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 1 患者男 ,4 0岁 ,体检腹部CT发现胃底后壁肿物。体检 :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上消化道钡餐示 :胃底后壁可见一 2 .5cm× 2 .5cm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边界清晰 ,周围黏膜未见破坏 ,未见龛影 ,考虑为“胃底后壁平滑肌肉瘤”。胃镜示 :胃底大弯后壁见一 2 .0cm× 2 .0cm大小的黏膜隆起 ,该肿物向外突出 ,表面光滑 ,颜色与周围一致。用细胞刷推移 ,较柔软 ,无弹性 ,胃蠕动时可改变其形态 ,黏膜光滑 ,黏液湖清亮。考虑为“胃底后壁纤维瘤”。CT示 :胃后壁大弯侧可见一个 2 .5cm× 2 .0cm和一个 1.8cm× 1.8cm大小等密度病灶 ,平扫CT值为…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3岁,上腹部不适伴食欲下降10d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脾未触及,未扪及肿物。X线钡餐示:胃体大弯侧见4cm×6cm充盈缺损,黏膜破坏,边缘毛糙,中央区见腔内龛影,食管、十二指肠及小肠未见异常。胃镜检查:食管、贲门无异常,胃体大弯侧可见一巨大溃疡,边缘不规则,5cm×6cm ,底覆褐色痂,周围黏膜僵硬。手术所见:肿物位于胃窦大弯侧,6cm×6cm×5cm大小,黏膜面发生溃疡,局部胃壁质硬,与结肠系膜轻度粘连。病理检查:送检远端胃组织见5 .0cm×4 .5cm大小溃疡,深约1cm ,周边隆起,局部胃壁增厚,质硬,切面灰白色,…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食道异物"行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有一大小约0.8 cm×1.0 cm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见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以"胃黏膜下肿物(胃间质瘤?)"收入我科。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呕血,无消瘦。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病灶为椭圆形,大小约1.1 cm×1.6 cm,呈高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起源于黏膜  相似文献   

4.
异位胰腺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例1男,62岁.因经常上腹痛入院,X光钡餐检查,报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后壁粘膜向胃腔隆起,表面有浅溃疡.胃切除后病理检查见该部粘膜下有1cm×1cm×0.7cm实质肿块,与周围界限不清,颗粒状外观.镜下为粘膜下异位胰腺组织并胃溃疡.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4岁。因上腹部胀满、灼热感6个月,腹痛腹泻、面部潮红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1999年1月12日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内大量混浊潴留液。于胃体前壁见7.0 cm×9.1 cm之肿物向胃腔内突出,半球形,表面糜烂、溃疡、高低不平并附污苔,触之质脆出血,活检组织5块。胃镜诊断:胃癌。病理报告:胃类癌。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清扫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于胃体前壁见8.5 cm×8.0 cm之半球形隆起,表面糜烂,周围胃壁僵硬、胃角变形,胃窦部变形,肿块切面灰白色,侵及浅肌层,镜下瘤细胞小,圆形、椭圆形,可见核分裂相,呈条索状排列,间有胶原纤维分隔。  相似文献   

