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足底压力动态图像分析系统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足底压力成像技术,建立足底压力动态图像分析系统。方法:设计制作玻璃全反射足底压力成像装置,实验拟合压力图像灰度与压力函数关系,采用视频图象计算机处理分析 方式,动态采集,分析一个步态周期全过程的足底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在骨科足趾游离移植术供趾足功能改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手术远期疗效研究,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小儿麻痹的后遗马蹄内翻足手术效果评定,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拇外翻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等分析应用中,取得对手术及治疗具指导价值的结果。结论:该系统简便易行,灵敏度高,对临床不同年龄,不同腿足畸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足底压应力分布视频图像微机测试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体足底压应力分布反映了有关脚的结构、功能及整个身体姿势控制等信息。应用足底直接形象化技术,设计制作了足底压应力成像装置,并与微机图像处理系统、视频摄录像设备结合,建立了一套足底压应力视频图像测试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足底动、静态压应力的成像、采集、测试、处理与分析,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方法简便,输出结果直观可靠,成本低,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术后足底应力分布改变的研究分析中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3.
使用硅胶足垫分解足底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硅胶足垫在足部护理中的作用。方法: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测试男性正常足动、静态下足底受力情况。受测者穿着运动鞋,对比鞋内无硅胶垫和有硅胶垫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数据,分析正常足底受力特征。结果:硅胶垫可降低足底大部分区域的受力,缩短足底受压时间。其中第一跖骨压强降低比率最大(正常步速为68.6%,快速走为71.5%),第一跖骨的受压时间缩短最明显(正常步速时缩短了0.38s,快速走时缩短了0.37s)。结论:硅胶足垫可以有效地分解足底受力,避免足部遭受应力性疾患。  相似文献   

4.
男性老年人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与步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解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给老年人健步走锻炼提出建议。方法:使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48名男性老年人自然行走及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健步走步态特征。结果:自然走、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有差异明显,健步走时足跟、第1跖骨、第1趾骨压力高于自然走,第4跖骨、第5跖骨压力低于自然走,足弓部位压力变化不显著;健步走时足跟冲量远高于自然走。结论:健步走时足底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快,足中部触地控制不良,足后跟、前掌部均是易损伤的部位,应注意锻炼时应力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给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家庭内手法矫正的康复指导,探讨对该症患儿行早期保守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例36足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行家庭内的手法矫正与绷带胶布外固定的早期治疗,并教会家长正确的矫正手法、矫正后的固定与穿戴合适支具的方法。结果:17例30足为临床效果明显,占83.3%,另3例6足畸形略有改善,占16.6%。结论:行早期的手法矫正可使不同畸形程度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尽早获得矫正和康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足横弓的完整和稳定对足部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前足过度承重是导致足横弓变形的主要因素,关于国人足横弓承重类型研究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探讨步行时足部冲量峰值区域,区分足横弓承重类型,为足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000名女大学生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进行测试分析,观察其步态及支撑期冲量、时相、足内外翻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通过聚类分析,第1跖骨承重类型109例、第2、3跖骨承重类型213例、第3跖骨承重类型517例、第3、4跖骨承重类型161例。第1跖骨承重类型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大于其他3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第1跖骨承重类型在离地阶段过度足外翻的比例最大,第2,3跖骨,第3跖骨,第3,4跖骨承重类型的足外翻比例依次减小。基于足底压力分析,正常人步行时足横弓负重可分为4类承重类型,为解释足步行时的足部功能提供帮助,其中第1跖骨承重类型易前足发生足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足底压力成像技术,建立足底压力动态图像分析系统。方法设计制作玻璃全反射足底压力成像装置,实验拟合压力图像灰度与压力函数关系,采用视频图象计算机处理分析的方式,动态采集、分析一个步态周期全过程的足底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在骨科足趾游离移植术供趾足功能改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手术远期疗效研究、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小儿麻痹的后遗马蹄内翻足手术效果评定、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拇外翻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等分析应用中,取得对手术及治疗具指导价值的结果。结论该系统简便易行,灵敏度高,对临床不同年龄、不同腿足畸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深筋膜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东风  岳勇  赵黎  葛杰  杨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04-1505,T005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关系。方法:对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及对照组5例非神经、肌肉及胶原病死亡小儿,足内侧及小腿前外侧深筋膜进行电镜观察、分析。结果: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深筋膜超微结构变化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胶原纤维较粗,排列致密、整齐。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符合组织器官纤维化及一般瘢痕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由足内侧深筋膜纤维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基于足形与足底压力的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护足鞋具,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为预防足溃疡的发生提供有效护具。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专家意见以及预实验确定鞋具的设计方案。在上海市长宁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穿着根据鞋码统一制作的老人鞋,观察组穿着依据护足鞋具设计方案制作的鞋具,干预3个月。干预前后评估两组患者赤足及穿鞋状态下的足底峰值压力、冲量以及足底压力中心轨迹(center of pressure, COP)曲线等指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赤足及穿鞋状态下的足底峰值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赤足状态下左、右足的最大冲量、总冲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COP曲线异常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足形与足底压力设计的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护足鞋具,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足底峰值压力、冲量及改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对预防足溃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onseti方法治疗早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对31例47足6月龄内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9个月,平均21个月。