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探讨颈椎病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颅颈部标本15具,解剖剥离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的关系;椎动脉颅内段与延髓的关系。并测量其数据。 结果 (1)椎动脉自穿经硬脑膜处向前内侧斜行,在延髓侧方走行于Ⅸ~Ⅻ脑神经根丝的前方。左右侧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与Ⅸ,Ⅹ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7例(7/15,占46.7%);(2)左右侧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5例(5/15,占33.3%)和1例;(3)左右侧椎动脉位于延髓腹外侧并与延髓相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4例(4/15占26.7%),不接触者分别为4例(4/15占26.7%)和 11例(11/15,占73.3%);相对于左侧,右侧椎动脉位置偏后。模拟颈部屈曲时椎动脉与延髓腹侧紧密接触,伸直时分离。 结论 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可能是高血压伴发枕后痛的形态学基础之一;小脑下后动脉走行迂曲,与Ⅸ~Ⅻ对脑神经根丝相互盘绕交叉,高血压搏动更易刺激脑神经根丝,出现相应症状。椎动脉和延髓密切接触极可能既产生颈部症状,又可能造成高血压。控制血压除了常规 抗高血压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探讨颈椎病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颅颈部标本15具,解剖剥离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的关系;椎动脉颅内段与延髓的关系。并测量其数据。 结果 (1)椎动脉自穿经硬脑膜处向前内侧斜行,在延髓侧方走行于Ⅸ~Ⅻ脑神经根丝的前方。左右侧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与Ⅸ,Ⅹ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7例(7/15,占46.7%);(2)左右侧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5例(5/15,占33.3%)和1例;(3)左右侧椎动脉位于延髓腹外侧并与延髓相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4例(4/15占26.7%),不接触者分别为4例(4/15占26.7%)和 11例(11/15,占73.3%);相对于左侧,右侧椎动脉位置偏后。模拟颈部屈曲时椎动脉与延髓腹侧紧密接触,伸直时分离。 结论 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可能是高血压伴发枕后痛的形态学基础之一;小脑下后动脉走行迂曲,与Ⅸ~Ⅻ对脑神经根丝相互盘绕交叉,高血压搏动更易刺激脑神经根丝,出现相应症状。椎动脉和延髓密切接触极可能既产生颈部症状,又可能造成高血压。控制血压除了常规 抗高血压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何小花  郑金华  李艳芳  王晓民 《解剖学研究》2007,29(2):122-124,F0003
目的观察延髓区舌咽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来源及与神经根的毗邻关系,探讨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可能病因。方法采用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滋养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舌咽神经根的滋养动脉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延髓背外侧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3支或2支共同组成,其中14侧来自小脑下后动脉,占70%,共52支;其次,9侧来自延髓背外侧动脉,占45%,共21支;8侧来自小脑下前动脉,占40%,共18支。舌咽神经根与以上3支滋养动脉接触或压迫的约占30%。结论部分舌咽神经痛病因可能与舌咽神经根和滋养动脉接触或压迫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有关疾病诊治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 方法 采用23例(46侧)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解剖与观测展神经脑桥池段走行、与周围血管关系、滋养血管来源等,测量数据统计处理。 结果 展神经脑桥池段邻近的血管包括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关系最为密切(47.8%接触,13.8%压迫),椎基底动脉压迫展神经最严重。展神经脑桥池段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动脉(41.3%),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26.1%);16侧(34.8%)展神经为复式。 结论 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复杂,血管易于接触并压迫展神经,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展神经麻痹应考虑存在此类血管压迫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放大4~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50例脑干各部动脉的起源、分布、支数及吻合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各组动脉闭塞所产生的脑干梗塞综合征作了联系与探讨。延髓腹侧主要由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供应,椎动脉的分支及盲孔支可作补充。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的延髓外侧支在延髓外侧的血供中占主要地位,血管的阻塞可引起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和脊髓后动脉的分支组成后组供应延髓背侧。脑桥腹侧主要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4支)供应。脑桥外侧由基底动脉的短旋动脉(5支)、小脑下前及小脑上动脉的脑桥支组成的外侧组供应的,互相在三叉神经根周围吻合。脑桥背侧由基底动脉的长旋动脉(1~3支)和小脑上动脉的分支供应。小脑下前和小脑上动脉不仅供应小脑,它们在脑桥的血供中也很重要,血管的阻塞或结扎可导致脑干局部梗塞。中脑腹侧由脚间窝支、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前支组成的前组动脉供应。中脑外侧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外侧支供应。中脑背侧(顶盖)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后支供应,血管在四叠体表面吻合成网。中脑血管的病变也可引起中脑不同区域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展神经池段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展神经池段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方法:选取18例脑千,观测展神经根池段的滋养动脉来源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从展神经根腹面跨过的有小脑下前动脉、脑桥下外侧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小脑下后和小脑下前动脉总干、椎动脉;从展神经背面跨过的血管有小脑下前动脉、脑桥下外侧动脉等。展神经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前外侧穿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脑桥下外侧动脉。接触和压迫展神经根的血管主要是小脑下前动脉和移位的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占16.7%,结论:展神经的滋养动脉损伤和血管压迫可导致展神经麻痹,了解展神经的动脉供应及其邻近血管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是否存在压迫或接触提供形态学诊断依据。 方法 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检查正常者140例和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在MPR重建影像上观测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血管自身角度、夹角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和面肌痉挛患侧组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夹角分别为(0.48±0.03)mm、(0.49±0.04)mm、(0.71±0.06)mm和(8.69±0.62)mm、(8.66±0.75)mm、(5.93±0.47)mm,(74.39±2.33)°、(72.66±2.54)°、(48.57±3.28)°和(85.60±3.07)°、(86.75±2.73)°、(88.41±3.76)°,面肌痉挛患侧组与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夹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I-CSFN-SV与脑干距离的增加则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管直径的增加和血管自身角度的减小则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夹角变化与发病率之间无显著性变化趋势。 