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改进的理论溶剂化方程预测药物的经皮渗透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预测药物经过人体表皮的渗透系数。方法:用半经验自洽场分子轨道AMl法计算量子化学参数,用改进的理论溶剂化方程模型建立药物透过人体表皮的渗透系数的回归方程式。结果:36个非电解质化合物透过人体表皮的渗透系数(P)和分子体积(V)、氢键酸度(∑α^H2)、氢键碱度(∑β^H2)和极化率指数(π1)等理论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回归方程式为:logP=-6.790 1.571V 0.1550π1-1.295∑α^H2-2.485∑β^H2(n=36,r=0.9777)。结论:可以用改进的理论溶剂化方程预测药物的经皮渗透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极性原子净电荷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方法:用分子力学MM+法得到药物分子的优化几何构型,用Monte Carlo法计算分子体积,用半经验自洽场分子轨道CNDO/2法计算原子净电荷,相关分析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均与氢键给体的原子净电荷之和(∑QH)与氢键受体的原子净电荷之和(∑QN.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氢键给体的正电荷和氢键受体的负电荷越多,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就越小。结论: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与其形成氢键能力密切相关。形成氢键能力弱的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较大。从极性原子净电荷参数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用于候选口服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相似文献   

3.
不同动物与人的皮肤药物渗透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苯甲酸、水杨酸、甲硝唑为模型药物,对小鼠、大鼠、兔、小猪、蛇、泥鳅、青蛙扑通ranz池法的药物渗透性实验,并与正常人体皮肤进行渗透性比较研究。结果7种动物中对药物渗透性最大的为青蛙和尼獯鳅的皮肤:渗透性较小的为猪、兔、蛇的皮肤;大部分动物皮肤渗透性比人体皮肤大,仅有小猪民人体皮肤渗透性最为相因此,选择小猪皮肤作为透皮吸收研究模型,是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酮洛芬羟丙基-β-环糊精凝胶剂的制备及其经皮渗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酮洛芬羟丙基-β-环糊精(KP-HP-β-CD)凝胶剂的最佳处方,比较该凝胶剂与酮洛芬(KP)游离药物凝胶的离体皮肤渗透性,探讨包合物作为载体对KP经皮渗透的影响. 方法 以高温下KP含量变化作为稳定性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最佳处方.采用改良双室渗透池作为离体皮肤的渗透试验装置,测定KP在接受液内的累积透过药量和皮肤内的滞留药量. 结果 pH为7.0、每100 g凝胶剂中助溶剂丙二醇用量20 mL、抗氧化剂NaHSO3为0.3 g时,包合物凝胶剂黏度适中,稳定性最好.包合物凝胶剂经皮渗透过程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与游离KP凝胶剂相比,前者药物透过皮肤速率明显减慢,透皮24 h后,药物在皮肤内滞留量约为后者的2.5倍. 结论 KP-HP-β-CD包合物凝胶剂处方设计合理,性质稳定.以包合物为KP载体、卡波姆为基质的凝胶剂具有促进药物进入皮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经皮渗透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与盐酸丁卡因游离药物凝胶的离体皮肤渗透性,探讨脂质体作为盐酸丁卡因的载体对皮肤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双室渗透池作为离体皮肤的渗透试验装置,测定盐酸丁卡因在接受液内的累计透过百分率和在皮肤内的滞留百分率.结果: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和游离药物凝胶相比,药物透过皮肤的速度明显减慢,累计透过百分率与时间之间均符合Hihuchi方程;以卡波普为基质的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涂于皮肤24 h后,在皮肤内滞留量为36.7%,而游离药物凝胶皮肤内滞留量为9. 7%.结论:脂质体有促进药物进入皮肤的能力,而药物进入接受液中的量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选取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红外光谱数据与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个不同样本的黄芩,测定其红外光谱,比较得出800~1 800 cm-1其峰位置与吸收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作为模型建立的基础,故选取此处为特征差异处,每隔4 cm-1取一点,共选取250个点作为输入数据.提取20个黄芩样本中总黄酮,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神经元数目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得知,在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神经元数目分别为(3,1,1)时,最佳模型训练集RMSE最小为0.000 820047,以此对监控集进行预测得RMSE为0.101 761,相关吸收R2为0.999 3.结论 利用黄芩红外光谱数据,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甘利欣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男,19岁,因乏力、纳差1周伴恶心,尿黄,于2003年7月29日入院。入院查体:T36.312、P87次/min、R18次/min、BP12.5/9.5kPa,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化验检查发现HBsAg( )、HBeAg( )、Anti—HBc( )即“大三阳”、HBV—DNA阳性,肝功能结果提示:ALT1786U/L、TBILI97μmol/L、DBILI43μmol/L。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L158,809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西拉普利对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成因子(TGF—β1)表达和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分泌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不同葡萄糖浓度(5.6mmol/L和30mmol/L)和药物浓度(1、10、100和500μmol/L)下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于24、48和72h后测定细胞增殖。然后将系膜细胞分为低糖(5.6mmol/L)对照组(LG)、高糖(30mmol/L)对照组(HG)、L158,809(10μmol/L)组和西拉普利(10μmmol/L)组,48h后,分别用RT-PCR法测定TGF-β1表达,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GF-β1、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Ⅳ胶原浓度。结果:与低糖对照组相比,高糖对照组系膜细胞过度增殖,细胞上清液中TGF-βl、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Ⅳ胶原浓度明显升高,TGF-βlmRNA表达也显升高;而L158,809组和西拉普利组TGF-β1和细胞外基质(ECM)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高糖对照组,且TGF-β1mRNA水平亦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高糖可刺激体外培养系膜细胞过度增殖,TGF-β1表达增高,ECM蛋白分泌明显增加,而L158,809和西拉普利均可抑制高糖环境下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反式视黄酸(atRA)体外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纹状体NSCs;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浓度atRA对NSCs分化的影响;RT-PCR分析视黄酸受体表达情况:结果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剂量以1.0pmol/L较为适宜。NSCs的RARβ基因的表达对atRA存在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此作用与atRA上调细胞的RARβ基因转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制的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健康家兔6只皮下注射10mg/kg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70d内定时从兔耳缘静脉取血.按照所建立的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法测定血中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3p87程序处理后.获取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在家兔血中药物动力学符合二房室模型处置特征,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1.43d.峰浓度(Cmax)35.9ng/ml,曲线下面积(AUC)560(ng/m1)Xd。结论:此自制的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具有近2个月的长效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利用3层BP神经网络对气流床粉煤气化炉进行模拟研究。以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建立粉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模拟数据的预测准确度较好。以Shell粉煤气化炉和国内首套粉煤加压气化中试装置上的实际生产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预测实际生产数据。  相似文献   