43足外观畸形纠正,踝关节背屈〉0°,无内收,无内翻,高弓消失,踝关节功能正常。4足有轻度足内翻,通过胫前肌腱外移术矫正。结论:Ponseti方法是治疗早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足底压力测量可揭示人体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性特征。目的:测量扁平足患者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比较扁平足与正常足的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的足底生物力学变化检测,于2007—12/2008—01在河北体育学院实验室完成。对象:抽取河北体育学院22~26岁在校学生自愿者,足印足弓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宽度(实心)之比为2:1的正常青年30名,足印无空白区的扁平足青年30名。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Footscaninsole为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方法:采用Footscan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其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受试者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3次,记录动态足底压力。主要观察指标:足底接触面积、着地时相及冲量情况。结果:60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足底接触面积:正常足后跟、前掌接触面积的比例均大于扁平足,而足弓接触面积的比例均小于扁平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②着地时相:正常足前掌接触时相、整足接触时相均小于扁平足;而着地时相、离地时相均大于扁平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③冲量:正常足弓、前掌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均小于扁平足;而后跟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大于扁平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扁平足前掌接触时相、整足接触时相均大于正常足,着地时间长,压力中心过于密集。扁平足足弓、前掌所受冲量占令掌比例均大于正常足。  相似文献   

12.
新微型足三维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应用Il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成人马蹄内翻足,但由于Illizarov部件多、体积大、重量沉,无法应用于婴幼儿。目的:设计一种新微型足三维矫形外固定器,观察其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2004-01/2007-06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用自制新微型足三维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对象: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06例(130足),男76例,女30例;年龄0.5~3岁,平均1.6岁。左侧80足,右侧50足;双侧24例,单侧82例;出生后经手法、支具、石膏矫形固定治疗未愈81例;在外院手术治疗10例畸形复发;未经治疗15例。新微型外固定器由作者自行设计,河北省衡水康达医疗器械生产厂生产。方法:根据年龄大小、畸形严重程度、首次或再次手术、足部病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①直接用新微型外固定器矫形固定。②有限软组织手术松解结合新微型外固定矫形固定。③扩大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但不切开足部各关节囊,再用新微型矫形外固定器固定。④软组织松解、结合肌腱移位、肌力平衡,再用新微型外固定器矫形固定。术后固定时间3个月左右。主要观察指标:按Garceau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时间0.5~3.5年,平均2.5年。足外形接近正常,行走时足底负重行走,足关节活动度好86例(94足);畸形明显减轻,但前足仍有轻度内收,足底负重行走,足各关节活动可17例(32足);前足轻度内收,跟骨轻度内翻,足跟内侧部分不着地行走,足各关节活动部分丧失3例(4足)。结论:新微型足三维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体的足底压力分布反映了有关足的结构功能及整个身体姿势控制等情况。目的:探讨大学生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及其足健康的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6-10/2007—03在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对象:随机抽取山东理工大学2005级普通专业大学生46名,男25名,女21名。方法: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测试。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一步法测量两脚各2次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峰力值、达峰力值时间、各区域冲量等指标。测试同时围绕有关足健康的相关问题随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大学生足底各区域最大压力分布、达峰力值时间分布及冲量分布;足内、外翻情况;足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足跟内侧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第2~5趾和第5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男、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按照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地面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即足跟〈足弓〈跖骨〈脚趾。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跟内侧,最小区域在第2~5趾。行走过程中的受力平衡情况,左足外翻情况比较严重,并且男女生分布规律一致。动态足底压力的改变多考虑与穿鞋类型、足底的皮褶厚度、走路习惯、运动及保健按摩等因素有关。结论:大学生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正常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某些区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左右足差异。其中部分学生足部健康意识淡薄,并存存着不同程度的足内、外翻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给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家庭内手法矫正的康复指导,探讨对该症患儿行早期保守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例36足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行家庭内的手法矫正与绷带胶布外固定的早期治疗,并教会家长正确的矫正手法、矫正后的固定与穿戴合适支具的方法。结果:17例30足为临床效果明显,占83.3%,另3例6足畸形略有改善,占16.6%。结论:行早期的手法矫正可使不同畸形程度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尽早获得矫正和康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设计及方法的差异,佩戴蹀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步行时运动学、运动力学、能耗等各方面的影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果.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1例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步态分析.分别记录同一天内、同一时间段、同一种身体状态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及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每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时间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并进行对比.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步行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对比佩戴支具前后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并做对照描述.