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间质性膀胱炎( interstitial cystitis, IC) 是指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和/或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区疼痛有其特征性,多表现为膀胱充盈时疼痛,伴有明显尿意或尿急,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在疾病早中期,排尿后疼痛可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BPS/IC)被定义为排除泌尿系感染或其他明显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盆腔疼痛、膀胱充盈时不适,并且伴随持续性尿急、尿频症状的慢性疾病。部分经膀胱镜检及组织活检证实为间质性膀胱炎。BPS/IC通常无有效治疗手段,其病因仍不清楚,治疗手段主要是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3.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女性,以尿频、尿急,膀胱充盈性疼痛为临床特征的器质性病变.IC临床表现与慢性骨盆痛综合征、膀胱炎、前列腺炎和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相似,缺乏有效的鉴别诊断手段,影响了IC的诊疗效果.近年来,在IC患者的尿液中发现一些与IC相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记物,可能为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无创的判定方法 .本文就IC患者尿液中的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4.
慢性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间断性膀胱区不适,以及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盆底疼痛(CPP)为临床特征的多病因的临床状态.一旦存在CPP后,CPP会变成IC所有症状中占有优势地位、持久且令人痛苦的症状.迄今为止,IC及其继发CPP的诊断及治疗仍是泌尿外科疾病中的棘手问题[1].  相似文献   

5.
正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是基于与膀胱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压迫感或不适感而诊断出的,同时至少伴有一种其他尿路症状(如持续急迫排尿感或尿频),需排除混淆疾病。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将之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不适感(憋胀、疼痛、压迫感),病史大于6周,合并下尿路症状,排除其他疾病,其中尿频和疼痛是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6.
间质性膀胱炎16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耻骨上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误诊为慢性膀胱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膀胱结核及尿道综合征,经手术后病理或膀胱镜检查确诊,其中4例行尿流改道,2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成形术,10例行药物治疗。结果4例患者行尿流改道治疗后盆腔疼痛完全消失。2例行膀胱成形术后仍有轻微会阴部不适,膀胱容量大于350 m l,分别随访24,33个月无复发。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和IC问题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5.4±4.1)和(9.4±2.7)分,降至治疗后的(4.1±2.1)和(5.1±3.9)分。结论对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给予充分重视;及早诊断及多种措施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I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以膀胱区疼痛伴或不伴尿频、尿急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少见疾病,美国曾报道发病率为2.4/10万[1],国内尚未见有关发病率的报道.至今未发现明确病因,临床常误诊为慢性细菌性膀胱炎,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我们对近7年所诊治的21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慢性盆腔疼痛、尿急、尿频、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阴性为临床表现特点的膀胱慢性炎症疾病。IC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心理影响的严重程度不亚于癌症,其生活质量的总评分还低于慢性肾衰患者。由于长期对IC 的病因、病机、诊治原则以及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规范,一直未能形成专业公认的专家诊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湖北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感染与炎症学组专家共同撰写了《中西医结合诊疗间质性膀胱炎专家共识》,就IC 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率、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方案、IC 治疗管理等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9.
<正>为对照研究慢性骶神经调节(SNM)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PBS/IC)患者症状的效果,从而评价SNM的长期成功率和耐受性。作者回顾性分析研究1994~2008期间该院泌尿外科所有经周围神经评估(PNE)和慢性骶神经调节治疗控制PBS/IC症状的患者,同时应用整体反应量表作为有效性工具来测量慢性  相似文献   

10.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PBS/IC)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的慢性疼痛综合症。1836年美国费城外科医生JOSEPH PARRISH报告了3例病因不明的有严重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并将此疾病命名为“膀胱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膀胱镜随机活检及麻醉下水扩张对诊断和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ladder pain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BPS/IC)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我院因膀胱疼痛等下尿路症状入院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年龄47~ 64岁,平均56岁;女87例,年龄23 ~ 67岁,平均49岁.初步诊断均为BPS/IC.入院后行排尿日记、疼痛及症状评分、QOL、尿细菌学培养、尿找肿瘤细胞、尿找抗酸杆菌等检查.全麻后行膀胱镜检膀胱黏膜随机活检,然后进行膀胱镜麻醉下水扩张,对水扩张前后IC患者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疼痛评分、O 'Leary-Sant问卷症状评分、QOL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19例经膀胱镜随机活检及麻醉下水扩张,确诊为IC患者102例,治疗前每日排尿次数为(42.1±5.6)次,最大排尿量为(141.0 ±8.3)ml,疼痛评分为(7.6±3.0)分,O'Leary-Sant问卷症状评分为(27.7±4.2)分,QOL为(7.6±2.4)分.治疗后每日排尿次数为(23.3±3.4)次,最大排尿量为(352.0±1.7)ml,疼痛评分为(3.3±4.3)分,O 'Leary-Sant问卷症状评分为(12.5±7.3)分,QOL为(3.2±5.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C患者17例,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8例,其中原位癌4例、低级别非浸润性膀胱癌l例、高级别浸润性膀胱癌3例,其中4例无血尿症状,膀胱疼痛症状出现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0.8个月.确诊为结核性膀胱炎3例,嗜酸性膀胱炎1例,化学性膀胱炎3例,放射性膀胱炎2例.结论 BPS仍需采用排除性诊断才能确诊为IC.膀胱镜随机活检及麻醉下水扩张对BPS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与OAB病(overactive bladder,OAB)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临床特点都主要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主要症状.且二种疾病在临床上均为排他性诊断,临床医师易将...  相似文献   

