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变化 ,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及其机理。方法  6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 ,治疗前用TCD测定被动运动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后 ,进行 12周康复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后 6周和 12周时用Fugl Meyer量表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根据 12周后运动功能评分 ,分为A组、B组及健康对照组 (C组 ) ,分别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前上肢Fugl Meyer量表得分近似 ,而于 12周时B组得分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两组脑梗死患者在被动运动健侧肘关节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和健康对照组类似 ,仅表现为健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A组 :9.2 5 %± 1.99% ,B组 :9.45 %± 1.3 3 % ) ;而被动运动患侧肘关节时 ,却表现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 (A组 :健侧 6.0 7%± 1.3 5 % ,患侧 9.48%± 1.84%。B组 :健侧 9.86%± 1.78% ,患侧 10 .11%± 1.88% ) ;而且健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快的程度 ,B组明显大于A组 (P <0 .0 5 )。康复 12周时上肢的Fugl Meyer评分 ,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比例均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康复治疗前瘫痪肢体肘关节被动运动时脑血流的激活程度 ,对预测患者的康复效果有一定的作用。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双侧上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例患侧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损伤皮质下梗死患者分为双侧训练组及对照组,前者接受双侧上肢训练,后者接受以患侧上肢为主的常规单侧肢体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上肢功能评定以及BOLD-fMRI扫描,刺激任务为肘关节被动屈伸。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激活脑区增加,以双侧训练组更明显;治疗后双侧训练组患者出现双侧M1、S1、辅助运动区(SMA)激活;治疗后双侧训练组中度损伤患者呈M1对侧激活趋势,重度损伤患者呈M1同侧激活趋势。 结论双侧上肢训练能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两侧大脑皮质间抑制正常化及同侧皮质脊髓通路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与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以2003-12/2004-12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单侧发病,脑梗死病程30d以上,病情稳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频率25~40Hz,双向方波,强度以患侧上肢出现明显肌肉收缩为准,选择曲池、上廉、肘、手三里、手五里等部位,推拿加按摩模式,每种模式各15min,30min/次,1次/d,每周治疗5次,并进行促通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及12周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评定部分(33项,每项2分,满分66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根据12周时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分为恢复不良组(<20.6分)和恢复良好组(≥20.6分)。每周用经颅多普勒测定平卧休息时和肘关节电刺激治疗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1次,计算肘关节电刺激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计算出均值,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并对12周时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肘关节电刺激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刺激健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健侧高于患侧(P<0.05);而刺激患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双侧增高,且恢复良好组健侧明显高于恢复不良组犤(10.24±1.57)%,(7.54±1.34)%,P<0.05犦。②平卧休息时两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无差异(P>0.05)。③Fugl-Meyer上肢评分:治疗12周后恢复良好组(n=40)和恢复不良组(n=36)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21.26±8.12,10.86±3.63;16.36±2.75,9.76±4.22;P<0.05),恢复良好组功能明显好于恢复不良组(P<0.05)。④相关性检验结果:治疗12周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电刺激患侧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患侧=0.788;r健侧=0.938,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程度与电刺激治疗(尤其是刺激患侧)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密切相关,血流速度增加越明显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越高,肢动功能恢复的效果也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与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以2003-12/2004-12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单侧发病,脑梗死病程30d以上,病情稳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频率25-40Hz,双向方波,强度以患侧上肢出现明显肌肉收缩为准,选择曲池、上廉、肘髂、手三里、手五里等部位,推拿加按摩模式,每种模式各15min,30min/次,1次/d,每周治疗5次,并进行促通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及12周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评定部分(33项,每项2分,满分66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根据12周时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分为恢复不良组(〈20.6分)和恢复良好组(≥20.6分)。每周用经颅多普勒测定平卧休息时和肘关节电刺激治疗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1次,计算肘关节电刺激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计算出均值,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并对12周时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肘关节电刺激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刺激健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健侧高于患侧(P〈0.05);而刺激患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双侧增高,且恢复良好组健侧明显高于恢复不良组[(10.24&;#177;1.57)%,(7.54&;#177;1.34)%,P〈0.05]。②平卧休息时两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无差异(P〉0.05)。③Fugl-Meyer上肢评分:治疗12周后恢复良好组(n=40)和恢复不良组(n=36)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21.26&;#177;8.12,10.86&;#177;3.63;16.36&;#177;2.75,9.76&;#177;4.22;P〈0.05),恢复良好组功能明显好于恢复不良组(P〈0.05)。④相关性检验结果:治疗12周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电刺激患侧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患侧=0.788;r健侧=0.938,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程度与电刺激治疗(尤其是刺激患侧)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密切相关,血流速度增加越明显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越高,肢动功能恢复的效果也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制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关节屈伸装置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予以作业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屈伸装置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腕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装置训练,每天2次,每个装置每次30min,2组治疗3周,每周6d。