与传统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相比,额外侧锁孔入路切口小、创伤小,能提供足够的鞍上区手术空间,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充分,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上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及经鼻 -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探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 ,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 2 5具成人尸头 ,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 ,观察所能达到的解剖部位 ,并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达到鞍区及斜坡上段 ,清晰显露垂体、垂体柄、视交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 ;经鼻 -蝶窦入路可从下方显露垂体及鞍隔等鞍区结构。结论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 -蝶窦联合入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 ,二者联合应用可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微骨窗入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u Y  Ao XS  Huang X  Hu KQ  Liu HD  Zhang QS  Xu TW  Chen B  Cai L  Zheng YY  Li C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0-2253
目的探讨微骨窗入路(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骨窗入路对56例58个颅内动脉瘤施行直接手术夹闭。56例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3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9例(双侧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4例。手术经眶上入路22例,翼点入路18例,眉弓切121经眶入路16例。对33例患者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结果对56例动脉瘤的手术,成功地夹闭58个动脉瘤。对2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均经一侧入路一次夹闭。术后37例患者经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微骨窗入路开颅治疗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也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共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12例。结果: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根据病情变化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符合微创原则,三种术式各有其相对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经眶上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  刘祺  王业忠 《医学综述》2008,14(22):3469-3471
随着内镜及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青睐。在熟悉解剖知识的基础上,眶上锁孔入路的已被许多神经外科医师运用于特定部位动脉瘤、垂体瘤和部分颅脑损伤手术中。本文就眶上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切除垂体瘤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淳  游潮 《四川医学》2006,27(4):388-389
目的总结经眉弓眶上镇孔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对3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微创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77%),次全切除7例(23%),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镇孔手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显微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神经外科由传统手术向微创迈进的又一标志,是现代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Keyhole surgery has developed since the 1990s as a less invas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intracranial lesions, init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esions in the anterior fosse and seller region via a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using eyebrow incisions. Methods Between April 1994 and July 2003, 54 patients with lesions in the anterior fossa and sellar region were operated on via the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The surgical result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patients with lesions at the same locations but treated via a conventional subfrontal approach.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urative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subfrontal approach and the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However, the supraorbital approach required a much smaller skin incision, causing less surgical trauma, while achieving excellent surgical exposure and good recovery. Conclusion The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using an eyebrow incision is safe, effective, and both suitable and convenient for treating lesions in the anterior fossa and sellar region, with almost no adverse consequences on the facial features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经眶上外侧入路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眶上锁孔入路(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颅时间、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差异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开颅时间少于经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GCS评分、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和关颅时间短,术中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术中牵拉较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时可作为眶上锁孔入路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