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为研究醋制对商陆及商陆正丁醇部位皂苷类成分的影响,比较商陆中主要毒性成分商陆皂苷B(EsB)和商陆皂苷C(EsC)醋制前后含量的变化,依据商陆《中国药典》醋炙工艺,将商陆正丁醇部位进行模拟醋制;采用液质联用法对商陆正丁醇部位醋制前后皂苷类成分进行研究;采用HPLC-ELSD方法检测毒性成分EsC和EsB在商陆生品、醋制品中的含量,考察商陆醋制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商陆正丁醇部位中除商陆皂苷甲(EsA)以外,各商陆皂苷类成分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皂苷类化合物组成显著变化,但醋制后未见新化合物生成;含量测定发现生商陆中EsC和Es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2%,0.20%,醋制后下降为0.48%,0.094%。表明醋制能够显著改变商陆及商陆正丁醇部位中皂苷类成分的组成,显著降低毒性皂苷EsC和EsB的含量,表明商陆采用醋制法炮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商陆醋炙前后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变化情况。 方法: 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商陆项下醋炙法制备醋商陆。采用硫酸-香草醛比色法测定总皂苷含量;HPLC-ELSD测定商陆皂苷甲含量,色谱条件为Lichrospher-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4% 乙酸(65:35),流速1.0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20 μL,ELSD条件为漂移管温度90 ℃,载气流速2.5 L·min-1。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阳性药组(氢氯噻嗪)、生商陆组和醋商陆组,以生理盐水形成盐水负荷模型,用大鼠代谢笼法观察大鼠0~5 h尿量;ICR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阳性药组(芒硝)、生商陆组和醋商陆组,采用墨汁推进法比较生商陆和醋商陆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结果: 商陆经醋炙后总皂苷质量分数由1.66% 升至1.91%,商陆皂苷甲质量分数由0.64% 增至0.82%,大鼠排尿量增多,小鼠小肠推动作用减弱。 结论: 商陆醋炙后总皂苷和商陆皂苷甲含量均升高,泻下作用缓和,长于利尿逐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商陆不同炮制方法对商陆皂苷含量和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00nm波长处测定商陆不同炮制品中商陆皂苷的含量。以Bliss法,计算商陆不同炮制品的LD50。结果:商陆经炮制后商陆皂苷含量变化规律为生品〉醋制品〉奶炮制品〉黑豆炮制品。商陆经过炮制后LD50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商陆奶制品〉商陆黑豆制品〉商陆醋制品〉商陆生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各个产地的商陆药材、饮片及其炮制品醋商陆中的商陆皂苷甲的含量,为商陆及相关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含量测定方法,并做好2010版药典的修订工作。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对所收集的12个产地36个商陆及相关制品进行商陆皂苷甲的含量测定。结果:醋商陆中商陆皂苷甲含量显著高于商陆药材及饮片,商陆药材和饮片含量差异不大。结论:通过HPLC-ELSD对样品中商陆皂苷甲的含量测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商陆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殷玉生 《中成药》1989,11(11):18-19
本文就商陆不同炮制品中商陆皂甙甲的定性,定量及利尿作用、毒性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炮制对商陆皂甙甲成分有一定影响。醋制商陆含商陆皂甙甲低于生商陆,且毒性较低,并呈现较好的利尿作用,因此商陆以醋制为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醋量醋煮对商陆毒性及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传山  张京生 《中成药》2000,22(4):273-274
目的:考察不同醋量对商陆毒性及药效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性毒笥实验(测LD50),祛痰实验(工排泌法)及利尿实验(滤纸法)。结果:商陆醋陆醋制后毒性明显降低,。利尿作用所缓和;生品和30%横亘煮品祛痰效果较好,而50%,100%醋量醋煮制同较生品差。结论:商陆以30%醋煮制为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取分离获得商陆的毒性成分,并比较其醋制前后毒性的变化.方法:采用黏膜刺激性反应、小鼠腹腔炎症模型及离体巨噬细胞释放NO模型,比较商陆毒性成分醋制前后的致炎毒性变化.结果:商陆毒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致炎毒性,可导致家兔眼结膜水肿、小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含量升高以及巨噬细胞释放NO含量升高;经醋制后,对家兔眼结膜刺激性减弱,使小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含量降低、巨噬细胞释放NO含量降低.结论:醋制法能够降低商陆毒性成分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陆中商陆皂苷A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HPLC-ELSD测定不同产地商陆药材中商陆皂苷A的含量以控制其质量。方法:采用HPLC-ELSD含量测定法,Phenom enex Luna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冰醋酸(68∶31∶1)为流动相。结果:商陆皂苷A在4.05~20.24μg呈线性,回收率为98.8%,RSD 1.4%。测定11个不同来源的药材,其商陆皂苷A的含量在0.32%~1.11%。结论:本法可快速、准确测定商陆药材中商陆皂苷A含量,可用于商陆药材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商陆毒性部位炮制前后对肠道毒性变化的影响,提取分离获得了商陆正丁醇毒性部位,在整体动物模型水平,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肠道肿胀程度,测定小鼠肠道不同部位的含水量及粪便的含水量,考察商陆正丁醇部位炮制前后对腹泻及肠道肿胀的影响;在细胞水平,采用MTT法,测定肠细胞HT-29,IEC-6的IC50,比较醋制前后商陆正丁醇部位的毒性变化。结果显示商陆正丁醇部位能够导致肠道肿胀,表现为引起十二指肠、空肠的水肿,且可导致粪便含水量增加引起腹泻,可抑制肠细胞HT-29,IEC-6增殖,表明其具有肠细胞毒性,对HT-29细胞的IC5014.59 mg·L-1,IEC-6 IC5043.77 mg·L-1;经醋制,小鼠肠道肿胀程度显著减弱,肠道和粪便的含水量明显降低,对HT-29和IEC-6的抑制作用减轻,对HT-29细胞的IC5058.51 mg·L-1,IEC-6 IC5084.37 mg·L-1。由此可知,醋制法具有降低商陆正丁醇部位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醋制对京大戟的毒性和药效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分别灌胃给予京大戟和醋京大戟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溶液,各样品剂量为(生药量)3.9 g·kg-1,进行碳末肠推进试验、利尿试验和小鼠耳肿胀试验。结果: 乙酸乙酯部位是京大戟的毒性部位。京大戟和醋京大戟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60.3,234.8 g·kg-1,二者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2.5~180.3),(209.7~262.8) g·kg-1。醋制后京大戟毒性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京大戟、醋京大戟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促进小肠推进运动和利尿作用(P<0.05),并且二者的乙酸乙酯部位肠推进作用和利尿作用非常明显(P<0.01),与生品各组比较,醋制后各组墨汁推进率和利尿作用皆有所降低,药性缓和。醋制后乙酸乙酯部位抗炎作用较生品明显提高(P<0.05),抗炎作用增强。结论: 京大戟的乙酸乙酯部位既是其毒性部位,又是其药效学主要部位。京大戟醋制后药性缓和,毒性作用显著降低,抗炎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毛春芹  季德  陈强  陆兔林 《中草药》2014,45(1):55-58
