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的营养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5-12月在北京阜外医院就诊并接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43例,采用人体测量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前患儿急性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4.1%,慢性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1.0%,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0.3%;(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出生体质量、术前肺动脉压力水平、能量摄入情况及患儿母亲是否通过网络或图书获取营养知识是影响患儿术前营养状况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前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儿的出生体质量、术前肺动脉压力水平、能量摄入情况等,并有针对性地向高危患儿家属进行相关宣教,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蒋岚 《当代护士》2016,(6):51-52
本文探讨了复杂先心病婴幼儿的术后喂养及护理问题,分析了复杂先心病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与其康复情况的关联及造成其营养不良的原因,认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复杂先心病婴幼儿的术后恢复,合理的喂养、充足的营养摄入与患儿术后的康复质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 ,16个月。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入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 :左耳完全缺失 ,无外耳道 ,右耳耳廓及外耳道均正常 ,听力检查未发现异常。口唇无紫绀 ,胸廓无畸形 ,未触及震颤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瓣听诊区第 2心音亢进并分裂。心脏B超检查提示膜部室间隔缺损 ,0 6cm× 0 6cm大小。全身检查没有发现其他脏器畸形。术前诊断为 :先天性心脏病 ,膜部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单耳畸形。经充分术前准备 ,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证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以自体心包补片修补缺损 ,操作顺利 ,术后恢…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2例PVSD患儿介入治疗进行术前、中、后的护理。结果:202例患儿中有12例在左心室造影后显示不符合适应证,6例失败,184例均成功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技术成功率为96.8%,术后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儿PVSD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方伶  宋青青  王野峰  杨美玉  黄娟 《全科护理》2021,19(32):4578-4581
目的:探究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收治的小儿室间隔缺损患儿220例,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患儿140例设为建模组,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患儿80例设为验证组,统计建模组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患儿例数,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借助模型预测验证组患儿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风险,以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建模组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患儿共5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VSD上缘到主瓣距离、合并膜部瘤、封堵器直径、术前心律失常(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60 min、VSD直径≥5 mm、VSD上缘到主瓣距离<3 mm、合并膜部瘤、封堵器直径>6 mm、术前心律失常(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得到P=1/[1+exp(2.961-0.734×手术时间≥60 min-0.806×VSD直径≥5 mm-0.913×VSD上缘到主瓣距离<3 mm-0.846×合并膜部瘤-1.032×封堵器直径>6 mm-1.217×术前心律失常)].结论:研究构建的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所涉变量具有代表性,且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均较强,预测准确率高,能实现对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风险的有效预测,为临床预防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小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PSICU)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及营养摄入情况。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1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PSICU、住科时间 72 h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458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相关人体测量指标、入科后营养摄入等情况,并分析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入科时营养不良119例(26. 0%),其中68例(14. 8%)为重度营养不良;出科时营养不良127例(27. 7%),其中81例(17. 7%)为重度营养不良。出生体重及住科天数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入科前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儿在我科住科期间平均总能量摄入量为(161. 1±84. 0) kJ/(kg·d),肠内营养摄入量为(75. 0±29. 3) kJ/(kg·d),平均蛋白质摄入量为(1. 3±0. 9) g/(kg·d);住院期间手术、住科天数、总能量摄入量、肠内营养摄入量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住科期间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SICU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住院期间患儿能量供给量常不能达到目标需求,会使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术后早期合理的喂养途径对改善患儿能量摄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Amplatzer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经胸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引导下,对1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用Amplatzer偏心伞形封堵器封堵。结果 15例封堵全部成功,其中6例术中出现二尖瓣反流或残余分流,经调整封堵器的位置和方向后3例反流即刻消失,3例术后1个月时消失;1例次日伞脱落后二次封堵成功;2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d治愈。最长随访10个月,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稳定,无合并症。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勇  明腾  陈霞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5):545-546
目的 :总结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1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 )的效果。方法 :2 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12月 ,采用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4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婴儿 ,其中男 3 7例 ,女 9例。年龄 2 7d~ 12个月 ,平均 ( 5 14± 3 12 )月。体重 3 0~ 8 5kg ,平均 ( 4 98± 1 2 1)kg。室间隔缺损膜周型 3 6例 ,肺动脉瓣下型 8例 ,多发型 (膜周部 +肌部 ) 2例。其中 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9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 ,2例合并PDA、ASD及主动脉缩窄 (COA)。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一期修补和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 ( 3 0d)无死亡 ,发生并发症 14例 ,发生率 3 0 4%。二次气管插管 4例 ,肺动脉高压危象 1例 ,低心排 2例 ,心律失常 2例 ,纵隔感染、胸骨哆开 2例 ,残余分流 3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对反复肺炎、心力衰竭 ,药物控制不佳 ,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 ,可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治疗 ,术前必要的调整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镶嵌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8例,采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先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再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穿刺行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术后4d行X线胸片观察有无胸腔积液,术后4d及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1a行心脏超声观察室间隔有无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及封堵器脱落,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结果 8例均成功实施动脉导管结扎+经胸微创封堵术,手术均顺利;6例一次性封堵成功;1例膜周室间隔缺损选伞偏小,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术中更换大号封堵器后封堵成功;1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取5mm对称伞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术中更换偏心伞封堵成功;术后4dX线胸片复查均未见明显胸腔积液;术后4d及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1a复查心脏超声示封堵器无脱落及异位,未见动脉导管残余分流,无新发三尖瓣反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复查心电图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出生48d,体重2.4kg,因吸吮力差,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脱水高热,于2008年8月28日急诊入院。患儿重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完全消失,哭声小,下肢温度明显低于上肢。诊断为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行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结扎术。术前1周即开始给予静脉营养液,在深低温(18℃)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弓离断矫治术,术后延迟至72h后关胸,术后呼吸机辅助94h后脱机成功,术后第9天转出ICU。