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1985年1月~1996年3月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静脉搭桥15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搭桥动静脉内瘘18例,人尸动脉搭桥动静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100%,1年通畅率95.3%,3年通畅率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为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对国内外开展各种制作内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不同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同种异体因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同种异体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6个月,1、3和5年通畅率进行随访,并对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与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血管制作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做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来维持生命。在临床上有动静脉造瘘的报道,但有关造瘘术失败后重建内瘘的报道不多。我院于1990年~2002年9月先后在裸眼下为26例造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形态改变是影响透析的首要原因,及早发现能改善血液透析,同时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我们采用CT血管重建评估动静脉内瘘形态,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钛轮钉内瘘长期维持血透通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松 《护理学杂志》1996,11(2):98-99
钛轮钉内瘘长期维持血透通路的护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常松用钛轮钉建立动静脉内瘘是内瘘成形术的常规方法之一。我院血透中心1987~1995年采用钛轮钉动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通路,取得较满意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15例中男24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内瘘修复术对血透后期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肾内科收治的后期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或者失去功能者15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剥离组70例,行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修复术治疗,重建组88例,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对158例患者均完全进行随访,随访间隔时间为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内瘘通畅情况。结果本研究对158例患者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或者失去功能的患者逐渐增多,在完全随访时,剥离组功能异常者7例,失去功能者12例,重建组功能异常者9例,失去功能者14例,剥离组功能正常比例与重建组无明显差异(P0.05);剥离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与重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重建术在减少损伤血管资源的同时,保证了较好的远期内瘘通畅率,增加了内瘘的应用时间,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7.
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动静脉内瘘43例体会张魁正,黄洁平我院自1992年6月至1995年2月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动静脉内瘘43例,效果良好,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26~73岁,均为各种肾病所致的尿毒症患者。目前情况:4例已做肾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门诊与住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医疗费用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调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及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住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的医疗费用情况,采用独立标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门诊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平均总体医疗费用较住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明显降低,分别为(593.75±382.56)元与(4534.25±2073.81)元( P<0.001)。结论门诊动静脉内瘘成型术较住院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医疗费用低,方便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最常见血管通路,在日常中动静脉内瘘栓塞或狭窄而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需要再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期间通常需行深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及痛苦。我院自2007年以来,因动静脉内瘘口栓塞或狭窄而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予二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利用动脉化静脉行二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第3天和第30天开始使用原动脉化静脉作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探讨短时间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与吻合口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2种手术方式在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9月至2014年7月102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男64例,平均年龄(44.3±2.7)岁;女38例,平均年龄(45.2±1.9)岁。102例患者中采用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6.1±2.4)岁,内瘘使用时间平均为(16.3±3.1)个月,血栓形成时间平均为(72.5±0.4)h。42例患者采用吻合口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5±3.2)岁,内瘘使用时间平均为(16.9±2.9)个月,血栓形成时间平均为(72.1±0.3)h。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成功率,术后1年内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及血栓再次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57例,成功率95%;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5例,狭窄发生率8.8%;血栓再次形成4例,发生率7.0%。吻合口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手术成功26例,成功率61.9%;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9例,狭窄发生率35.4%;血栓再次形成5例,发生率19.2%。结论与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相比,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时能明显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血栓发生的几率,疗效显著,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后上肢肿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上肢肿胀的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形成因素、手术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手术对策。结果瘘管狭窄占72.2%、通路同侧肢体中心静脉狭窄占11.1%、瘘管血流量过大占16.7%,通过近端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上肢肿胀改善者11例、因经济原因选择结扎内瘘者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血管、控制吻合口尺寸、注意静脉分支的处理是预防上肢肿胀的必要措施。采取内瘘重建、血管移植可以挽救绝大多数合并肿胀的内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52例,按照透析时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不同,将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1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者,对照组111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充足者。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桡动脉、肱动脉血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而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无论吻合方式或吻合口位置的不同,观察组的吻合口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内径以及肱动脉血流量均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流量是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分析并了解影响血流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可以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维持充足血流量,本研究认为吻合口内径和肱动脉血流量均是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动静脉内瘘手术及非动静脉内瘘手术血液透析病例,对其心功能变化进行分析。观察其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吻合口直径及吻合口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术后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值明显增高,吻合口直径,吻合口血流量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不同动静脉内瘘方式,影响程度不一样。以端侧吻合最佳,侧侧吻合次之。  相似文献   

14.
袖口状套接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张海芳,黄连饴,张光玉,程章玉我院自1994年初开始采用袖口状套接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用于血液透析,成功率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19一57岁。20例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2例用...  相似文献   

15.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透治疗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对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极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自2001-2009年共收治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358例,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应用鼻咽窝部动静脉建立内瘘体会李贵军,郝通利进行正常的血液透析,必须有一个血液通路把患者的血液与透析器连接起来。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建立方式较多,我们于1994年1月~1995年6月,应用鼻咽窝部动静脉建立内瘘33例,随访观察效果满意,报...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笔者对多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成形瘘管耗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49例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探讨年龄、血压、血红蛋白浓度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相关性。结果31例(63.27%)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18例(36.73%o)患者未闭塞;相关因素中,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和血红蛋白浓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后,应促使动静脉内瘘闭塞;低血压、高血红蛋白浓度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要点及要求,以提高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我院40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只有加强对内瘘的护理,才能提高血透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接受血透的先决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很少需要干预治疗等优点而成为最主要的血管通路,而血栓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无法使用的最常见原因。疏血通注射液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能改善尿毒症患者血液高凝高黏状态,抑制血栓的形成并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我们近2年来常规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使用疏血通预防阻塞,通过与前3年随机挑选病例的比较,证实疏血通注射液具有保护动静脉内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