目的 优选醋制紫硇砂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以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半数致死量(LD50)和氯化钠质量分数作为指标,选择加水量、醋用量、粒度及析晶时间4个因素,用L9(34) 正交设计表,采用方差分析,对紫硇砂醋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醋制紫硇砂最佳炮制工艺为选择过40目筛的紫硇砂,加5倍量水,加饮片总量50%的醋,控制析晶时间为60 min。结论 该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靠,为醋制紫硇砂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五味子醋制前后对由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寻找抗肝损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期探讨五味子醋制增强保肝作用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筛选、鉴定肝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果对照组、模型组、生五味子及醋五味子组胆汁代谢物谱得到明显分离,发现并鉴定了5-膦酰-L-赖氨酸、13-羟酸、tracylglycerol(64:2)、3b,17a-dihydroxy-5a-androstane、12-酮基脱氧胆酸、乙酰左旋肉碱、磷脂酰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8个与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大鼠给予生、醋五味子后可使上述生物标志物代谢水平向正常状态转归,且醋五味子的调节作用强于生五味子,表明五味子经醋制增强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这些代谢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醋制老瓜头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层萃取物抗炎、镇痛活性,明确活性部位。 方法: 将小鼠分为11组,分别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醋制老瓜头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分别设低、中、高剂量组(按生药量计为400,800,1 600 mg·kg-1),给药3 d后进行实验,以热板法、醋酸扭体法为镇痛实验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小鼠炎性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为抗炎实验模型,进行活性测定。 结果: 镇痛实验,热板法模型中醋制老瓜头各萃取层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延长热板所致的小鼠舔后肢的时间,扭体法模型中,醋制老瓜头各萃取层能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并呈现一定的药物依赖性(P<0.05,P<0.01);抗炎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中醋制老瓜头各萃取层与模型组比较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鼠足肿胀模型中醋制老瓜头各萃取层能不同程度抑制角叉菜胶致鼠足肿胀,各萃取层能显著降低小鼠炎症组织中PGE2含量(P<0.05,P<0.01)。 结论: 二氯甲烷层为醋制老瓜头镇痛、抗炎活性最强部位,醋制降毒后仍有较强生物活性,表现为延长小鼠舔后肢的时间,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足肿胀并显著降低小鼠炎症组织中PGE2含量,其抗炎作用可能与PGE2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优选三棱醋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松  王继森  高天慧  林丽婷  陈姣  朱宗萍  林薇  廖婉 《中草药》2022,53(23):7414-7420
目的 构建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模型,通过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分析比较,为优选三棱Sparganii Rhizoma醋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醋炙法、醋烤法、醋蒸法、醋煮法4种不同醋制方法对三棱进行炮制加工,HPLC法测定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阿魏酸5种成分含量变化,并以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测定不同评价指标的信息熵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熵权法加权生成的数据进行TOPSIS模型分析,通过讨论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三棱醋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优选三棱最佳醋制方法。结果 不同方法醋制的三棱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醋炙法炮制后,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醛、香兰素成分含量显著增加;醋煮法炮制后,阿魏酸、香兰素成分含量显著降低,其他无显著变化。经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三棱的生品、醋炙品、醋蒸品、醋烤品、醋煮品的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193、0.932、0.227、0.523、0.082,可知三棱不同醋制方法中醋炙法最佳,醋烤法与醋蒸法次之,醋煮法最差。结论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优选出三棱最佳醋制方法为醋炙法,为中药炮制工艺的选择与临床炮制品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主客观评价结合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筛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的炮制方法,研究去腥矫臭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美洲大蠊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采用志愿者感官评价法结合电子鼻系统评价美洲大蠊生品与炮制品的腥臭气味差异,筛选较优炮制品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探究炮制去腥矫臭的作用机制。结果志愿者评分结果显示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38、1.25、2.88与3.04。电子鼻结果显示,醋炙品、酒炙品、麸炒品与生品间的欧式距离分别为7.34、3.77、1.60,但醋炙品的散点分布方向与酒炙品、麸炒品方向相反,提示可能作用机制有异。