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踝足矫形器相比,佩戴踝足矫形器使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P<0.01).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脑瘫儿童单足支撑期、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值均较未佩戴矫形器时显著减少(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出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轨迹图.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轨迹比未佩戴时有序,尖足步态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患足的足底压力偏移轨迹起始点后移.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步态对称性改善,总体步行能力得到提高.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能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表达,是评定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一种新型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外对正常人群足底压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未穿鞋情况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真正阐述鞋对足相关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还不多见。目的:探讨正常人自然行走过程中未穿鞋和穿普通运动鞋两种情况最大压力值、最大压强值、负荷率、冲量等参数特征,比较裸足与穿鞋力学参数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分析,实验于2007-10在江苏省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2005级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男大学生10名,年龄(21.00±2.40)岁,体质量(71.53±3.16)kg、身高(176.32±2.62)cm、足长(25.67±0.92)cm,统一穿41码运动鞋。按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受试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实验。方法:采用Footscan7.0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10名受试者进行自然行走过程中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包括未穿鞋和穿普通运动鞋两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足底各区域最大压力值分布、最大压强值分布、负载率分布及冲量分布。②裸足与穿鞋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未穿鞋情况下:足跟内侧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和第5跖骨,行走过程中压强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第2跖骨以及足跟部;负荷率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跟外侧;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部,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第5跖骨。穿鞋情况下,足弓部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1趾,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5跖骨,其他区域平均峰力值分布较均匀,行走过程中压强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弓部;负荷率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弓和足跟部,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弓部,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5跖骨。结论:行走过程中,穿鞋较未穿鞋前足、足弓和足跟部的各参数均升高,特别是第2~5趾骨、足弓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郝曼  孙栋 《中国康复》2015,30(4):292-293
目的:探讨脑瘫足外翻患儿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以15名脑瘫患儿为观察组,以15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测试仪对比测量2组足底动静态压力。结果:观察组静、动态的前足掌接触面积及动态足跟部接触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态足跟部接触面积及动、静态足中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动态前足内侧缘、足中部内侧缘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静、动态前足外侧缘、足中部外侧缘、足跟部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足外翻的脑瘫患儿在动静态情况下均存在异常,对脑瘫足外翻患儿应尽早做出诊断与评估并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包括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未经治疗的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及反复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对该类患儿的治疗目前仍非常棘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以提高畸形效果。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对象:1990/2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共收治儿童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3例、未经任何治疗10岁以上的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复发6例,全部病例均表现为足畸形僵硬和短足畸形。方法:采用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畸形11例12足。先行跟腱延长和足后路松解,再在胫骨中下1/3处、跟骨及1~5跖骨骨干多平面贯穿张力细克氏针或橄榄针,分别固定于环形、半环形及马蹄形骨外固定器上,并通过多根螺纹杆相互连接成三维立体的骨外固定装置。通过对骨外固定装置各部件间距进行延长、压缩和旋转等调节,以及舟、骰骨的截骨延长,从而矫正畸形足的跖屈、内翻、内收及短足畸形。主要观察指标:全部&;#168;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0年.平均4.5年。随访主要观察足的形态、距小腿(踝)关节活动度、畸形矫正度等指标。结果:按Garceau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优5例6足,良4例4足,可2例2足,优良率达83.3%。有2例2足遗留轻度前足内收畸形,4例4足有较明显的跗骨间关节僵硬,但其步态和负重力线均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别。结论:采用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好,副作用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背景:繁忙的工作和快速行走的严格要求势必造成护士足部压力增高,甚至引起足部疾病。目的:分析护士平地自然行走下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73名护士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与结论:护士步态分析中足底压强、冲量、支撑时间数据分析一致:在自然步态下,护士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3跖骨区;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前足;支撑期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前足离地阶段;加上护士步速较快,足底压力相应增高,前足压力也随其增大。提示护士前足压力较高,易疲劳而发生运动损伤。因此,护士要科学的选择护士鞋或鞋垫,调整足底压力分布和足底冲量,加强对前足、特别是前足第2~3跖骨区的保护,尽可能避免足部疲劳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 Root 等和其他一些学者曾描述各种类型足底胼胝形成的临床观察。他们认为胼胝的形成与某些足异常所致的足底压力增加的特点有关。这些作者推断,不同类型的足异常引起足底面特殊类型的负重,继而足底面受压,造成可看作是相同类型的胼胝形成。足前部内翻畸形的定义是跗骨间关节异常。当距下关节(STJ)处于中立位时,对跟骨的后正中线来说,足前部呈内翻的位置。这些作者指出,为了在站立时使足前部的内侧面着地,在三切面的 STJ 轴上必然出现代偿。STJ 旋前以使足前部内侧面负重。这种情况称为代偿性足前部内翻。这类足畸形的特征是足弓扁平、舟骨粗隆突起和跟骨外翻,通常称为“扁平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