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国  翟会侠  吕震  杨华 《腹部外科》2008,21(3):167-16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月~5年30例,复发7例,转移3例,再次手术7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胰瘘1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外科处理和预后.#方法对30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letcher肿瘤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将其分为极低度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四组,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结直肠间质瘤发生在结肠4例(13%),直肠20例(67%),肛管6例(20%).免疫组化C-kit阳性表达率为87%.30例结直肠间质瘤全部行手术切除.29例(97%)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130个月.3年生存率为73%,5年生存率为53%.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4.226,P=0.02).结论 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结直肠间质瘤的最有效治疗手段,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对具体术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直肠恶性间质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直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4年7月间收治的9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D34、c-kit.9例均阳性,1例SMA阳性,1例SMA可疑阳性.1例S100阳性。予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例,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3例,经腹前切除加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1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者,1例术后2年死于肝转移。结论直肠恶性间质瘤应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恶性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恶性直肠间质瘤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下段,且病灶常常较大。本组1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Miles术,4例行Parks术,1例行姑息性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11例(100%),CD34阳性9例(81.8%)。结果表明,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最后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CD117和CD34是其最有价值的确诊指标;其治疗仍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恶性直肠间质瘤,宜行腹会阴部联合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胃肠间质瘤患者2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良性9例,12例潜在恶性或恶性,属中、高危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可提高生存率。结论手术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靶向药物具有延缓胃肠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30例患者获随访2~3年,其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直肠间质瘤大部分位于直肠中下段,影像学检查呈现外生性生长,占GIST的5%.因其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易被漏诊或误诊,常需联合CD117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手术切除是局部原发性直肠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术中需注意保持肿瘤包膜的完整性,不行常规淋巴结清扫.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常作为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药物.然而,由于直肠间质瘤临床少见,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其治疗策略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膜后胃肠外间质瘤(extral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s)的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例腹膜后胃肠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系73岁男性,因全身乏力3个月伴右侧腰部胀痛1个月入院,行右侧腹膜后肿块探查术,术后病检回报证实肿块性质为胃肠外间质瘤.结论 胃肠外间质瘤临床罕见,需结合临床表现、彩超、CT、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确诊.治疗上仍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辅以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甲磺酸伊玛替尼,STI - 571)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11例,恶性2例,良性6例,交界性3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均随访2年以上,9例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术后17个月发现肿瘤复发而行全胃切除术,1例术后16个月死亡。结论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测定,适宜的手术切除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黄勇  郭盖章 《腹部外科》2013,(6):405-407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21例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方法.随访患者生存情况.21例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3±2)岁.结果所有21例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CD117阳性20例(95.2%),CD34阳性17例(81.0%).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0例随访6~24个月,3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其余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应充分评估其危险度,采取适合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的患者,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3年3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14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4)、腹部不适(4/14)、腹部肿块(2/14),无症状1例。病变部位为结肠6例,直肠8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CD117( )92%(13/14),CD34( )78%(11/14)。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2例直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7~81岁,平均51岁。12例患者无症状,10例有症状者表现为便血4例,排便困难2例,便形改变2例,肛周疼痛1例,便次增多1例;病程2周~18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8例,经肛门肿物切除术8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3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3例。肿瘤直径最小者0.4cm,最大者18.5cm,平均3.1cm,其中小于2.0cm者11例,2.1~5.0cm者8例,5.1~10.0cm者2例,大于10.0cm者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18例,Desmin阳性2例,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5例。随访时间1个月~7年,平均26个月,2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较小时可选择局部切除,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直肠间质瘤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胃漏1例,胰漏1例,低位肠漏1例,复发2例,1例再手术,1例放弃治疗,随访1~3年,术后恢复均满意.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检结果,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对术后病检高度恶性及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最常见症状是消化道出血,11例手术,术后随访8~36月,9例健在,2例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1例未手术长期口服伊马替尼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结合,最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辅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均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1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林琳  所剑  王权  何亮 《腹部外科》2007,20(3):164-16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19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项目CD117、CD34、SMA、S-100、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4.6%、52.6%、15.3%、0.术后死于初次复发7例,死于再次手术后3例.本组5年生存率为94.8%.接受格列卫治疗者共38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4例.结论 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GIST的必要手段.加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规范手术及合理的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章关平  黄鹏 《腹部外科》2013,(6):411-4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23~75岁,中位年龄55.6岁.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例,术后5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服药时间6~40个月,剂量为400 mg/d.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9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7例,结肠2例,直肠2例.21例均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为95.24% (20/2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76.19%(16/21).有效随访17例,随访12个月至10年.3例于术后6~24个月肿瘤恶化死亡,其中有1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8个月后死亡;7例肿瘤复发,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4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7例病情稳定,其中4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结论 提高对GIST的认识,减少误诊,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靶向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首次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为3个月至9年,首次复发平均时间为术后30.2个月;腹膜、原病变局部和肝脏是主要的复发部位.10例再手术患者中7例完整切除肿块,2例姑息性手术,1例行活检术.首次复发后再手术切除率70.0%(7/10).1例术前、3例术后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复发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1.7%,2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易复发,手术切除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再次术后仍需辅以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20.
分析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多属于高危风险,术后生存率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增值指数、手术根治程度、术后药物治疗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相比较,术后生存差异有显著差异(P〈0.01)。根治性手术是延长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靶向治疗可提高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