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新型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是经肛门行巨结肠切除术 ,要求肛门松弛良好。以前采用气管插管配合肌松药 ,呼吸易于管理 ,但肛门松弛不理想且易发生插管并发症。我们应用罗比卡因骶管阻滞辅以肌注氯胺酮的麻醉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 ,目的是为此类手术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 2 4例 ,均行新型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男 15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12 8± 11 3)月 ,体重 (7 6± 3 7)kg。随机分为两组 ,各12例。A组 :罗比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 ;B组 :用羟丁酸钠慢诱导气管插管辅…  相似文献   

2.
连续骶管麻醉用于6岁以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院自1991年~1998年采用Sonye氏根治法和直肠肛管纵切IS形斜吻合的王氏改良根治法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操作深及盆底,对麻醉要求高,我们对6岁以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采用连续骶管麻醉59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疾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改良的巨结肠手术是采用直肠肛管纵切IS形斜吻合式,经肛门而不经腹腔,操作深至盆底,对麻醉要求高。单纯骶管阻滞或单纯气管内麻醉,常有某些不适之处。采用骶管阻滞复合气管内麻醉用于此类手术具有较明显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先天性巨结肠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的现象行回顾性组织学观察。方法: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111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切除肠段标本,其远端病理证实为无神经节细胞症,拟对施出段即切除肠管近端亦作常规H.E染色病理学回顾性观察;且配合嗜银染色法及特异性神经元烯醇酶(NSE)染色法。结果:111例先天性巨结肠中有4例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其中3例合伴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IND),1例为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5.
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排便功能控制情况。方法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对45例年龄为2个月~3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术后定期随访患儿,平均随访28个月,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及结肠炎的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随访34例,大便评分正常(10分)26例,好(6~9分)8例。结论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106例,年龄3个月~4岁,体重3.5~15kg,手术时间为160~235min,平均185min。术前插胃管,肌注东莨菪碱0.006~0.01mg/kg、胃复安0.1mg/kg。入室后先用基础麻醉氯胺酮5~10mg/kg、利多卡因3~5mg/kg混合肌注。58例全麻缓慢静注r-OH50~100mg/kg进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每隔30~60min静注氯胺酮利多卡因合剂(两药各取100mg,稀释至10ml,下称KL)0.1~0.2ml/kg,必要时静注芬太尼2~5μg/kg或安定0.25~0.5mg/kg维持全麻。48例为骶麻组行骶管穿刺置管后首量注入0.5%~1.5%利多卡因5~7mg/kg,术中视情况骶管分次追加首量的1/3~1/2,同时按<0.1ml·kg~(-1)的剂量静注KL合剂,必要时静注辅助用药芬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腹股沟疝患儿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保定市儿童医院82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41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统计2组麻醉前(T1)、麻醉后10 min(T2)、术后即刻(T3)、术后8 h(T4)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术后5、60、120 min时疼痛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facial expression scoring,FLACC)及苏醒期躁动评分(awakening period score,AS)、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T2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1时期增高,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T3及T4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2时期降低,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60、120 min试验组FLACC及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呕吐(7.32%)、躁动(12.20%)、嗜睡(9.76%)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可减少氯胺酮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程度,还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感及躁动程度,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9月~2005年9月我院共采用经肛门Soave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162例。该手术方式一改传统的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全部操作在肛门处完成,避免了术后肠粘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现将162例巨结肠根治术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一期造瘘术后经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4月为7例新生儿期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并行结肠造瘘的患儿经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年龄平均(5.7±1.4)个月。结果:患儿均成功完成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5.7±17.