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骨牵移技术治疗胫骨CiernyⅣ型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骨迁移技术治疗35例胫骨感性骨不连患者。结果手术时间58~80(64±4.2)min。35例均获随访,时间14~33(19.6±6.2)个月。骨牵移长度4~10(5±2.2)cm,牵移骨痂矿化的时间为11~20(12.1±3.2)周,牵移骨段与胫骨截骨段接触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3~26(15.9±1.3)周。3例出现马蹄足畸形,给予跟腱延长;2例出现骨不连,断端清理髂骨植骨后愈合;1例出现钉道热力性骨坏死,清创后治愈。疗效评定按Johner-Wruh评定:优22例,良8例,差5例,优良率达85.7%。结论 Ilizarov外固定骨牵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足三柱理论在跖跗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38例,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7.1岁;左侧16例,右侧22例.开放性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27例;新鲜损伤34例,陈旧性损伤4例.按解剖三柱分类:单纯内侧柱损伤5例,内侧柱与中间柱损伤13例,中间柱与外侧柱损伤8例,单纯外侧柱损伤5例,三柱完全损伤7例.其中合并舟骨骨折6例,骰骨骨折5例,楔骨骨折12例,跖骨骨折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4 d,平均9.2 d.闭合性损伤依据跖跗损伤程度行空心钉或钢板固定,开放性损伤采用克氏针或结合足部微型支架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5个月(12~25个月)随访,除2例开放性损伤患者出现创面感染给予二期皮瓣修复外,其余创口均一期愈合.X线评估30例患者足部三柱长度与横弓恢复良好,8例出现足弓塌陷.7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主诉负重疼痛.根据Hardcastal足部功能评分评估疗效:优18例,良11例,一般5例,差4例,优良率为76.3%.结论 中足三柱理论对跖跗关节损伤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术中需依次重建并牢固固定内侧柱、中间柱,外侧柱需弹性固定,同时必须注意对楔骨与骰骨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双锁定钢板前、外侧固定股骨粉碎骨折15例,其中3例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安装静脉滤器后手术。结果手术时间为75~152(98±7.7)min。15例均获随访,时间8~30(10.6±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8(13.9±3.2)周。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可2例。结论双锁定钢板对粉碎骨块起到良好的整复与固定,可早期进行邻近关节功能锻炼;既避免骨折局部的应力集中又提供适宜的应力环境,提供骨折愈合有利条件,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6年2月采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15例,骨折部位:肱骨中段骨折9例,中下段骨折4例,多段骨折2例。根据AO分型:A2型3例,A3型6例;B1型3例,B2型2例;C2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d(平均3.9d)。13例采用闭合复位、2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顺行插入可膨胀髓内钉固定。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5—12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6周)。13例患者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现肩关节外展功能受限(〈90。)。根据肩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疼痛程度,采用Neer临床与放射进行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结论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能有效地维持骨折段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固定肱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干骺端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4年7月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近端骨折19例,Pilon骨折6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Gustilo分类:Ⅱ型8例;ⅢA型10例,ⅢB型5例,ⅢC型2例。伤口彻底清创后直接缝合21例,4例通过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移植关闭,3例行深筋膜切开减压。11例骨折行闭合间接复位,14例通过延长伤口或有限切开复位,关节骨折尽可能解剖复位,并予有限内固定。所有患者骨折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15.7个月(9~26个月)随访。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平均9.4个月(2.9~2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8个月,其中2例二期改用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除2例创面延期愈合外,创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9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超过90°者15例;未达70°者4例,但在膝关节松解术后活动超过90°。6例Pilon骨折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均正常,其中2例术后11个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按照Rasmussen临床与放射评分,本组中膝关节功能优13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踝关节功能优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干骺端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稳定性,组织感染坏死率低,对关节活动影响小,但骨折愈合时间长,且有一定的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6.
