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骨科住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3例,设为A组;半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3例,设为B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6月、12月的髋关节活动评分(Harris评分)、假体髋臼外展角与前倾角、髋臼完好率、髋臼磨损与增生的发生率等。结果 1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方面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月、12月随访,A组Harris评分、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髋臼完好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髋臼磨损、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假体松动情况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电子量角器和个性化测量板在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采用DAA入路进行THA的180例193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其中,136髋使用电子量角器和个性化测量模板(模板组),57髋采用常规手术(常规组),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年龄、性别、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臼杯外展角、前倾角、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H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末次随访模板组术后髋关节HHS评分优于常规组(t=6.16,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常规组(χ2=4.64,P<0.05)。模板组和常规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屈曲、后伸、外旋、内旋、内收、外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模板组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之间肢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感染、松动发生。结论 DAA入路结合电子量角器和个性化测量板可以提高DAA入路THA髋臼假体放置的精...  相似文献   

3.
胡川  顾莹  李军 《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神经易化技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在S-E-T训练系统上进行强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以及进行分离动作的诱发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简式Fugl-Meyer(FMA)中专门针对平衡功能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BB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T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躯干、核心肌群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住院的48例THA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核心稳定性训练。采用Harri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训练3~4周后的髋关节功能。结果与本组康复训练前比较,两组训练3~4周后的Harris各单项评分(畸形评分除外)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训练3~4周后疼痛评分、功能评分中的日常生活、跛行步态、行走借助辅助器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强化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后复查X线测量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结果微创手术组在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VAS评分、术后1wHarris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手术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VAS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股骨颈骨折等髋部疾病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1]。在THA中髋臼假体的正确安装是手术成功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2,3]。因此,在临床上髋臼假体安装时其外展角与前倾角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选取80例接受THA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目测定位法和髋横韧带定位方法,对比观察两种方法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继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将严重改变压应力系统和张应力系统之间的受力平衡.而保留股骨颈则保留了股骨颈健康骨结构,使假体应力沿股骨近端生理状况分布,亦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3-03/2008-04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2髋,均应用S-ROM假体(Depuy,美国),假体分为髋臼部分和股骨部分.记录髋关节置换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全髋关节置换时间30~7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70~200 mL,平均110 mL.置换后X射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44.1°,前倾角平均21°.置换后第5天髋关节摄片确认置入假体正常后即要求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置换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32.7±6.3)分,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2±4.1)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步行功能,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测定平均步长、步宽、步速。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各评分、BBS评分、FAC评分、ADL评分,平均步长、步宽、步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步行、平衡运动功能,并且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杨焱  王盛  顾昭华 《中国康复》2018,33(6):502-504
目的:探讨利用功能性肌力训练带后拉法对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平衡功能训练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PD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坐站训练、关节牵伸等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使用一种功能性肌力训练带的单根后拉绑法进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评估Berg量表(BBS)评分、"站起-走"(TUG)计时测试及单腿站立测试。结果:训练8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及单腿平衡时间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计时时间较训练前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肌力训练带后拉绑法能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训练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肌力训练对人工宽髋置换术患者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和Harris功能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屈伸肌力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证明肌力训练对促进髋关节功能改善的重要性.方法患者16例,10例右髋、6例左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2个月内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术后平均2个月开始进行患髋屈伸肌的肌力训练;均以手术侧髋与健侧髋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术后2个月、14个月的髋关节肌力及功能变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仪评定.结果①髋关节置换术后患髋屈伸肌的峰力矩(PT)比健侧明显减低(P<0.01),患髋的屈髋PT/伸髋PT比值明显高于健侧(P<0.01);②肌力训练后双侧髋关节屈伸肌PT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尤以患侧改善更为明显.