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液液萃取-光化学脱硫组合工艺,研究不同体系的光致脱硫效果,探讨了二苯甲酮敏化催化裂化柴油中脱硫反应的动力学并与二甲亚砜(DMSO)直接萃取脱硫进行了比较。硫化物的光氧化产物用溶剂萃取法脱除,考察的溶剂为水/乙腈混合物及二甲亚砜。实验数据表明:在萃取剂与柴油的体积比为4:3、溶剂含水量φ=0.25的条件下,柴油脱硫率可达64%,收率949/6。对柴油原料及光氧化柴油抽出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柴油中硫化物降解后的形态包括亚磺酸、亚砜和硫酸酯。  相似文献   

2.
以在正辛烷中添加不同量和不同种类的硫化物为模拟体系,介绍了萃取一光化学脱除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硫化物工艺,探究了该工艺的脱硫机理,并建立了脱硫动力学方程,其动力学方程为(-rA)=dcA/dt=0.4352cA-462.28, Ea=16.9kJ/mol, k0=1.19。并通过3种FCC汽油的萃取-光化学脱硫的实验数据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方程适用于1#FCC汽油和3#FCC汽油;对于2#FCC汽油,由于其烯烃含量比较高,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3.
用乙烯直接氧化制备乙二醇醋酸酯的工艺仍处于开发阶段。本文探讨了一步法(即氧与乙烯同时通入反应液)Pd-Cu催化体系的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经验量子力学分子轨道的PM3算法计算了油品中各典型含硫化合物的量子化学性质,通过数学回归建立了在甲酸/双氧水体系下硫原子的电荷密度与反应常数的关系。同时,选用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模型化合物进一步研究了该体系下合硫化合物的动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合硫化合物硫原子所带电荷密度与反应常数线性相关,DBT在甲酸/双氧水体系中氧化的活化能为60kJ/mol。  相似文献   

5.
B超监测双氧水输卵管通液及造影11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琦玮  郭俊风 《中原医刊》2003,30(18):54-55
目的:B超监测下子宫输卵管双氧水造影可做为输卵管通畅与否的一种检查方法。方法:B超监测下行子宫输卵管双氧水通液术,同时观察宫腔内液、气体充盈及经输卵管运行、微气泡溢出情况,以及子宫直肠窝有无积液。并与非B超监测下通液术、X线碘油造影术进行比较。结果:非B超监测下通液术不能完全明确输卵管的通畅与阻塞部位。与B超监测下子宫、输卵管双氧水造影术不符合率为77.27%,与X线碘油造影术符合率95%。结论:双氧水B超造影图像可显示宫腔内充盈情况、微气泡通过输卵管的动态影像及子宫直肠窝积液,可较准确地判断输卵管通畅情况,并明确通畅或不通畅输卵管侧别,有时可观察到由阻塞到通畅的变化过程。双氧水榆卵管造影可提高输卵管通畅情况及阻塞部位的诊断准确性,优于碘油造影,但如要判断双侧输卵管走行、有无粘连扭曲及行输卵管复通术前要明确阻塞部位时,仍需碘油造影。因此,不能完全代替X线碘油造影。双氧水具有治疗作用,双氧水的微气泡所产生的压力可疏通轻微粘连的输卵管腔,故双氧水输卵管造影不仅可明确输卵管的通畅情况及阻塞位置,而且还可以起到药物和机械双重的疏通输卵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流动反应装置,考察了裂解汽油在HZSM-5与金属元素改性的HZSM-5上的芳构化反应,发现锌改性后提高了液体产物中芳烃的收率。为了克服裂解汽油中含硫含焦杂质的影响,提出了获取芳烃的有效工艺:蒸馏除焦-加氢预脱硫-氢气氛下芳构化反应-冷凝产物。用氨吸附的程序升温脱附法,将催化剂的酸性质与其催化芳构化作用进行关联,认为Zn改性后的HZSM-5催化剂具有较温和的酸中心,可能是其芳构化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乙腈为萃取剂,在正辛烷中加入少量噻吩构成汽油模拟体系,考察了稀释剂含量、剂油比、温度对脱硫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剂乙腈脱除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的硫化物是可行的,乙腈是一种较好的萃取剂.建立了在模拟体系中噻吩的萃取动力学方程:r表现=56.1×e(-16.1/T)CA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稀释剂含量下的萃取平衡线.模拟体系萃取脱硫适宜的条件为稀释剂体积含量1%~3%,剂油质量比0.8~1.2,萃取温度为常温.在该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萃取精制,精制汽油硫含量达到欧Ⅳ标准.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使用降烯烃催化剂GOR—Q和使用常规催化剂MLC-500时操作条件对催化汽油组成和催化汽油研究法辛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GOR—Q催化剂具有明显减少催化汽油烯烃(主要为小分子烯烃)含量的效果。操作条件对催化汽油烯烃、芳烃和异构烷烃含量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降烯烃催化剂GOR—Q,控制反应温度520℃以下、剂油比(m(催化剂):m(原料油))不小于7时有利于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但在反应温度为500~520℃,剂油比从5增加到8时,催化汽油研究法辛烷值降低了1.1~1.7个单位。  相似文献   

