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h血型系统是重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目前临床输血治疗对于Rh阴性血液的需求仍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临床工作中,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针对Rh阴性血型患者输血的临床经验,建立规范化的血库管理模式,分析Rh阴性血型患者的输血类型,并且积极普及Rh阴性血型的相关知识,尽力减少临床输血过程中导致的输血反应等问题,从而达到安全、合理输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Rh血型筛查及Rh阴性患者输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时对受血者进行Rh血型筛查的意义、必要性及Rh阴性患者的输血问题。方法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RhD(IgM)血型定型试剂对本院6年来的备血者进行Rh血型筛查。结果共检测了28956例患者,Rh阴性的检出率为0.18%,已产生抗-D抗体1例。结论在输血前检测Rh血型能及时发现Rh阴性的受血者,有效地预防因Rh血型不合产生的同种免疫,预防输血时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妊娠时母子Rh血型不合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死胎或早产。  相似文献   

3.
李旭 《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1):39-40
目的 阐述Rh血型在临床输血上的重要作用。方法 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对在本院首次输血的受血者1980例,用凝集法进行Rh(D)血型抗原的检测。结果 1980例受血者中,6例为Rh(D)阴性。结论 输血前,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Rh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新生儿溶血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Rh血型基因结构、表型、基因分型及Rh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输血医学中,输血安全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又是安全输血的最重要的环节,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止和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和同种免疫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我院自2000年开展了Rh血型鉴定、并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manual polybrene test,MPT)对供、受血者进行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检试验及ABO、Rh等疑难血型鉴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常规检测受患者Rh血型抗原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和对输血的影响。方法统计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广西河池市大化县人民医院输血的患者共计921例,在输血前用凝集法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观察检测结果并且分析。结果在921例受血者中,14例为Rh(D)抗原阴性,阴性率为1.52%。结论输血前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对于合理用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检测非常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法及输血前受血者Rh血型检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防止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 5 86 9名输血前受血者用盐水抗 D检定Rh血型 ,4 872名交叉配血采用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法。结果 Rh血型检定阴性者 1 5名 ,阴性检出率为 0 2 6 % ;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中 ,1名Rh阴性者配血阳性 ,两法配血均不相合 1 2名。结论 将受血者Rh血型检定及采用盐水介质加凝聚胺交叉配血作为输血前常规检验技术 ,可有效预防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Rh(D)血型检测在外科患者临床输血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玻片法检测该院2009~2010年手术备血患者Rh(D)血型.结果 3 516例手术备血患者中,1.2%(42/3 516)为Rh(D)阴性,98.8%(3 474/3 516)为Rh(D)阳性.结论 术前Rh(D)血型检测有利于及时发现Rh(D)阴性患者;对于Rh(D)阴性患者,有必要与医生和血液中心联系,制定合理的输血计划.  相似文献   

9.
再论Rh阴性患者的科学安全输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曾在本刊2008年第2期发表的一文中,阐述了Rh血型系统的免疫学特征,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供/受者Rh血型不合时输血的原则[1].由于Rh阴性在汉族随机人群中仅为3‰,被视为"稀有血型"(竟有媒体将之热炒为"熊猫血"),当患者为Rh阴性,急诊抢救寻找同型血液困难时,便有了"向社会告急寻找Rh阴性献血者"的报道见诸各种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健康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采用微孔板(96孔)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并分类建立献血者数据库.根据受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以及特异性抗体鉴定结果,按照电子交叉配血的原理选用ABO和Rh血型完全相同的库存悬浮红细胞备用,并以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验证.结果 抗筛阴性的、抗筛特异性阳性(仅限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配血标本可根据患者血型信息(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查找与猷血者血型信息相符的血拟发放;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两者结果相合率为100%,且电子交叉配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实施是可行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与血型血清学相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吴争胜 《浙江临床医学》2013,(12):1911-1912
Rh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第二大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Rh 血型系统的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1],因Rh血型不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曾有报道,Rh血型已普遍成为血型检验的常规项目。但由于Rh血型系统中D抗原存在弱D及D放散型等,因而在临床输血分型中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任何献血者被检出是Rh弱D型后,应该当作Rh阳性看待,而任何受血者Rh弱D型都应被当成Rh阴性者看待。本科在1例急诊宫外孕产妇血型鉴定中发现弱D型并产生抗E抗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免疫系统.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抗原有400余种,被归纳为27个血型系统.其中发现最早,且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为了保证医疗用血安全,进一步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我院于2004年8月开始常规检查患者RhfDl血型.现将Rh血型鉴定情况及其重要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型作为一种遗传性状,在人类学中主要应用于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种族的差异,还与人类输血具有重要的关系.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一个血型,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血型系统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及配血不合时有报告[1,2],掌握Rh抗原表型分布规律,建立献血者Rh抗原档案,可以为科学管理献血者提供依据,进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及应急供血.我们对沈阳地区无偿献血者Rh血型抗原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Rh 血型系统是除ABO 血型系统外最为主要的血型系统[1],目前,临床上输血前均已对Rh血型系统中的D 抗原进行检测,故由D 抗原造成的输血反应基本上已很少见.但对于有妊娠史的患者和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由于Rh 血型系统中其他免疫性抗体导致的迟发性输血反应(DHTR)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血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免疫系统.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抗原有400余种.被归纳为27个血型系统。其中发现最早,且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为了保证医疗用血安全.进一步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我院于2004年8月开始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现将Rh血型鉴定情况及其重要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Rh 血型系统抗原、抗体检测在安全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该院住院的2700例输血患者进行 Rh 系统抗原表型检验和抗体筛查。结果Rh 血型抗原表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 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5种抗原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D、e、C、c、E。结论对于接收输血者及供血者,除了要做必需的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其他4种 Rh 血型抗原表型的检查及相应抗体的鉴定,从而避免因输血而产生免疫性抗体,给患者再次输血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血型是最早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具有多态性,是一种遗传标记,对人类学、遗传学、安全输血、器官移植和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Rh血型系统是与输血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红细胞血型之一,在输血医学中的  相似文献   

18.
1817年英国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次用人血输注抢救大出血产妇成功,输血自此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类红细胞的AB0血型系统;人类红细胞Rh血型系统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有多态性者。至今,先后共发现了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Rh血型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在输血中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相关的Rh抗原有D,C,c,E和e等五种,特别是D抗原是临床上引致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最重要的血型抗原。根据人红细胞表面是否携带RhD抗原,人群被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大类。据文献报道白种人Rh阴性人群分布频率约为14%~17%,美国黑人约为5%~8%,中国汉族人群约为0.3%~0.4%。  相似文献   

19.
人类RH血型系统自1939年被发现以来,因导致新生儿溶血病(HDN),溶血性输血反应而成为红细胞血型中仅次于ABO血型的重要系统。其抗原系统主要有D、C、E、c、e五个抗原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D抗原;临床上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D抗原,分为Rh( )和Rh(-),Rh(-)受血必须输注Rh(-)同型血液。《中孱输血技术规范》也明确规定:输血前要进行Rh血型D抗原检测。我院近几年来对肿瘤患18965例进行了RH血型和表型筛查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Rh血型系统中主要有C、c、D、E、e 5种抗原,与临床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是D抗原~[1-2]。在日常输血工作中往往只检测供血者、受血者的D抗原,忽视其他4种抗原。患者输入Rh血型系统不合的血液后,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本文对1例因多次输血产生了IgG型抗-E抗体导致配血不合进行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患者,女,77岁,汉族,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先后两次在本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共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