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对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3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狭窄的血管行支架置人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30例患者中23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对14例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及16例严重狭窄的颈总动脉行支架置入术,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对于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结果 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20%.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8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置入支架96枚。根据狭窄位置选择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经过血管内支架置入,81例96处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0.26%(70%-95%)下降到术后9.94%(0—20%),效果显著。1例术后第2天出现同侧颅内出血.经手术治疗生活基本自理。另1例由于血管狭窄严重,手术未成功,术后出现对侧脑梗死,经抢救植物生存。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预防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于颈动脉狭窄处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所有支架置入准确位置,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少数患者有短时间轻度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 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例经CTA证实椎动脉开口狭窄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观察术后动脉狭窄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CTA,行Malek评分。结果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70%,无并发症发生。在6个月随访中,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黄文国  颜冬润  余恒旺  黎治荣 《吉林医学》2013,34(23):4666-4667
目的:探讨血管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患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对行血管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20例脑动脉狭窄患者术后每三个月进行1次随访,记录卒中发生和症状改变情况,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20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TIA发作1例,DSA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50%,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DSA检查发现支架内远端血管闭塞,其余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卒中症状,随访期末CTA或颈动脉彩超检查显示,支架部位血管再通良好,均无明显血管再狭窄出现。结论:脑血管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术后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抗动脉硬化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远期再狭窄率,可取得相对理想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双侧颈动脉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3月以来施行的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患者10例,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成功置入支架后临床症状改善,术中、术后均出现并发症,经过积极有效的处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和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价值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对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及并发症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全部获得成功。成功率100%。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确切,见效快,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符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5例行颅内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5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4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植入支架12个,椎动脉植入支架8个,大脑中动脉植入支架1个,2例在植入支架时同时使用保护伞。结果所有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狭窄<20%。术后发生颈动脉窦反应3例,失语1例,随访3个月,无血管再狭窄表现。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安全、能改善血流,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左峰  杨威  李正光  郑铁晋 《北京医学》2002,24(4):225-22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基础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7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37例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半球供血减少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2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颈内动脉狭窄10例,颈总动脉狭窄4例,未见血管异常影像6例.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总、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7例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残余狭窄均<30%,随访6~23个月,无再狭窄发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37例,溶栓后脑血流明显改善3例,好转28例,无明显改善6例.37例溶栓治疗者中3例再次出现TIA发作,溶栓后对侧陈旧梗死灶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3年,未见治疗血管发生脑梗死者.结论 TIA患者多已存在血管器质性病变,应尽早行相应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脑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结果:35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4.3%,术后神经系统缺血事件明显下降,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有1例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08,29(5):542-544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急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1,2]报道30%~6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已被认为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3].但是由于支架的置入压迫、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心率的下降、血压的改变等.为此,我们观察了我科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临床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