低频可控性微动影响长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可控性微动外固定支架研究骨折端低频微动对骨痂增殖和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绵羊39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3组:A组0.5Hz,B组1Hz,C组5Hz;幅度为0.25mm,4周结束(30min/d)。另一侧肢体不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切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检测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与X线检查显示各实验组均有大量的骨痂生成,4周末达高峰;组织学检测显示微动组骨痂软骨内骨化与类骨质形成的速率在6周最为明显,均快于对照组,以B组形成速率最快。9周末生物力学测试微动组弯曲刚度均强于对照组,以B组的力学强度最大。结论骨折端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均能有效地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痂的矿化,以1Hz频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在低频微动引起骨折间接愈合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山东雌性高腿绵羊15只,行双侧胫骨中段横形截骨,形成2mm骨缺损,用带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为微动组,以频率1Hz,幅度0.25mm(30min/d)微动,4周结束;另一侧后肢不微动,为对照组。术后3、4和6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骨痂组织中TGF—β1与IGF—Ⅰ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术后3周,微动组TGF—β1在骨痂边缘的新生软骨细胞各区均有阳性表达,以增殖区最为显著;IGF—Ⅰ主要表达于软骨内骨化带边缘的成骨细胞,钙化并转化为新骨的软骨细胞与骨细胞中。对照组的相应区域,TGF—β1有少量表达,IGF—Ⅰ几乎无表达。4周,微动组新骨组织逐渐成熟,TGF—β1表达强度减弱,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外基质与骨化带周围成骨细胞中;IGF—I的表达趋于高峰,主要集中在新骨表面的成骨细胞、趋于成熟的骨细胞及趋于钙化的类骨质。对照组TGF—β1与IGF—Ⅰ仅有少量表达。6周,微动组TGF—β1的表达显著衰退,IGF—Ⅰ仍有适量表达,主要在新生骨小梁骨细胞中。对照组TGF—β1与IGF—Ⅰ仅有微量表达。微动组术后3、4周TGF—β1,3、4、6周IGF—Ⅰ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示:术后3、4周,微动组骨痂中TGF—β1与IGF—Ⅰ的mRNA有较高的表达量;对照组骨痂中TGF—β1、IGF—Ⅰ的mRNA有轻度表达。术后6周,微动组TGF—β1、IGF—Ⅰ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但仍略高于对照组。微动组术后3、4周TGF—β1,3、4、6周IGF—Ⅰ 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可以促进TGF—β1与IGF—Ⅰ的表达。它们协同调节软骨内骨化的进程;后期主要由IGF—Ⅰ调节骨细胞的分化与类骨质的矿化,其可能更多的参与调节微动各个时期的细胞生物行为。  相似文献   
8.
骨折段低频可控微动影响骨痂矿化与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可控性微动外固定器对试验性长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矿化与愈合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珐对45只绵羊行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10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刺激(30min/d),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0.5Hz组、1Hz组和5Hz组(n=15),幅度为0.25mm,至第4周末结束;另一侧后肢不作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各处死5只动物,采集标本进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矿化的程度,并比较9周后愈合骨的成骨速率、骨矿物质密度和力学特性。结果术后4、6周末,各实验组骨痂矿化骨小梁和类骨质的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末,各实验组矿化骨小梁的面积迅速增加,类骨质的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成骨速率均快于对照组,且骨矿物质密度和愈合骨的峰值载荷、弯曲刚度高于对照组(P〈0.05),以1Hz组最为显著。结论骨折段早期低频微动能有效促进骨痂类骨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痂矿化延迟时间,增加愈合骨的矿物质含量,进而加速骨折的愈合,微动频率以1Hz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骨折段低频可控微动影响骨痂矿化与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可控性微动外固定器对试验性长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矿化与愈合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45只绵羊行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in,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刺激(30 min/d),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0.5 Hz组、1 Hz组和5 Hz组(n=15),幅度为0.25 mm,至第4周末结束;另一侧后肢不作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各处死5只动物,采集标本进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矿化的程度,并比较9周后愈合骨的成骨速率、骨矿物质密度和力学特性.结果 术后4、6周末,各实验组骨痂矿化骨小梁和类骨质的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末,各实验组矿化骨小梁的面积迅速增加,类骨质的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成骨速率均快于对照组,且骨矿物质密度和愈合骨的峰值载荷、弯曲刚度高于对照组(P<0.05),以1 Hz组最为显著.结论 骨折段早期低频微动能有效促进骨痂类骨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痂矿化延迟时间,增加愈合骨的矿物质含量,进而加速骨折的愈合,微动频率以1 Hz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的效果,并介绍跖侧入路截骨的优点.[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3月,共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15例.均为女性;年龄18 ~34岁,平均23.5岁.15例病人共有22根跖骨短小,其中8例为单侧第4跖骨短小,5例为双侧第4跖骨短小,2例为单侧同足有第1和第4跖骨短小.跖骨短缩1.5~2.5 cm,平均2 cm.在影像增强器的帮助下,采用足背侧安装Orthofix单边延长支架,跖侧入路截骨.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跖骨都延长到满意的长度,延长骨痂完全钙化.[结果]延长长度12 ~24 mm,平均18 mm,延长百分比25.8% ~48.7%,平均32.6%.骨延长指数(延长1 cm需要的时间)为52 d/cm ~ 85.8 d/cm,平均63.5 d/cm.按照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功能评判标准,平均AOFAS评分为89.6分,10例优,3例良,2例可.每个足趾延长后足背遗留直径1 mm点状瘢痕4个,足底切口为线性瘢痕,长2 cm,对功能无任何影响.全部患者对延长的结果和足外观满意.并发症包括:延长跖骨成角4例,对延长足外观无影响;跖趾关节间隙缩窄13例,活动度减小,这是影响AOFAS评分的主要因素,随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结论]跖侧入路截骨延长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能使短小的跖骨恢复到满意的长度,遗留足背瘢痕小,对应的足趾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