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5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定。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与对照组在总体幸福感及各分量表评分均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t=2.04~10.33,P<0.05~0.01)。不同性别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方面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t=4.26~6.67,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较正常人低,女性患者在情感体验方面较男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 (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儿童的羞怯和社交焦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羞怯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沈阳市某小学262名10~11岁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入组儿童的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羞怯量表评分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相关(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心"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是预防儿童羞怯和社交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郭世莉  陈群 《重庆医学》2013,(23):2767-2768
目的探讨学龄期唇腭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方法选取8~12岁一期手术前的唇腭裂患者及其家长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8~12岁非唇腭裂患者及家长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定。结果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唇腭裂患者异常率为22%,高于对照组的8%(χ2=3.85,P<0.05);学龄期唇腭裂患者社交焦虑量表得分高于非唇腭裂患者(t=5.29,P<0.01);学龄期唇腭裂患者自尊量表得分低于非唇腭裂患者(t=4.25,P<0.01)。结论学龄期唇腭裂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初中生社交焦虑、自我概念以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中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某中学的28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观察中学生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288名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的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327,P<0.05);社交焦虑与问题解决、求助2种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9和0.211,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3种不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96、-0.308和-0.277,P<0.01);所有被试的正性应对分数与社交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负性应对分数与社交焦虑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女生的社交焦虑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有关联,社交焦虑既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应对方式,也可以直接影响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云珍  张勇  邹韶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3):997-999
目的:了解中学生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及认知倾向的相关状况,分析影响其自尊及认知倾向的因素。方法:采用缺陷感量表、认知倾向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对112例初高中抑郁症学生和108名健康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抑郁症组乐观因子分(7.62±3.20)低于对照组,悲观因子分(7.54±1.9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t=-11.59,t=3.37,P<0.01),且抑郁程度与乐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抑郁症组自尊(20.86±4.07)、社交自信(38.65±9.69)、学习能力(22.85±6.78)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13.21,t=-10.64,t=-6.32,P<0.01),且抑郁程度与自尊及社交自信呈显著负相关(r=-0.46,r=0.32,P<0.01)。2)回归和路经分析发现,乐观因子、自尊和社交自信进入抑郁症的回归方程,具有预测作用,其中乐观因子和自尊的预测作用较强,乐观因子对抑郁症产生直接影响效果。结论:中学生抑郁症可能是认知倾向、自尊水平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认知倾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症状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筛选60例抑郁症伴焦虑症状患者,并随机进行国产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博乐欣组,n=31)或进口文拉法辛胶囊治疗(怡诺思组,n=29),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不同焦虑程度患者的疗效,分析抑郁和焦虑症状首次缓解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3周后,博乐欣组和怡诺思组抑郁和焦虑症状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8周后,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4%和65.5%。不同焦虑程度患者HAMD-17基线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后HAMD-17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状首次缓解时间与首次发作存在诱因和HAMD-17基线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HAMA基线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焦虑症状首次缓解时间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首次发作存在诱因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文拉法辛对抑郁症伴焦虑症状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文拉法辛治疗)和对照组(多塞平治疗),每组50例,观察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12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在第2、4周末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各时段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末,QOL-100评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起效稍快,临床使用安全,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的变化。方法 6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同时设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组治疗前WCST测查评分较健康对照组差(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Stroop测查抑郁组治疗前Stroop-CW正确数、Stroop-CW改正数较健康对照组差(P<0.05,P<0.01);治疗后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roop测查抑郁组治疗后Stroop-CW正确数、改正数仍较健康对照组差(P<0.05,P<0.01)。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发病期存在执行功能障碍,治疗后执行功能障碍随症状改善而改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21例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给予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61例给予文拉法辛+九味镇心颗粒治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考普曼(Kupperman)评分法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焦虑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57.38%比48.33%,P<0.01;83.61%比73.33%,P<0.05);观察组抑郁治愈率、有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52.46%比45.00%,P<0.05;91.80%比8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HAMD及KM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2周后HAMA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TE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联合九味镇心颗粒对围绝经期的焦虑抑郁程度有缓解作用,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区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综合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所学校二至五年级小学生2 