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肋骨良性间叶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3 9岁。因胸闷行胸部CT检查 ,发现右侧第 8肋骨肿瘤 ,于 2 0 0 1年 12月入院。体检无异常发现。胸部CT显示 :双肺纹理正常 ,肺内无包块影及片影 ;右侧第 8肋骨近脊柱处可见高密度肿块影 ,密度不均 ,呈编织状 ,直径约 4 5cm ,凸入胸腔内 ,基底较宽 ,无软组织肿胀 (图 1~ 3 )。初诊为右侧第 8肋骨末端骨软骨瘤。于 2 0 0 2年 1月对患者经右胸行剖胸探查 ,见第 8肋骨末端有 4 5cm× 3 5cm× 3 0cm类似球形肿瘤 ,凸向胸腔 ,质地硬 ,表面呈结节状 ,密度不均。相关胸椎横突未被肿瘤侵蚀 ,上下肋骨无异常。先将肿瘤自肋骨…  相似文献   

2.
病人 男 ,6 0岁。咳嗽、胸痛半年余。查体 :左胸背部肩胛下压痛、叩痛 ;胸部X线片及CT检查示左胸第 3、4肋骨后段骨质呈溶骨性破坏 ,周围软组织块影突入胸腔内。诊断 :胸壁肿瘤 (左 )。2 0 0 1年 5月在全麻下剖左胸探查行胸壁肿瘤根治及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经左胸后外侧第 5肋间切口入胸 ,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肩胛骨内 3、4肋骨上 ,约 11 0cm× 9 2cm× 6 4cm大小 ,左侧第 3~ 5肋骨有部分溶骨性破坏 ,肿瘤组织呈作者单位 :10 0 0 91 北京 ,解放军三零九医院胸心外科 (陈翔、张向华、金文波、祁彦君 )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韦立新 )“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 方法 2000年1月~2003年6月我院对29例第四脑室肿瘤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因肿瘤侵犯上蚓,瘤体接近皮层部采用小脑蚓部入路,余24例均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 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2例,小脑缄默征1例,第四脑室血肿1例,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1例,呼吸不规则1例.19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5月,肿瘤无复发. 结论术前正确判断肿瘤性质及其基底部所在位置,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第四脑室的显微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诊治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内窥镜诊治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可行性,寻找到达第1肋骨前中斜角肌止点的最佳入路。方法取陈旧尸体20具40侧,新鲜尸体15具30侧。在锁骨下距胸锁关节4cm处作1cm长的皮肤横切口,测量自入路点到达第1肋骨前、中斜角肌止点的距离,解剖肋锁间隙的组织结构及入路的毗邻关系。结果自皮肤至第1肋骨的入路中无血管神经通过,内窥镜自锁骨下静脉、动脉,臂丛神经下干与第1肋骨之间间隙可顺利到达前、中斜角肌止点。结论该手术入路是内窥镜到达前、中斜角肌在第1肋骨止点的最佳入路,通道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5 7岁。发现左胸壁肿块逐渐增大 1年。无咳嗽、胸痛。查体 :左侧胸壁第 5~ 7肋骨处有 11cm× 8cm× 4cm肿块、质硬、固定。核磁共振成像示左胸肿块 T1 加权等信号 ,T2 加权不均高信号 ,边界欠清 ,第 6肋骨破坏 ;两肺无异常。1999年 6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胸壁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3例第1、2肋骨病变,均采用腋下径路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其临床经验。 1临床资料与方法 例1,女,32岁。因体检发现右侧第1肋骨肿物3 d入院。查体:右锁骨上窝触及肿物,质硬固定,深压痛。CT示:右侧第1肋骨中前段膨大。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健侧卧位,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性,63岁,因左侧胸壁局部隆起20年,肿块迅速增大伴触痛1个月,于2009年5月入院.20年前患者左胸壁车祸伤,后左腋侧胸綮第七肋骨处局部隆起.多年来肿块无明显增大及疼痛,患者未曾就诊,无畏寒发热,无低热病史,无肿瘤、结核病史.有肿瘤家族史,父亲因胃癌过世,母亲因食道癌过世.专科体检:左胸壁第7肋腋段明显隆起,表面皮肤无色泽改变及破溃,皮温正常,可触及一直径5.0 cm×5.0 cm大小的肿物,质硬,边界模糊,活动度差,似与肋骨相连,触痛明显.X线片提示左肺下野团片状软组织影,最大径位于侧胸壁,考虑左下胸壁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8.
