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方法观察和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于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不同的老年初治免疫功能低下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80例老年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入化疗联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的治疗组和单纯化疗对照组各40例;同时,根据老年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状况分为低下组(Ⅰ组),正常组(Ⅱ组),四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6个月末观察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痰抗酸杆菌涂片及培养结果。结果 ⑴治疗组2月末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升高、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2月末及6月末上述指标均变化不大(P>0.05)。治疗组2月末痰菌阴转率较对照组高(P<0.05)。⑵治疗I组2月末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升高、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对照I组治疗前、2月、6月末上述指标变化不大(P>0.05)。治疗I组2月末痰菌阴转率较对照组高(P<0.05)。⑶治疗II组治疗前、2月、6月末CD4+T淋巴细胞变化不大(P>0.05);2月末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CD4+/ CD8+T比值明显升高(P<0.05);对照II组治疗前、2月末、6月末上述指标变化不大(P>0.05)。两组2月和6月末痰菌阴转率相似(P>0.05)。结论 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低下的老年患者,采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治疗2月末痰菌阴转率。在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正常的老年患者,采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未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冻干治疗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配合全身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方法将8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ADVThZE/15DVThE全身化疗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冻干治疗用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前3个月每15 d肌肉注射1支(22.5μg),后15个月每月肌肉注射1支,共21次。比较2组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痰菌阴转率、病灶显效率、空洞闭合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后9个月末及18个月末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CD8+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治疗后9个月末及18个月末CD3+、CD4+、CD4+/CD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8+2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及18个月末观察组的痰菌阴转率、病灶显效率、空洞闭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冻干治疗用母牛分支杆菌菌苗能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痰菌阴转率、病灶显效率及空洞闭合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4-7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疗效及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方案联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则增加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痰菌阴转率、病灶转归及空洞转归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观察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闭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b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下调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化疗并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菌苗)治疗涂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116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Ⅴ组)、对照组(C组),各58例,两组均采用2HRZE/4HR化疗方案,治疗组(Ⅴ组)在治疗2周末加微卡菌苗治疗.观察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痰菌阴转,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变化情况.结果第2月末痰菌阴转率:V、C组分别为93.2%和79.3%;疗程结束(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V、C组分别为98.0%和87.9%.疗程2月末胸片吸收率;V、C组93%,77%;疗程结束胸片改善吸收率V、C组分别为:96.5%和84.4%.疗程结束胸片空洞闭合率V、C组分别为:81.5%和59.3%.结论微卡菌苗能提高机体白蛋白和促进细胞增殖,促进痰菌阴转率及病灶吸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 TB)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00例MDR TB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成观察组220例和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取6Z Am PAS Pto/6 Z PAS Pto方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之上,联合百令胶囊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空洞闭合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监测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累计痰菌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病灶吸收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空洞闭合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Y、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LY、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肾功能异常、药物性肝损伤、血液系统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百令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用于MDR TB治疗利于患者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临床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析患儿血清IL-6、IL-8、TNF-α浓度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9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利巴韦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检测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本组水平(P<0.05),而CD8+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而CD8+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炎性因子浓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6、IL-8和TNF-α浓度均低于治疗前本组浓度(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和利巴韦林治疗基础上,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能更有效降低患儿外周血炎性因子浓度,降低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提高CD3+、CD4+亚群水平,是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潜在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2HRZE/4HR方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痰菌阴转率、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菌转阴率为90.70%(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高于对照组的7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可提高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菌转阴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2):1106-1109
目的研究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B-TB)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MDB-TB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强化期3个月,给予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片、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及乙胺丁醇治疗;巩固期18个月,给予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片、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及乙胺丁醇治疗(3Pa Th VAE/18Pa Th VE)。观察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联合胸腺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抗结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率、双肺阴影吸收情况、痰结核菌阴转率、肺部病灶治疗有效率、空洞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率、痰结核菌阴转率、肺部病灶治疗有效率及肺部空洞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3%、87.1%、91.9%和91.9%,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3.8%、62.1%、63.8%和65.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率、痰结核菌阴转率、肺部病灶治疗有效率及肺部空洞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CD3+、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均显著降低,而CD8+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CD8+细胞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及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而CD8+细胞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MDB-TB疗效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母牛分枝杆菌对实验性老年肺结核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实验性老龄小鼠肺结核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老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法分为3组:无免疫保护组(C组),母牛分枝杆菌菌苗预防组(M组),卡介苗(BCG)预防组(B组),分别在0 wk给予生理盐水0.1 mL,母牛分枝杆菌菌苗22.5 μg,BCG 0.1 mg皮内注射. 4 wk后将浓度为5×105/mL的H37Rv标准菌株0.2 mL经小鼠尾静脉给予攻毒. 感染6 wk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肺脏肺泡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数及肺组织病理学分析. 