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2.5%(P0.05);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诊治的BPPV手法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手法复位基础治疗,治疗组以息风化痰通络为治则自拟定眩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28/3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24/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感、DHI总分及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结论:应用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疏颈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口服自拟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0%,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舒颈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14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2.5%,优于对照组的50.0%、80.0%(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天芎止晕汤联合电针蜡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电针蜡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用自拟天芎止晕汤加减,1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从ADL、NDI及VAS评分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治疗组总有效率98.0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天芎止晕汤配合电针蜡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60 例,予艾灸结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 60 例,予单纯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亦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灸法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相似文献   

8.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11月我院收治的55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依次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给予火龙罐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干预7 d后,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27/27)优于对照组(71.43%,20/28)(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观察组DHI、DA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即观察组血液流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眩晕实施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每组8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中医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9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组间DH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通过调整颈椎内外力学平衡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针刀局部松解枕下肌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65.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序贯理筋正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序贯理筋正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两组均以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6次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其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价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理筋正骨法能够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枢椎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采用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单纯扩管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完善TCD检查,予"眩晕计分标尺"度量眩晕程度,并按《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积分统计,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眩晕计分标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寰枢椎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单纯扩管药物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通督补肾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予腰椎牵引、布洛芬缓释胶囊及腺苷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通督补肾方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腰椎功能JO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通督补肾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天麻钩藤饮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双侧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优于对照组的77.78%(P0.05)。2组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头痛、颈肩痛等伴随症状,促进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只做针刺治疗,治疗组使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针刺保留时间30min,每周5次,疗程3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结束后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针刺结合耳尖放血均能改善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症状和功能,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