580名,由学校老师填写教师-学生评定量表,了解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家长填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小学生填写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学校、年级、性别对学校适应情况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填写和是否单亲对学生学校适应除自表能力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客观支持与任务取向无相关性(P>0.05),家庭社会支持水平与学生学校适应及分量表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家庭功能量表中问题解决因子与学生学校适应及分量表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沟通因子、总的功能无相关性(P>0.05),与其他各分量表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儿童社交焦虑及分量表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呈负相关关系,儿童社会期望水平与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尊对高血压患者社交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影响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为高血压患者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21年7—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自尊量表(SES)、社交焦虑量表(SPIN)、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高血压患者,并使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Amos 21.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有效回收问卷333份,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自尊和社交焦虑任意两者之间均为线性相关(P<0.05),自尊与睡眠质量、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298,P<0.01;r=-0.305,P<0.01),社交焦虑和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134,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性别及自尊对睡眠质量有预测作用,可以解释睡眠质量10.90%的变异量(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社交焦虑对自尊的直接效应为-0.40(P<0.05),可以解释高血压患者自尊的15.70%的变异量;自尊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33(P<0.05);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思虑过度状态与焦虑、抑郁状态及其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对83例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的患者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①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焦虑状况与正常人比较更明显(P<0.01);思虑过度状态总分与焦虑、抑郁总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P<0.01)与0.405(P<0.01);思虑过度状态对焦虑的单独解释量为19.4%,对焦虑的回归系数为0.440;对抑郁的单独解释量为16.4%,对抑郁的回归系数为0.405,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②思虑过度状态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家庭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分量表1(心理行为改变)的得分与生活事件总分、负性事件总分、家庭事件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的焦虑状况比正常人更明显,思虑越重的患者其焦虑、抑郁症状态越重,长期的思虑过度常伴发焦虑和抑郁的产生;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与思虑过度状态的产生、维持以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刁端忠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23-2924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0例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35例和氟西汀组35例,分别给予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HAMD和HAMA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米氮平组在治疗1周起即显著下降(P<0.01),而氟西汀在治疗2周起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米氮平较氟西汀显著减少(P<0.01)。结论: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均安全有效,但米氮平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则较轻。  相似文献   

16.
李瑾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46-1848,185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及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对221名抑郁症患者和178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1.抑郁症患者组在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维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2.抑郁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比正常家庭低(P<0.001,P<0.05),而矛盾性、控制性比正常人家庭高;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与家庭环境变量多因素呈显著相关(P<0.001,P<0.01,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存在较严重缺陷,在临床治疗时,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增强其家庭内部的情感沟通等,将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也有利于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SWB)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总体幸福感量表对92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SWB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幸福感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1=-0.44,P<0.01;r2=-0.58,P<0.01),与外向性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结论外向性、精神质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SWB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7例青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SCL-90)和心率变异性(HRV)测定分析,把正常人群(对照组)和青年抑郁症患者(观察组)测定的HRV指标、SCL-90得分分别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与饮食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观察组患者测定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01)。(3)观察组患者SCL-90得分与HRV指标具有相关性,人际关系敏感分别与HF、SDNN、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276、-0.217、-0.221、-0.230,P<0.05);敌对分别与HF、SDNN、PNN50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220、-0.279、-0.217,P<0.05);抑郁、睡眠与饮食均与LF/HF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217、0.272,P<0.05);精神病性与SDNN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221,P<0.05)。(4)观察组患者的人际关系敏感负向预测HF指标(β=-0.272,P<0.05)、RMSSD指标(β=-0.221,P<0.05)和PNN50指标(β=-0.226,P<0.05),睡眠与饮食正向预测LF/HF指标(β=0.262,P<0.05),敌对负向预测SDNN指标(β=-0.285,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并且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睡眠和饮食症状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奥氮平合并西酞普兰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用小剂量奥氮平合并西酞普兰治疗)和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共治疗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第1、2、4、8、12周,研究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小剂量奥氮平合并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情绪特征与应对方式。方法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状态-特质愤怒问卷(STAXI-2)、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问卷及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对5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和3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突聋患者组抑郁(P<0.05)、状态焦虑(P<0.01)、特质焦虑(P<0.01)及内向怒(P<0.05)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突聋患者组应对方式中自责维度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突聋患者的焦虑特质、内向怒的情绪特征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其发病的心理情绪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