例1女,71岁。发现右背部压痛性肿块2个月。查体:右第10后肋扪及4cm×4cm×4cm大小、质硬、类圆形肿物,有压痛。X线胸片示右第10后肋有大约3.5cm×3.5cm边界清晰的肿物影,其间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多发性囊性改变,CT亦显示右第10后肋呈膨胀性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2005年4月手术,术中见右第10后肋长约4cm增粗变形,周围侵犯肋间肌肉组织,沿肋骨肿瘤两端正常组织5cm以上切断肋骨,移出肿瘤,切除周围受浸润的软组织。病理报告:肋骨浆细胞瘤。术后1个月行放射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征象。例2男,64岁。右侧胸壁疼痛5周。查体:右侧第5肋骨靠腋下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9岁.4年前体检胸部CT发现左肺上叶软组织密度影,直径约1 cm大小,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图1).考虑良性肿瘤,未予特殊治疗,随访观察.1周前再次复查CT示左肺上叶肿物较前明显增大,直径约8 cm大小,边缘不光滑,分叶,侵及肋骨及肋间肌(图2).查体仅左上肺呼吸音略低,余未.头颅CT、腹部CT及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全身骨扫描亦未见肿瘤转移征象.2011年10月行左侧开胸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上叶前段,直径约8 cm,侵及相邻壁层胸膜,行左肺上叶、受累肋骨及肋间肌组织切除术,常规清扫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9岁。发现胸壁肿物7d,无疼痛,无外伤史。胸部X线片示:左后上纵隔有半圆形软组织样密度增高影,平第2~4前肋水平,大小约10cm×8cm×8cm,边缘光滑、锐利。CT示:左后胸壁软组织肿物,呈梭形向胸膜腔内生长,边缘光滑,肿物包绕第6肋骨,有肋骨破坏,肿物与肋间肌无明显界限(图1)。针吸活组织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手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左后胸壁,平第5、6后肋间,约10cm×8cm×8cm,基底宽、固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表面光滑,与肺无粘连。距肿瘤边缘3cm切除肿瘤和部分第6肋骨。肿瘤切面质地均匀、坚硬、呈灰白色。术后病理检查示:胸壁韧带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2.
例 1 女 ,2 1岁。因自行车撞伤胸部致胸壁挫伤入院。卧位X线胸片发现右上纵隔增宽 ,查体、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复查胸部X线片 ,诊断右上纵隔肿瘤。未行CT、MRI等检查。 1996年 5月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手术经右后外侧第 5肋骨上缘入右胸腔 ,发现上腔静脉瘤 ,5cm× 7cm× 9cm大小 ,有直径 2 5cm、长 3cm的狭长颈部 ,与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相连。切除静脉瘤 ,其壁为薄静脉壁 ,内含少量附壁血栓。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炎症及肿瘤。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痊愈。例 2 女 ,43岁。 1个月前查体时发现纵隔右侧增宽。剧烈活动后心悸、憋气 5年。查体、实…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8岁,以“间断咳嗽、咯痰7年,加重1d”为主诉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伴左侧胸部不适,无发热、盗汗、胸闷、气紧、咯血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示生命体征平稳,左肺呼吸音减弱,触觉语颤减弱。胸部CT提示左肺巨大肺错构瘤(图1)。手术将肋骨纤维瘤完整切除,并将第6肋骨部分切除。术中发现:肿瘤源于第6肋骨,呈不规则性,  相似文献   

14.