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6个月以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术后的营养摄入状况,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收治的6个月以下行CHD手术的9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及anthro3.2.2软件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结果本组93例CHD术后患儿中,低体质量30例、生长发育迟缓28例、消瘦17例,发生率分别为32.3%、30.1%、18.3%,非营养不良的患儿仅有18例(19.3%)。结论对于CHD术后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有效喂养,制订合理的喂养方案,建立长期营养支持系统,尽可能满足术后患儿对营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对16例病人进行经股静脉和股动脉径路封堵治疗,并于术后2天、1月、3月进行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5例病人的封堵器被成功置入,1例失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例病人的缺损被即刻完全封闭。6例术后残留雾状分流的病人,术后2天~2周随访时杂音和分流均消失。肺动脉压术后1月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有更明显降低。结论经导管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中肺动脉压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即刻及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03-08/2005-04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45例,经胸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明确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采取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再经股静脉沿导丝经输送鞘送入封堵器的介入方法实施封堵。术后即刻、72h及1个月行经胸心脏超声复查。观察疗效。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42例成功封堵,全组技术成功率93%,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②已行封堵的全部患者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术后72h及1个月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③1例术后5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阿-斯发作,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0例出现发热,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④1个月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三尖瓣返流量术后均小于术前[术后1个月:(3.23±0.32),(4.54±0.63),(3.04±0.37)mm,(20.53±5.6)mL;术前:(3.61±0.59),(5.12±0.54),(3.34±0.45)mm,(28.27±7.12)mL,P<0.05]。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损伤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国产对称型封堵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即刻及近期效果。 方法:纳入2003—08/2005—04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45例,经胸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明确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采取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再经股静脉沿导丝经输送鞘送入封堵器的介入方法实施封堵。术后即刻、72h及1个月行经胸心脏超声复查。观察疗效。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①42例成功封堵,全组技术成功率93%,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②已行封堵的全部患者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术后72h及1个月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③1例术后5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阿-斯发作,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0例出现发热,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④1个月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三尖瓣返流量术后均小于术前[术后1个月:(3.23&;#177;0.32),(4.54&;#177;0.63),(3.04&;#177;037)mm,(20.53&;#177;5.6)mL;术前:(3.61&;#177;0.59),(5.12&;#177;0.54),(3.34&;#177;0.45)mm.(28.27&;#177;7.12)mL,P〈0.05]。 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损伤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惠者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在2.5~12mm,选择腰部直径为4~14 mm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10分钟后进行左心室造影,观察即刻效果.并且于术前、术后3日、1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观察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每搏量、短轴缩短率、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44例中42例成功置入封堵器,其中35例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7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率95%(42/44).另外2例因膜部瘤太大、多出口、距离主动脉瓣近不能完全封堵,转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0分钟左心室造影,41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残留分流消失.获随访患者所有封堵器位置及形态良好,未影响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功能.术后3日、1个月及6个月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肺动脉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动脉导管未闲封堵器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于封堵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我们通过微创经心室采用国产同心伞片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经验,探讨这项技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34.1±24.2)个月;体重(12.4±9.2)kg]采用胸下小切口经心室途径封堵治疗,患者均为膜周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基底部直径2~9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所选伞腰直径4~10mm。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心室放入室间隔封堵伞。结果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经治疗好转并未复发。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个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律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小切口采用同心伞片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对于初学者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例膜周部VSD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5.6岁(3~35岁),其中10例伴有膜部瘤。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18例患者经导管治疗成功,2例因未能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而放弃封堵,技术成功率90%(18/20)。5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其余均即刻达到完全封堵,24h内完全封堵率100%。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3d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平均随访7.8个月(1~24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及喂养现状,为形成针对性的喂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营养管理调查表和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对 2014 年 4 月至 2015 年 2 月在上海、南京、武汉、深圳、浙江和重庆地区 6 所医院就诊的 732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营养及喂养现状调查。 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急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26.1% 和 13.9% ,手术患儿急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 30.7% 和 18.7% ,非手术患儿急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 24.9% 和 12.7%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喂养困难的发生率为 17.5% ; 6~12 月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喂养合格率为 9.7% ;纯配方奶粉喂养患儿的能量摄入为( 370.15±151.50 ) KJ/ ( kg · d ),仅 45.2% 的患儿达 WHO 建议正常婴儿能量需要量。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存在能量摄入明显不足、喂养困难以及喂养不合格,目前无标准喂养策略,仍需临床研究以探索最佳干预方法,以针对性解决患儿喂养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VSD患儿,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诊断单纯性膜周部VSD 34例(其中呈膜部瘤状18例)、嵴内型VSD 10例。采用TEE再次评估VSD大小,放置封堵器,实时动态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d及3、6、12个月采用TTE定期评价心内结构及功能,同步检测心电图、血常规及尿常规等。结果 44例中38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88%,其中33例放置等边型VSD封堵器,4例放置偏心型VSD封堵器,1例放置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6例改行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修补术。术后3d及3、6、12个月行TTE检查,无封堵器脱落、移位,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TEE在经胸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VSD尤其是膜周部VSD和嵴内型VSD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