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量表评定患手功能、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手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屈伸装置组更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自制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功能有促进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0.5Hz组、1Hz组和2Hz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不同频率(0.5Hz、1Hz、2Hz)的rTMS治疗,持续治疗20d,于治疗前、治疗第10天及第20天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上肢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①上肢功能变化:治疗后3组上肢功能均明显提高,治疗10d时,0.5Hz组上肢MI评分明显高于2Hz组(P<0.05),1Hz组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0d时,0.5Hz组各项评分均优于2Hz组(P<0.05),1Hz组上肢MI评分优于2Hz组(P<0.05),0.5Hz组与1Hz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后3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治疗10d时,0.5Hz组CMCT明显短于2Hz组(P<0.05);1Hz组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0d时,0.5Hz组MEP皮质潜伏期明显短于2Hz组(P<0.05),CMCT明显短于1Hz组和2Hz组(P<0.05);1Hz组CMCT较2Hz组缩短明显(P<0.05)。结论:0.5Hz或1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脑梗死患者健侧半球均可明显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且0.5Hz的刺激频率对提高患侧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最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借助功能磁共振探讨对神经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穴位治疗;均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E)评分、患肢的食指轻叩试验检查、握力测量及运动任务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FMA-UE评分、患肢食指轻叩试验及握力测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均P<0.01)。治疗前,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可稳定激活对侧初级运动区(M1)及辅助运动区(SMA);治疗后,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时,对侧M1区及双侧SAM区较治疗前激活增强(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激活增强明显(P<0.01)。结论: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肯定,促进对侧M1及双侧SAM脑区的激活、调节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组加爬行训练和双侧电刺激,共2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MAS 评分、FMA评分及改良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优(P<0.05)。结论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能比传统的患侧刺激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在原有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持续6个月。采用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偏瘫侧上肢和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偏瘫侧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能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输液对上肢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肢输液为对照组,健肢输液为观察组,将2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肩、肘关节、腕部和手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健侧肢体输液患肢的康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在健侧肢体输液,能促进患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各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一组于发病1周内开始康复,称为早康复组;另一组于发病1~3周开始康复,称为晚康复组,两组均接受同样的康复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疗效评定,运动功能选择Fulg-Meyer运动功能测评,ADL测评选择FIM方法中反映上下肢功能的亚项,测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病程28~30 d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病程1个月时的功能状态。结果运动功能积分: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康复组手、腕、上肢积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0.05)。ADL积分:治疗前早康复组上、下肢积分均低于晚康复组(上肢P<0.05,下肢P<0.01),治疗后早康复组上肢积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开展的越早运动功能恢复的越快,尽早康复治疗可以加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脑卒中患侧双上肢对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9例脑卒中患者根据TAES治疗的部位分为2组,单侧组14名和双侧组15名。两组对象在治疗前分别接受Brunnstrom上肢运动恢复分期(RSB),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手法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在3周治疗后再次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各量表评分除MBI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4个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TAES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功能,双侧TAES治疗对患侧上肢功能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周  施加加  徐雄伟  郭靖 《中国康复》2016,31(3):174-17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OM)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伴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OM联合MET技术,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项、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值(AH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AHI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患者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康针组同时加用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FMA)评定其偏瘫肢体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P〈0.01)。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康针组总有效率〉针刺组〉药物组(P〈0.05,0.01)。结论:药物、针刺和康复训练3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结论针刺结合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