9.
“糖钾液”的组成及配制方法:将50%葡萄糖注射液20ml、10%氯化钾注射液10ml、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40万U和654-2注射液30mg混合置于无菌密闭容器内保存。“糖钾液”的应用:在全身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和电解质失衡的调节下,首先用剪刀或刮匙彻底去除伤口中坏死失活组织,用3%双氧水清洗伤口中的残留脓性分泌物及异物。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30例肝包虫患者分别进行囊液、残腔液厌氧菌细菌培养,结果囊液厌氧菌感染率30%,需氧菌感染率10%;残腔液厌氧菌感染率57%,需氧菌感染率29%。提示肝包虫厌氧菌感染为内源性,没有并发症时主要以厌氧菌感染为主,临床症状轻。手术时除常规用双氧水冲洗外,还需用灭滴灵液冲洗。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了FCC汽油萃取精馏耦合重组分加氢脱硫脱氮的研究。首先在连续萃取精馏小试装置上,以碳酸丙烯酯为萃取剂考察萃取精馏的脱硫效果。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塔顶低硫精制油收率达63.2%,硫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9.4 mg/L和1.3 mg/L,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达84.5%和97.4%。类型硫分析结果表明,碳酸丙烯酯对含氮化合物及噻吩衍生物在内的大部分类型硫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但对噻吩的选择性稍弱。随后在小型固定床上采用FGH 31催化剂对富硫重组分进行加氢脱硫,在优化操作条件下重组分加氢后硫、氮质量浓度分别降至9.5 mg/L和12 mg/L,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达97.4%和91.8%。萃取精馏的低硫、低氮和低芳精制油和经过加氢脱硫后的重组分均可作为优良的欧IV汽油调和组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测试了KD306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本征动力学,建立了幂函数动力学模型。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残差分布合理,参数回归显著,模型能真实反映KD306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3.
SO_2在活性炭淤浆反应器中的催化氧化反应的传质阻力难以消除。当反应器进口中微溶性限制组分氧相对SO_2大大过量时,通过改变反应物的进口浓度来测小颗粒的反应器体积积分平均的氧化反应速率,可间接验证推断的本征反应动力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气体反应物在活性炭浆液中的化学吸收过程,因此可通过改变活性炭催化剂的淤浆浓度、粒径及反应温度,测得各动力学参数、传质参数及增强因子。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配有毛细管柱和FP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对石油天然气中所含的6种硫化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得到了各硫化物质量浓度与色谱响应峰高的关系式,比较了不同气体取样袋材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所用色谱柱能够实现对各硫化物的有效分离,FPD检测器对天然气中该6种硫化物响应峰高的自然对数与硫化物浓度的自然对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80以上。普通橡胶材质采样袋对有机硫化物的吸附作用明显,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MgO对USY型催化裂化(FCC)催化剂改性所引起的基质结构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及引入铈、镧、磷对硫转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导致基质表面形成了表层镁铝尖晶石结构,使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硫转移活性。铈和镧的引入可有效提高活性,而磷的引入对活性无明显影响,温度升高可显著提高二氧化硫的氧化速率,氧含量为零时硫转移活性很低。  相似文献   

16.
从灵活双效催化裂化(FDFCC)工艺特点和反应机理出发,以其工业提升管实际操作参数为基础,对该工艺的两个子反应体系——重油提升管和汽油提升管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重油12集总、汽油9集总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详细分析了重油、汽油反应体系与总反应体系相应集总组分的数学关联,提出了FDFCC工艺反应动力学组合模型。最后,采用不同原料、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两组工业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能很好地吻合(总物料组成的绝对误差除个别点外均在1%以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产品分布及性质,对FDFCC工艺的工业装置操作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据多产异构烷烃(MIP)工艺两个反应区特点,从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出发,以工业装置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MIP工艺10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该10个集总为:原料饱和分(SS)、芳香分(SA)、胶质及沥青质(SR)、柴油(D)、汽油中饱和烃(GS)、烯烃(GO)、芳烃(GA)、液化气(LPG)、气体(Gas)和焦炭(C)。求取了40组动力学参数,并应用工业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MIP工艺主要产品分布及汽油烃族组成,符合MIP工艺的反应规律,对MIP工艺的完善和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