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利用水中步行运动系统对1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训练,20 min/d,5/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利用平衡测试仪评定健侧下肢负重时间、患侧下肢负重时间、睁眼及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到达目标总时间。并比较水中步行距离及最大步速的变化。结果经过4周的训练,患者水中行走距离、最大步速、健肢及患肢负重时间显著提高(P<0.001);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重心移动面积显著减小(P<0.001);稳定极限范围显著扩大(P<0.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明显缩短(P<0.01);重心X轴及Y轴偏移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肌/伸肌峰值力矩比值(H/Q值)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患者在不同角速度[60(°)/s和120(°)/s]下的膝关节H/Q值,采用Pro-Kin平衡测试系统评估患者运动控制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测试(10MWT)评估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并将患侧膝关节H/Q值与BBS、TUGT、10MWT、稳定极限和偏移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膝关节H/Q值[(41.00±15.38)%和(40.62±17.87)%]均小于健侧[(57.18±12.52)%和(62.00±18.2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的H/Q值与BBS和稳定极限均呈正相关(P<0.01),与TUGT、10MWT和偏移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H/Q值与其平衡及步行功能具有相关性, H/Q值可能是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效率的作用。 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6 d,连续训练2周)和假性全身振动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振动训练频率10 Hz,振幅4 mm,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平衡功能评估(前后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和步行效率评估(10 m步行试验、3 m坐站试验)。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前后偏移能力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10 m步行试验结果、3 m坐站试验结果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即左右偏移能力差值为(0.94±0.56)°,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差值为(2.51±1.31)s,10 m步行时间差值为(-2.76±1.04)s,3 m坐站试验差值为(-3.58±1.90)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后偏移能力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且治疗效果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4.
电动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动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站立训练时对心血管反应的安全性。方法将120例Barthel指数评分小于45分且以卧床为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站立床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心血管系统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动站立床站立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且心血管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秦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3-199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瘫痪肢体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患侧组,健侧组,每组60例,患侧组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输注7d两组间相比,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输注20d两组间上肢运动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患侧肢体输液不仅加重患肢肿胀发生,更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高茜 《临床医学》2023,(5):77-79
目的 分析综合理疗联合强化平衡功能训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接受综合理疗,观察组接受综合理疗联合强化平衡功能锻炼。干预后6周,对两组患者平衡与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步态对称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患者干预后步行能力升高,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侧摆动比值、步长偏差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中使用综合理疗联合强化平衡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步态对称性,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影响因素,为偏瘫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正常人和偏瘫患者各30例,采用平衡仪测定平衡功能(身体重心稳定系数和重心分布),分析本体感觉障碍与严重肌痉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结果 偏瘫患者身体重心明显偏向健侧(P<0.05);偏瘫患者身体重心摆动系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本体感觉障碍的偏瘫患者负重能力明显差于无本体感觉障碍的患者(P<0.05)。结论 偏瘫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  8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的评价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 ,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进行评测。结果 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良好组 ,站立训练开始的时间、步行训练开始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不良组短 (P <0 .0 0 1 ) ,说明良好组比不良组功能恢复快。出院时步行自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 ,良好组明显优于不良组 (P <0 .0 0 1 )。结论 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与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可作为功能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康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偏瘫侧肩痛会导致患者病情复杂,使偏瘫侧肢体康复治疗时间延长.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同时也妨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行走和上肢功能康复治疗进展。由于肩痛的存在,使得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妨碍了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维持,患者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新技能.阻碍了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偏瘫肩痛对脑卒中康复效果成负性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等肩部问题,为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促进其独立活动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师昉  李上  刘惠林  吕泽平 《中国康复》2015,30(4):288-289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收集肌肉收缩时的肌电信号。 结果:偏瘫组的患、健侧胫前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健侧胫前肌的iEMG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偏瘫组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健侧(P<0.05), 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又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不仅患侧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收缩不协调,同时健侧也存在肌肉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偏瘫患者站立位平衡能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中风后偏瘫患者站立位平衡能力以及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配对设计研究,受试者包括21例具备独立站立能力的中风后偏瘫患者及21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使用ST939人体重心平衡测定仪进行平衡定量测定。结果:偏瘫组无论在睁眼或闭眼状态下,其重心移动占据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路径总长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重心平均摆动速度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01)。结论:偏瘫患者站立位平衡能力明显降低。使用人体重心平衡测定仪可获得平衡功能的定量资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12.