③患者Harris总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但术后2-12个月期间Harris总分变化不大;结论单纯Harris评分不能很好地反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周肌群的生物力学改变,需配合等速肌力检测作为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术后除进行日常的功能活动为主的训练外,应加强髋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电刺激治疗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阶段化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阶段化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电刺激治疗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刺激治疗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阶段化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防控术后深静脉血栓,可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技术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影像学预测定位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患者230例(249髋),拍摄骨盆正位片和(或)髋关节CT片,应用AutoCAD软件测量外展角和前倾角,分析其与手术操作和疗效的关系.[结果]骨性髋臼的外展角为(51.8±7.3)°;前倾角(15.2±3.1)°,髋臼杯的外展角为(49.7±8.7)°,前倾角为(11.23±4.25)°,股骨头和髋臼杯的放大率是1.123;骨性髋臼直径(5.19±0.57)cm与髋臼锉直径(5.13±0.25)cm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随访时间(24.3±3.9)个月,Harris评分(83.3±7.8)分,外展角(35~55)°的168例患者Harris评分(87.5±8.6)分与外展角大于60° 21例患者的Harris评分(75.9±6.8)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预测臼杯的大小对指导手术操作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准确度可信;髋臼杯与骨性髋臼完全吻合的病例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刘琼  李沙沙  李西子  王培霞 《全科护理》2021,19(36):5110-5113
目的:研究针对老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病人实施家庭式平衡训练对其下肢活动能力、髋关节功能和平衡能力的作用.方法:将125例老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居家功能指导,观察组63例在此基础上增加家庭式平衡训练,对比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髋关节功能、下肢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病人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膝关节屈曲角度和ARO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式平衡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老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病人髋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屈曲角度,促进下肢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通过Balance诺衡视觉反馈平衡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姿势图平衡参数评估, 通过microFET2型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测试,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时间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TUGT、10MW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对照组仅有TUG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BBS、10MWT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侧股四头肌(QUA)、胫前肌(TA)、腓肠肌(GAS)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5), 对照组偏瘫侧QUA、...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在不同介入时机和治疗时程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患者。三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肌力训练,A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4周后再进行抗阻肌力训练4周;B组患者抗阻肌力训练4周后再进行等速肌力训练4周;C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三组患者的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PT、BBS、FMA、FAC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全程介入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和平衡功能,并显著改善其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合并髋臼缺损并首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治疗,对照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术前以及术后1年两组Ⅰ、Ⅱ、Ⅲ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采取髋关节X线复查,通过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出现透亮带以及移植骨的连续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行髋臼周围的骨密度(BMD)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各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6、12月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生物型髋臼假体植骨术后1年复查X线可见髋臼周围无出现透亮带,植骨愈合满意,联合治疗术后1年复查X线显示骨小梁连续,无出现透亮带。结论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有效重建假体,使髋臼假体的覆盖率得到提高,能够帮助稳定假体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卵圆窝参照法实施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探讨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1月至2013年4月治疗的93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测量手术后双髋关节X线片髋关节旋转中心、外展角、前倾角,比较手术后髋臼假体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对患者的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7.5个月。所有病例X线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无需要翻修病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45±9.74)分,增加到(91.36±3.65)分,优78例(83.87%),良8例(8.60%),可7例(7.52%),优良率92.47%。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比较t=3.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臼假体旋转中心O2恢复至解剖旋转中心O1者67例,符合率72.04%。未恢复者26例,未符合率27.96%。髋关节旋转中心(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68°±5.35°vs.48.37°±4.65°,t=2.830 1,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前倾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36°±6.65°vs.16.51°±7.25°,t=0.539 4,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1.45±7.38 vs.38.85±6.65,t=1.565 7,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45±3.35 vs.81.65±5.39,t=11.641 7,P<0.05)。结论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应遵循解剖重建的原则,临床关键在于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位置,达到理想的臼杯外展40°,需内置、上移髋臼旋转中心。通过优化髋臼假体的倾斜角和覆盖,达到稳定关节,减少磨损,改善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核心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肌训练,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评分(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BBS和FM-B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BBS和FM-B评分分别为(93.55±3.45)分、(50.21±3.83)分和(11.51±2.1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核心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