上胸椎肿瘤手术治疗后的椎体重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上胸段脊柱肿瘤椎体切除手术治疗后椎体的重建方法。方法 :对 19例侵犯椎体的上胸椎肿瘤经不同途径前入路切除肿瘤后 ,应用髂骨植骨 1例、肋骨植骨 6例、钛网植骨 8例、人工椎体 5例进行椎体重建替代 ,并辅以前路内固定系统行邻近椎节固定。随访 1~ 43个月。结果 :各种方式植骨进行重建 1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患者 1个月后均可坐起进食。 17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2例无明显改善。均无明显椎体替代物下沉现象 ,无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结论 :上胸椎肿瘤椎体切除术后应用髂骨、肋骨、钛网、人工椎体进行重建替代 ,均可良好恢复术后椎体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人工椎体的应用能进一步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上胸椎主要是指T1~T4.该节段处于颈椎前凸与胸椎后凸的交界处,位置深在,邻近的解剖结构复杂,前方有胸骨、锁骨阻挡,深层有血管、神经、气管及食管等。常见的上胸椎疾患如肿瘤、感染以及骨折等.由于致压物常源于脊髓前方,传统的后路减压往往并不彻底。自1894年Menard首先采用切除部分肋骨.经后外侧途径到达上胸椎以来,上胸椎疾患的前方入路手术已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Cauchoix等于1957年首先采用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开创了前方纵隔入路手术方法。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不断探索.至今已有多种前方入路上胸椎手术途径供临床选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岁.因胸闷,气促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左胸背部第4~5肋间略饱满,有压痛.左肺呼吸音未闻及,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胸部x线片示:左胸部有巨大占位病变伴胸腔积液,左侧第4肋骨有缺损、破坏(图1).胸部增强CT示:左侧胸腔有巨大软组织团块伴胸腔积液,第4肋骨破坏.于2009年9月经胸骨正中径路开胸探查,见肿块占据整个左侧胸腔,并将左肺、纵隔、主动脉等挤至右腋中线附近.肿瘤源于左侧第4肋近脊柱处,包膜完整,大小约20 cm×15cm×15 cm,质中,与胸壁、纵隔粘连.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5岁,因"体检发现左胸腔肿块10d"入院,无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状.否认家族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CT平扫发现左上肺尖类圆形肿块,为脂肪密度,其内可见骨嵴,约2.5cm×3.0cm,边界较清晰,与左胸内后胸壁紧密相连.诊断为肋骨脂肪瘤可能.于2009年3月25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左胸第4后肋脂肪瘤,约2.5cm×3cm×3cm,膨胀性生长,向前突入胸腔并向后经第3、4肋间隙突向后胸壁,第4后肋有骨刺样骨性结构伸入肿瘤内.分离肿瘤,将第4后肋段连同肿瘤一并完整切除,缺损胸壁用人工补片修补.病理学检查:切开瘤体为黄色脂肪组织,分叶状.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小叶组成,可见骨小梁.病理诊断:左侧第4肋骨脂肪瘤.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性胸壁肿瘤并不常见,约占所有骨肿瘤的7~8%。本文回顾性分析1957年以来的临床53例胸壁肿瘤,其中良性26例,恶性27例,49例为肋骨肿瘤,4例胸骨肿瘤。53例中男女区别不大。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与肿块,但有12例(22.6%)无症状,在常规X线检查时才发现。5例肿瘤部位在第1—2肋骨者,出现上肢肌肉萎缩无力及臂丛受压疼痛等症状,其中4例恶性,1例良性。4例有胸腔积液者均为恶性肿瘤,包括2例尤文氏肉瘤及2例软骨肉瘤。所有病例均经随访2月~26年,平均8.3年。26例良性肿瘤中,2例位于胸骨,其余均位于肋骨。年龄从4~66岁,平均32岁。其中软骨瘤11例,骨软骨瘤3例,成骨瘤1例,动脉瘤性骨囊肿4例,骨纤维性发育不良4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这  相似文献   

19.
第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自Dandy以来,有各种入路,即Dandy的切除右额叶经Monro孔入路,Poppen的切开右额叶经Monro孔入路、Van Wagenen枕叶切开经侧脑室入路,Dandy的经胼胝体松果体部肿瘤摘除,Jamieson的枕下经小脑幕入路,Steln的幕下小脑上入路等.不论做法如何都要避免损伤脑实质,特别是第三脑室周围重要组织,而且极力避免牺牲动静脉,否则术后将产生严重合并症.为了摘除第三脑室肿瘤,无论如何不应损伤第三脑室壁,终板是第三脑室最薄的部分,即视交叉后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经眶上微骨窗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经验.方法 经眉内小切口5例,经翼点入路16例,采用眶上约3.5 cm×2.5 cm小骨窗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上脑膜瘤21例,肿瘤最大径2.8~6.2 cm,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肿瘤显露良好,Simpson Ⅰ级切除5例,Simpson Ⅱ级切除15例,Simpson 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前视力障碍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8年,影像学上肿瘤残留1例.结论 眶上微骨窗入路可替代传统额下或翼点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