结果:M组和B组的CD4 T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分别为(48.81±3.10, 3.84±0.37),(48.08±3.72,4.16±0.24)均较C组(38.97±3.03,3.25±0.26)显著升高(P<0.01). 而M组CD4 /CD8 比值则低于B组(P<0.05). M组和B组肺脏肺泡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数分别为(2.3±0.5),(2.7±0.6),较C组(5.4±0.9)显著降低(P<0.01). 组织病理学显示M组和B组肺脏结核病变以增殖性结核结节为主,无坏死结节;C组肺脏则以淋巴细胞结节、坏死结节为主. 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可增强CD4 T淋巴细胞活性,对实验性老龄小鼠肺结核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抗结核药治疗MDR—TB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在耐多药肺结核免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以阿米卡星、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和力克肺疾片的基础上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疗程为12个月。结果92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治疗组与观察组分别为76.6%和51.1%,疗程结束时痰阴转率分别为87.2%和55.6%,治疗组显著高于观察级(P〈0.01)。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能提高痰菌转阴和空洞闭合率。有利于病灶吸收,临床上可作为耐多药肺结核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戊酸雌二醇联合维生素D_3对稽留流产患者无痛清宫术后T细胞亚群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遂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76例稽留流产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戊酸雌二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维生素D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后两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4~+、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联合维生素D3可改善稽留流产患者行无痛清宫术后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红  申红连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09-1010,1015
目的观察和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在复治菌阳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分微卡菌苗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2组方案均为2HRZES/1HRZE/5HRE,A组加用微卡菌苗治疗3月,B组不用微卡菌苗治疗。结果A组第1月涂片阴转率30%,培养阴转率40%;第2月涂片阴转率60%,培养阴转率66%。B组第1月涂片阴转率15%,培养阴转率13%;第2月涂片阴转率33%,培养阴转率40%。前二月痰菌阴转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疗程满8个月后A组涂片阴转率86%,培养阴转率86%;B组涂片阴转率85%,培养阴转率85%。A组和B组治疗满8个月痰菌阴转率无差异显著性(P>0.05)。病灶吸收好转及空洞缩小关闭速度,A组优于B组,A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随访A组和B组的细菌学复发率分别为5.3%和8.6%(P>0.05)。结论微卡菌苗能改善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及空洞缩小关闭速度,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微卡菌苗可用作复治菌阳肺结核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3.
吴碧彤  蔡智群  尤惠兰  刘苏东 《广东医学》2012,33(12):1779-1781
目的 了解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外周血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36例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病例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PPD-IgG抗体和浆膜腔积液PPD-IgG.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3+、CD4+ T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外周血及浆膜腔积液PPD-IgG均阳性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8+ T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CD3+T淋巴细胞、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及浆膜腔积液PPD-IgG均阴性组与对照组比较,CD8+T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和结核抗体两者成份在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此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医用臭氧治疗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医用臭氧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16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了医用臭氧自血疗法,方法为将一定浓度的臭氧、纯氧及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充分混合后再回输患者体内.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降低(P<0.05)、CD8+ T淋巴细胞数增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CD4+细胞增高(P<0.05)、CD8+细胞下降(P<0.05)、CD4+ /CD8+比值升高(P<0.05);且ALT、AST、HBeAg及HBV-DNA拷贝数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医用臭氧自血疗法可调节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毒应答能力,从而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14 d为1个疗程,4周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Karnofsky评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血清CYFRA21-1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2.9%和38.2%,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Karnofsky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arn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水平及CD4+/CD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D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YFRA21-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能提高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CYFRA21-1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胸腺肽属于细胞免疫增强剂,临床用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有一定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中探讨胸腺肽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ngren syndrome, pSS)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 62例p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羟氯喹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硫酸羟氯喹片加胸腺肽肠溶胶囊治疗.同时设3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为87.5%,优于对照组70.0%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SS患者CD3+CD4+ 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高于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CD3+CD4+ T淋巴细胞及CD4+/CD8+均升高,而CD8+T淋巴细胞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与pSS发病相关.胸腺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pSS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Li ZT  Gong YQ  Wang SB  Jin SW  Sun LF  Wang Z  Hu XZ  Chen Y  Xu JN  Qi YH  Lian QQ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0):2249-2251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发病中作用及预后意义.方法 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救中心及急诊ICU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入院后第1、7、14天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并按病情好转与未好转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异同.同时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2组脓毒症患者第1天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组脓毒症患者之间第1天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未好转组明显低于好转组(P<0.05);好转组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随着治疗时间变化逐渐得到纠正,在第14天时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未好转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脓毒症患者可以出现免疫失衡,表现为CD3+、CD4+、CD4+/CD8+比值的下降,且其和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CD3+、CD4+、CD4+/CD8+比值可以作为脓毒症治疗过程中的疾病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肺结核伴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感染科就诊肺结核伴营养不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予DOTS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普通膳食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营养支持,两组均干预6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指标[血清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和淋巴细胞计数(TLC)]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4~+、CD8~+和CD4~+/CD8~+比值]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Hb、ALB和TLC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两组血清CD4~+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上升,CD8~+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干预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5)。干预组痰菌阴转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79.17%(38/48)。干预组痰菌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20,P0.05)。干预组病灶吸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χ~2=4.361,P0.05)。结论营养支持用于肺结核伴营养不良患者效果较肯定,不仅可改善营养状况,而且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能加快痰细菌学阴转,促进病灶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