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7±4.5)mL,术后平均住院(7.2±1.0)d,术后均未发生腹腔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结肠回缩等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一期造瘘术后经造瘘口行单孔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1960-1990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844例,我们对其中资料较完整的523例进行了资料统计及信访或门诊随访,本文试图通过此随访调查,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效果作一远期评价,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I期经肛门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就诊的19例年龄在7月~11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结果:全部患儿手术成功,术后无须扩肛,随访2月~2年,排便每天2~5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期经肛门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疗效确切,具有美容效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婴儿腹腔镜幽门环切、巨结肠根治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腹腔镜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几年将其应用于婴儿的手术越来越多。我院自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3月在腹腔镜下施行婴儿手术 16例 ,麻醉均顺利 ,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6例患儿中 ,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 16天~4个月 ,体重 2 7~ 5kg。ASAⅠ~Ⅱ级。肥厚性幽门狭窄环肌切开术 10例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6例 ,并发轻度肺炎 3例。未发现其他心血管、呼吸系统及肝、肾疾病。麻醉方法 采用静脉全麻气管插管 +骶管神经阻滞。术前 30分钟肌注阿托品 0 0 2mg/kg、维生素K110mg。常规安置胃肠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和骶管阻滞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和骶管阻滞组(CA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使用0.2%罗哌卡因1ml/kg进行TAP阻滞或骶管阻滞。记录术后6、12、18、24h的FLACC评分、每6小时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拔除导尿管时间、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hCA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TAP组,FLACC评分明显低于TAP组(P0.05);术后12、18、24h两组患儿舒芬太尼消耗量和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拔除导尿管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CA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P阻滞和骶管阻滞均能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骶管阻滞的早期镇痛效果优于TAP阻滞,而TAP阻滞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小儿骨科的发展,臂丛神经阻滞已广泛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效果肯定。但小儿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常难以合作,需合理应用辅助药物作基础麻醉。近年来,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已见报道,镇静作用理想。本文研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并与单纯氯胺酮或异丙酚作比较,观察共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自1989年以来,我院在小儿麻醉中采用低浓度、大容量骶管阻滞麻醉完成小儿腹部及其它部位手术300例,优良率达到98.3%,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300例中,男161例,女139例,其中5天~3岁223例,3~6岁50例,6~12岁27例。手术名称,肠切除,肠吻合术80例,腰段及胸段脊膜膨出修补术31例,先天性幽门肥厚,幽门环肌切开术49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铝例,疝修补术70例,其它23例。手术时间最长3小时40分,最短30分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自2004年1月2010年7月.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技术,与对照组(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苏醒速度、苏醒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显著性(P〈0.05)。术后恶心,呕吐,躁勃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未中效果确切,提高了麻醉质量,有利于患儿术后早期恢复,减少了术后护理风险,减少了手术室麻醉气体污染,该技术易于掌握.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Soave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2010年应用腹腔镜辅助Soave根治术治疗73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手术均获成功,患儿腹胀、便秘等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每天5~19次,腹部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小肠结肠炎6例,肛周皮炎23例,污粪5例,无复发、肠粘连、吻合口瘘、结肠回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随小儿年龄增长,大便次数逐渐减少,术后3个月大便呈糊状,6~12个月后大便接近正常,排便功能优良率98%。结论:腹腔镜辅助Soave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患儿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对长段型巨结肠、全结肠型巨结肠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行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中男8例,女4例;年龄4个月至13岁。常见型6例,短段型4例,长段型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100 min,愈合后疤痕不明显,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03—2018-03间汝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均给予缓泻剂、塞肛、生理盐水灌肠、扩张直肠肛管、营养支持和微生态制剂内服等非手术治疗6~8个月。总结治疗体会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非手术治疗期间均可保证每天或隔天大便1次。均未发生低位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及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均在治疗结束后顺利转入专科医院实施根治术。结论对符合适应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非手术治疗,可有效预防低位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及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为根治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小儿骶管阻滞可合理应用基础和分离麻醉,可保持安静合作,增强麻醉效果,是小儿外科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今对我院自1975年以来508例硫喷妥钠、氯胺酮、氯胺酮与安定三组不同的用药加骶管阻滞的并发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