整合分析主客观评价数据,确定醋炙为最优去腥矫臭炮制方法。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为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癸醛、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肉豆蔻醛。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开,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生品与醋炙品中存在7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己醛、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醋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醋炙品含量较生品均有减少,其中关键性腥臭味成分己醛减少最为明显。结论醋炙为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的较优方法,其炮制机制是通过降低己醛等挥发性腥臭气味成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京大戟不同极性部位的肠道毒性作用,分析毒性部位醋制前后成分变化规律,该实验以95%乙醇提取京大戟,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依次萃取得不同极性部位。不同极性部位小鼠灌胃3 h后,测定粪便含水量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含水量,考察不同极性部位对小鼠腹泻及肠道水肿的影响;采用MTT法比较不同极性部位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采用RT-PCR法测定结肠中水通道蛋白AQP1,AQP3的mRNA表达水平,考察不同极性部位的毒性。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京大戟醇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均可导致小鼠粪便含水量及十二指肠及结肠的含水量增高,石油醚部位作用最强。京大戟95%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对IEC-6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95.03,33.75 mg·L-1;京大戟95%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均能导致结肠中AQP1的mRNA表达降低、AQP3的mRNA表达增高。表明京大戟可导致小鼠腹泻及肠道水肿,其作用与导致水通道蛋白AQP1,AQP3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相关;并可抑制IEC-6细胞增殖;京大戟的主要毒性部位为石油醚部位,通过成分分离及炮制前后成分变化比较,发现毒性的降低可能与石油醚部位的二萜类成分含量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种类及其相对质量分数。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腥臭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GC条件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4℃·min~(-1)升温至2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高纯度氦气,载气流速1. 0 m L·min~(-1),不分流进样; 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80℃,电子能量70 e V,检测范围m/z 35~550。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分别鉴定出41,32,40,47种化合物,四者含共有成分13种。结论:美洲大蠊生品中腥臭成分主要来源于醛类、醇类、胺类及烃类等挥发性物质,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其含量,并且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为探究美洲大蠊的矫臭去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动物药腥臭气味分析与矫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香附炮制前后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菲亚  卢君蓉  彭伟  傅超美  张乐乐  刘芳  王世宇 《中草药》2013,44(23):3321-3327
目的 建立香附生品、参照品和醋制品的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拟从整体角度表征香附炮制前后化学信息的变化。方法 采用GC-MS法,建立了3组香附挥发油的指纹图谱,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A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香附各制品相似度良好,验证了前期筛选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得到了香附生品共有峰52个、参照品28个、醋制品53个,鉴定了其中46个峰。对比分析发现,香附炮制后其挥发油成分种类、质量分数均有所变化;以生品为参照,对比参照品和醋制品共有成分,结果醋制品挥发油成分种类保留更为完整。结论 以醋作为炮制辅料科学合理,可起到稳定保护香附挥发油成分的作用,为揭示香附醋制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铁苋菜不同炮制品中没食子酸、总黄酮的含量,探讨炮制方法对铁苋菜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没食子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05%磷酸(4∶96),检测波长270 nm;以芦丁为指标成分,运用UV测定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515 nm。比较铁苋菜炒黄品、炒焦品、炒炭品、酒炙品、醋炙品、生品中没食子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结果:铁苋菜炮制前后没食子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各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含量排序为炒黄品酒炙品醋炙品炒焦品生品炒炭品;总黄酮含量排序为醋炙品酒炙品炒焦品炒黄品生品炒炭品。结论:炮制方法对黔产铁苋菜中没食子酸和总黄酮含量具有一定影响,炒炭品中这2种成分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将竹叶柴胡饮片经蜜制、酒制、醋制后,分别提取生品和几种炮制品中的总皂苷、挥发油,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炮制前后总皂苷和挥发油含量.结果:竹叶柴胡炮制前后柴胡皂苷和挥发油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蜜制后总皂苷含量升高,酒制和醋制后总皂苷含量降低,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含量分别为2.037 5%,1.519 6%,1.317 4%,1.127 4%;几种炮制方法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均有明显升高,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含量分别为0.736%,0.689%,0.630%,0.395%.结论: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竹叶柴胡前后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根据不同的药用目的炮制柴胡药材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