12.
BP神经网络修剪算法筛选白血病预后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单层BP网络的修剪算法,进行白血病预后危险因素筛选,并讨论修剪算法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及其与逐步logistic回归的联系。方法 对上海市1985—1995年间部分初发白血病病人的6个月预后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用修剪算法和逐步logistic回归拟合不同的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各个模型的判别和预测效果。结果 利用修剪算法,可得到与逐步logistic回归相同的BP模型结构;应用不同的修剪参数得到含不同连接的BP网络模型,最终稳定于含10个连接的模型。所有修剪的BP网络对测试集的判别效果均好于逐步logistic回归。结论 修剪算法可以进行变量筛选,并可应用于弱影响因素的探索。修剪的单层BP网络的权重系数与逐步logistic回归的回归系数相同,具有流行病学含义。  相似文献   

13.
杨冬  王健琪  荆西京  倪安胜  路国华 《医学争鸣》2004,25(14):1249-1251
目的:探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雷达式非接触生命参数信号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四层BP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算法,利用Matlab软件环境编写算法程序,进行仿真实验与实际信号处理.结果:利用该方法进行非接触检测系统信号的识别,能够在强噪声背景下检测出生命参数信号.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随机性较强的微弱信号检测,对雷达式非接触生命参数信号检测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用BP神经网络建立应力刺激与愈合骨强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为临床上准确预测骨折愈合程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兔双侧胫骨干横形截骨后,分别以应力松弛接骨板和传统坚硬接骨板固定,观察术后2~48周应力遮挡率和愈合骨弯曲强度变化。构造BP神经网络模型,用应力松弛接骨板组的实验数据进行训练,然后用训练好的网络对两组实验进行仿真,根据骨折部位的应力预测愈合骨强度。结果 当输入已学习过的样本时,该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愈合骨强度随应力的变化曲线,但对未学习过的样本,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大。结论 BP神经网络可用来定量地研究各种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预测骨愈合程度,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张爱华  张新闻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3):239-241,244
目的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左右手运动的意识任务识别方法,探讨神经网络在脑机接口中的作用。方法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设计3层BP神经网络。选用对数Sigmoid函数,实现输入到输出的非线性映射;采用梯度最速下降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结果应用BP神经网络和线性分类器分别对测试样本进行意识任务识别。以脑电信号两个频段的功率谱以及击键前-100 ̄-50ms和-50 ̄0ms均值组成特征向量。应用线性分类器,对测试样本的识别正确率为71%,采用本文设计的BP神经网络,识别正确率为84%。结论BP神经网络是意识任务识别的有效方法,在基于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BP神经网络对疾病诊断的效率和预测准确率,提出一种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老年痴呆症智能诊断模型,并以医院电子病历数据挖掘为例,对老年痴呆症诊断建立预测模型。该方法首先利用遗传算法的搜索寻优技术进行特征约简,然后将约简后的特征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训练和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实验在Matlab软件平台上进行,结果表明:与单BP神经网络相比,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能够降低模型训练时间、提高预测精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老年痴呆症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角质层与真皮层对氟尿嘧啶贴剂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及促透剂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氟尿嘧啶(5-FU)贴剂为模型药剂,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促透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5-FU和IPM浓度,计算5-FU在各种皮肤状态下的透皮能力(Kp)。结果 剥离角质层后,5-FU的Kp是经完整皮肤的2.3倍;在IPM作用下5-FU的Kp为原来的1.8倍(经完整皮肤)和2.4倍(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结论 剥离角质层能增加5-FU的吸收;IPM主要降低角质层对5-FU的屏障作用,在剥离角质层后其对5-FU的吸收也没有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糖尿病肾病(DN)证候诊断模型。方法基于MATLAB 7.0环境,采用改进的共轭梯度(trainscg)学习算法,建立DN证候三层前向BP网络模型,并用3倍交叉法验证该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DN证候神经网络模型预测DN证候的平均单证特异性为81.32%,平均单证准确率为96.25%,平均诊断准确率为92.21%。结论DN证候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好的诊断、预测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选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其中单因素分析选出18项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选出9项:术前是否接受碘油栓塞(TAE)治疗、B超示门脉癌栓、切缘与肿瘤的距离、肿瘤生长方式、TNM分期、术后AFP水平、术后远处器官转移、术后行TAE治疗和术后免疫中药治疗。结论:该9项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肝癌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效果理想,可为临床判断肝癌预后提供科学客观的数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