单拐和四脚拐对偏瘫患者站立位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使用单拐或四脚拐对其站立位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6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受试者,分别对其独立站立,使用单拐站立及使用四脚拐站立三种状态进行平衡能力定量测定。结果 无论使用单拐或者使用四脚拐均能明显减少重心移动占据面积,缩短重心移动路径总长,降低平均摆动速度,减少X轴及Y轴最大摆幅(P〈0.001),使用四脚拐与使用单拐相比能够使上述参数进一步减小(P〈0.001)。结论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an arm sling on gait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 arm sling on gait patterns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DESIGN: Crossover design of 3-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and concomitant video recordings performed during a single session. SETTING: Rehabilitation ward gait laboratory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PARTICIPANTS: Thirty-one patients (20 men, 11 women) with hemiplegia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3.1+/-9.7 years and 31 age-, sex-, height-, and weight-matched able-bodied persons. INTERVENTIONS: All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nd able-bodied controls walked at self-selected speed over a 10-m walkway, either with or without an arm sling. MAIN OUTCOME MEASURES: Time-distance, kinemat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gait. RESULTS: The able-bodied group did not show any difference in gait parameters while using the sling. However,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aring a sling, walking speed and stance period of the paretic side increased, double support time of the paretic side decreased, excurs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COG) decreased, and weight bearing of the paretic side increased. CONCLUSIONS: An arm sling improved gait, especially during gait training sessions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ho have impaired body image and excessive motion of the CO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决定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探讨脑卒中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方法:测定1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从独步开始到治疗8周后的最大步行速度和相关生物力学因子,用逐次重回归分析求出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结果:独步开始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是健侧的大腱四头肌肌力,治疗8周后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是左右重心移植距离。结论:脑卒中偏瘫的不同阶段,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和平衡功能特点及相关性。方法: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本院康复科招募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40例(研究组)和健康中老年志愿者30例(对照组)。2组均进行静、动态的足底压力和睁、闭眼下的平衡功能测试,比较2组足底8个区域压力参数,分析研究组足底压力不对称性与平衡功能的相关程度。结果:研究组中,与非偏瘫侧比较,偏瘫侧静态和动态足跟内侧和外侧的足底压力均明显低于非偏瘫侧(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偏瘫侧静态和动态足跟内侧和外侧的足底压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动态拇趾足底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闭眼状态下平衡测试运动轨迹长度与动态足跟内侧压力差呈正相关(R=0.645,P<0.05),与动态足跟外侧压力差呈正相关(R=0.518,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步行时足底压力呈现不对称性,足跟内外侧压力的不对称与平衡运动轨迹长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threshold for classifying walking independenc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ognitive disorders. [Subjects] The subjects were 130 patients with initial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for associations with walking independence: Brunnstrom stage, one-leg standing time on the paralytic side, one-leg standing time on the non-paralytic side, and 10-m walking speed. We classified the patients with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scores ≥24 points into the high-score group and those with MMSE scores of ≤23 points into the low-score group and examined the main factors and cutoff values associated with walking independence in each group. [Results] The high-score group included 69 subjects (53.1%), and the low-score group included 61 subjects (46.9%). The primary factor associated with high MMSE scores among the stroke patients was the 10-m walking time. Using a cutoff level for the 10-m walking speed of 41.4 m/min resulted in a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of 6.3. The primary factor associated with low MMSE scores among the stroke patients was the 10-m walking time. Using a cutoff level for the 10-m walking speed of 48.0 m/min resulted in a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of 7.6. [Conclusion] The cutoff value for the 10-m walking spee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walking independenc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mong patients with high or low MMSE scores.Key words: Walking, Cognition disorders, Stroke  相似文献   

18.
王丛笑  郄淑燕  李伟  汪杰  陈颖 《中国康复》2019,34(3):138-141
目的:探讨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组(观察组)1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组(对照组)1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利用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游戏项目进行平衡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综合平衡训练。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静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前后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睁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脚前后站立和闭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脑卒中导致的偏瘫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及时给予康复治疗有可能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本文探讨不同介入时机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根据开始康复治疗时间的不同,将2010年1~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60例男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早训组和晚训组,每组各30例。按病情阶段不同采用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入院1个月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双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各组健侧、患侧股骨颈骨密度进行训练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早训组基本无变化,晚训组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训组患侧股骨颈骨密度在训练前后均略低于健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训组患侧股骨颈骨密度在训练前后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组间比较:晚训组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始终略低于早训组健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训组患侧股骨颈骨密度始终略低于早训组患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脑卒中偏瘫患者骨量的进一步丢失,长期治疗能否促进骨量恢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