结论 I-CSFN-SV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血管自身角度是诊断是否存在压迫或接触的重要诊断指标,血管自身角度越小、血管直径越粗和相交处与脑干距离越近,则越容易出现面肌痉挛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TOF序列和3DFIESTA序列联合应用对面肌抽搐及三叉神经痛患者血管压迫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面肌抽搐及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表现。结果14例患者症状侧有神经血管压迫、接触或可疑接触者共有13侧,1侧为听神经瘤压迫。无症状侧只有2侧可疑神经血管接触,12侧无血管接触征象。统计学结果面肌抽搐及三又神经痛患者症状侧与无症状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3D TOF MRA和3D FIESTA成像结合不仅可以显示颅内段颅神经血管压迫情况,并可显示局部肿瘤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原因,为临床医师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第八颅神经上的肿瘤,占小脑桥脑角肿瘤的75~95%,随着肿瘤的增大,对毗邻的脑干、小脑及周围颅神经有不同程度的压迫,加之手术切除肿瘤因手术视野小,暴露困难,常损伤面神经、听神经,时有累及延髓生命中枢及后组颅神经。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本文总结了1998年1月~1999年12月间45例听神经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认为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对有效预防并发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介入中的血管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贾晓军  陈阳  张猛  杨珩  周华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27-230,236
目的:通过血管介入法,观察脑动脉及其相关血管的变异类型,为临床神经介入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90例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全脑四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总结常见血管解剖变异。结果:1090例患者中,发现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变异353处(32.39%);其中头臂干迂曲常见,占65.72%(232/353),其次为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发出16.43%(58/353)和左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发出11.05%(39/353)。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处呈“漏斗”样扩张占23.32%(128/549)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占27.68%(152/549)。小脑后下动脉发自枕大孔下方(椎动脉颅外段)占35.33%(124/351)。结论:主动脉弓上分支、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着多种血管解剖变异。本研究对提高脑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和诊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 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血管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 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耳MR 3D-T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脑下前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方法对20具甲醛固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为100%,小脑下前动脉袢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有32例(80%)。前庭蜗神经血管接触率为95%,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前庭蜗神经接触的有20例,占50%。结论实验结果为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手术显微镜,在137侧标本上,对桥小脑间隙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31.3%小脑下前动脉分成外侧支、内侧支;98.9%形成动脉袢。根据动脉袢与Ⅶ、Ⅷ对颅神经关系分成五型。脑干的桥支纤细而且角度大;迷路动脉走在Ⅶ、Ⅷ对颅神经凹槽间或内听道底。讨论了桥小脑间隙内神经血管位置关系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将BAEP异常患者按潘氏定位理论分为内耳型、脑干型和混合型,并治疗1w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BAEP、MRA均异常者31例(51.7%)。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AEP与MR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18.
脑底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30个脑标本(60侧)三叉神经与脑底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发现27根三叉神经有33次与脑底动脉接触,接触率为45%。27根神经中有6根有双重接触。与27根三叉神经接触的33根动脉中,17根为小脑上动脉,出现率为28.33±5.82%。7根为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1.67±4.15%。9根为小脑下中动脉,出现率为15.0±4.61%。与三叉神经接触的动脉中,以小脑上动脉的口径最粗,平均为1.41±0.20毫米。小脑下前动脉次之,平均为1.06±0.36毫米。小脑下中动脉最细,平均为0.62±0.14毫米。在17个脑中27根三叉神经的腹侧见有三叉动脉。它们发自基底动脉上段或中段。还在16根神经上见有来自小脑下前动脉、下中动脉和下后动脉的三叉支。其中有4例可见三叉支与三叉动脉吻合。讨论了三叉神经与脑底动脉的接触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提出了与三叉神经接触的动脉不论从神经背侧或腹侧接触均可能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解剖学因素。小脑上动脉在三叉神经的背侧或背内侧与三叉神经接触,而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中动脉主要在三叉神经腹侧与之接触。此外在三叉神经腹侧还有三叉动脉和三叉支。这些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干小脑上脚纤维(SCP)交叉的微观结构和特性.方法 Siemens 3.0T 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轴位DTI (b=0和b=1000)检查,应用工作站纤维束跟踪软件三维重建脑干SCP纤维交叉,选择参数:FA为0.08、角度阈值为80°、体素为1.2 mm×1.2 mm×3 mm.测量SCP和SCP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脑干SCP纤维交叉出现三种不同形态:(1)交叉,占65%(13例);(2)对吻,占25%(5例);(3)分叉,占10%(2例).SCP交叉和SCP的FA值分别为:0.40±0.13和0.65±0.0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2,P<0.05)结论 DTT三维重建技术能显示脑干SCP交叉纤维束的解剖类型,3.0T MR对于活体脑干交叉纤维束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将BAEP异常患者按潘氏定位理论分为内耳型、脑干型和混合型,并治疗1w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BAEP、MRA均异常者31例(51.7%)。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AEP与MR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