13.
间质性膀胱炎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的、严重的膀胱壁炎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和严重的下腹或会阴区疼痛.临床诊治困难.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对IC的认识已经历100年历史,但人们对该病的定义、病因、病理乃至流行病学等研究迄今仍尚不明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感染因素,黏膜上皮通透性改变,肥大细胞浸润,神经源性机制和自身免疫学说等.  相似文献   

14.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疾病,目前提出的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炎症、肥大细胞、膀胱氨基葡聚糖和上皮渗透性、神经支配、尿液毒性物质等。由于病因尚未明确,IC/BPS的诊断和治疗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还是临床表现和膀胱镜检伴或不伴膀胱水扩张。但二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不可避免导致IC/BPS的漏诊和误诊。在这种背景下,发现IC/BPS特异性的尿标记物和影像学表现必然可以极大地帮助IC/BPS的诊断治疗。本文主要对尿标记物和影像学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新的间质性膀胱炎(IC)实验犬模型深入研究膀胱间质性炎症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 将6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只。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利用儿童硅胶导尿管(F12)分别向对照组及实验组犬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CYP)溶液,每周灌注1次,维持3周。在第4周行超声引导下膀胱活检穿刺,并用40g/L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膀胱穿刺组织,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膀胱HE染色及肥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组织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膀胱上皮组织完整性无明显改变,无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纤维化的表现,其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每平方毫米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犬作为一种新的间质性膀胱炎动物模型,不仅能够模拟膀胱穿刺诊断人类IC过程,而且也能更好地模拟人类IC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鉴别诊断在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至2011年间42例转诊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IC)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9(26~69)岁,IC病程14(6~24)个月。通过详细分析病史及辅助检查(如尿动力学检查、尿道膀胱镜检、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尿流率、剩余尿量测定、磁共振等)来探讨这些Ic病例是否存在其他泌尿系疾病,以及这些新发现的其他疾病经治疗后IC症状的改善情况。站栗尿动力学检查发现10例(24%)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尿流率和剩余尿量发现16例(38%)存在远端尿道狭窄;核磁共振发现5例(12%)存在尿道憩室;尿道膀胱镜检发现21例(50%)膀胱三角区严重黏膜充血、滤泡增生明显,部分黏膜下可见弥漫脓包形成,5例(12%)存在尿道外口狭窄。42例患者根据新发现的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膀胱出口梗阻或尿道外口狭窄接受尿道扩张、尿道松解术或者尿道外口成形术;膀胱炎接受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尿道憩室接受尿道憩室切除术等。42个患者中,26例(62%)的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16例(38%)症状元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8(6~36)个月。结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因与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而容易被混淆。只有做好缜密的鉴别诊断才能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目前均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而是基于临床症状和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两种疾病均有尿频、尿急等类似表现,使得临床上的鉴别存在困难。临床研究发现所有表现为尿频、尿急的患者均需要作两者的鉴别诊断,且难治性OAB患者中IC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本文综合病史、体检、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等方面讨论了IC/PBS与OAB的鉴别诊断流程,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与OAB病(overactive bladder,OAB)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临床特点都主要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主要症状。且二种疾病在临床上均为排他性诊断,临床医师易将IC误诊为OAB病或者尿路感染等疾病,延误了IC的治疗,而且近年来,IC和OAB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闪此有必要对两者的病因学及诊断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BS/IC)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的慢性疼痛综合症。国际尿控学会将之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增加,同时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其他病理病变"的疾病。目前对于PBS/IC治疗研究较多,但并没有突破性进展,很多治疗方法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仅仅基于专家意见。能够被大家认可的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口服阿米替林、PPS、羟嗪、环孢素A及DMSO膀胱灌注,经尿道切除及尿路系统重建可作为严重患者的选择,但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其他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膀胱上皮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的重视以及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技术的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检出率有明显的增加。腺性膀胱炎由VON LIMBERK于1887年首先报道,其本质是移行上皮增生和化生。腺性膀胱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