6.
例1 患者男,45岁。因左上腹隐痛不适半年伴黑便2次来院。胃镜检查见胃窦大弯侧0.2cm×0.6cm溃疡,基底有白苔,周围黏膜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充血。拟诊为胃癌。手术探查见胃窦部质硬肿块,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十二指肠壁异位胰腺组织,大小3.0cm×2.0cm×1.0cm。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胃镜腹腔镜联合方法治疗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选择8例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瘤,术前超声内镜诊断肿物起源固有肌层,黏膜层良好,胃窦体前壁4例、后壁2例、胃体小网膜囊内1例、胃体大网膜下1例。病变大小1.5~3.5cm,平均(2.4±0.7)cm。先在腹腔镜下分离显露病变,后在内镜进行病变黏膜下注射,最后由腹腔镜剥离切除病变并保留黏膜。随访观察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内镜辅助腹腔镜剥离切除,无出血、感染和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间质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后胃黏膜未见异常,胃壁蠕动正常,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剥离切除技术是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物重要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1].尚未发生转移的间质瘤,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腹腔镜外科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开展已日渐普及,但对于体积较小的病灶,术中定位及切除范围的确定仍存在一定困难.我们近期应用胃镜联合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两例胃间质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性,45岁.因嗳气4个月余于2010年7月20日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一1.5 cm×1.5 cm黏膜下隆起;胃镜超声示病灶处呈低回声,内部不均匀,边界清楚,起源于黏膜下层,大小约1.2 cm×1.5 cm.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拟诊断为胃间质瘤.例2男性,71岁.因进食后上腹部饱胀3个月于2010年9月27日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下小弯侧见一约2.5 cm×3.0 cm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胃镜超声示病灶呈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大小约2.5 cm×3.0 cm.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拟诊断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内镜:胃窦大弯见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neuron-specific-enolase]。 例2 男,46岁。患者无不适,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既往无肝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不大,肝功正常,HBsAg(-)AFP<25μg/L,内镜示:胃体大弯0.3cm×0.5cm溃疡,边界清,周围粘膜皱壁粗大,呈颗粒状。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 例3 男,60岁。因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消瘦2个月入院。疼痛无规律,无反酸、嗳气,2个月来食欲减退,体重下降1.5kg。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剑下压痛。上消化道造影:胃体大弯后壁2cm×1cm充盈缺损。内镜:体大弯侧见2cm×1.5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轻度糜烂,活检证实为胃类癌。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岁.大便带血1周,于2011年12月7日收住院.发病后患儿无恶心呕吐、嗳气.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可,左上腹部轻压痛.腹部B超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外有一肿物,大小为5.0 cm×4.0 cm×3.0 cm,边界较清;肝脏、胆囊、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无异常.于12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术后送检十二指一段.大体观察,距十二指一断端2 cm处见有一肿物,肿物位于黏膜下,黏膜表面见表浅溃疡,肿物为椭圆形,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大小3.5 cm×3.0 cm×2.0 cm,质软,切面实性、灰白色.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黏膜灰白色,血管纹理模糊,距门齿30~34cm黏膜见大小不等黄色颗粒或斑块,最大不超过0.4cm×0.4cm,其表毛糙感,呈纵行走向,散在分布或紧密聚集(图1),取活体组织3快送病理检查;胃体黏膜呈橘红色;胃角拱形存在,黏膜光滑;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圆形;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呈绒毛状。胃镜诊断:慢性胃炎,食管黄色瘤。食管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异位皮脂腺组织。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5岁,1个月前因黑便2次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胃窦平滑肌瘤(疑似)",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口服治疗.此次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良好,胃窦后壁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图1);超声内镜示:胃窦部见3.8 cm×3.1 cm大小的类圆形中等偏高回声团块,向腔内突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图2),提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3.
石彦  雷晓  蔡志民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7-677
患者男 ,62岁。因上腹部胀痛 3个月 ,加重伴上消化道出血 1h急诊入院。体检 :重度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正常 ,上腹部扪及一直径约 5cm的肿块 ,质硬光滑 ,边界清楚 ,活动度好。急诊纤维胃镜检查示 :胃体后壁靠胃窦处见直径 3 .0cm肿块突向胃腔 ,基底部见直径 1 .2cm溃疡 ,中间有搏动性出血 ,局部应用止血药无效。诊断为胃体黏膜下肿瘤基底部溃疡伴大出血。遂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中见病变位于胃体后壁近胃窦处 ,8cm× 6 .5cm× 4cm大小 ,呈外生性生长 ,浆膜面静脉迂曲怒张 ,但尚未侵出。除基底部有一直径…  相似文献   

14.
<正>1 病例介绍患者女,6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上腹部疼痛1年余。查体:左上腹压痛。胃镜示胃窦小弯侧及后壁见一肿物,表面黏膜粗糙,直径约4 cm(图1)。病理检查眼观:胃窦息肉电凝电切术标本为一大小约4.5 cm × 4.0 cm × 3.5 cm的息肉,息肉剖面呈灰褐色、实性、质韧(图2)。镜检:胃黏膜腺体呈慢性炎症伴少许腺体肠上皮化生,间质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小血管丰富,梭形细胞交织成条索状排列,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9岁.因1周前"胸部不适" 而入院,行肺部CT检查无意中发现上腹部肿块伴轻度中上腹不适.烟酒史30年.曾有胃溃疡病史10余年,平日服用制酸剂治疗.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CEA、CA125、CA242、CA19-9、AFP等肿瘤标志物均正常.腹部CT显示上腹部囊实性占位,与邻近胃囊及胰腺尾部关系密切,大小约4.0 cm,未见明显强化.胃镜检查提示胃窦近幽门部后壁见大片状黏膜粗糙、糜烂,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尚软,触之易出血.完善相关检查后予以剖腹探查,术中见胰尾部有一5 cm × 4 cm × 3 cm囊性肿块,包膜完整,胆囊6 cm × 3 cm × 3 cm,内充满直径0.5 ~ 1.0 cm大小结石,行胰体尾 + 脾 + 胆囊切除术.病理诊断:胰尾部淋巴上皮囊肿.  相似文献   

16.
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于胃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2个胃MFH病例,描述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34及7l岁.肿物体积大,均位于胃体后壁.切面灰白色,编织状,质韧,肿物位于黏膜下,累及胃壁全层,黏膜面形成溃疡.镜下示:梭形纤维母细胞样肿瘤细胞呈交织状及束状排列,胞质红染,核卵圆形,大而异型,并见较多单核及多核瘤巨细胞,其间见组织细胞样瘤细胞散在分布,可见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散在分布.免疫表型:Vimentin弥漫阳性,Al-ACT、CD68及Lysozyme部分细胞阳性.结论:胃MFH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病理特征和软组织MFH相同,鉴别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胃肠间质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诊断新概念。国内陆续有一些报道 ,但多发性胃肠间质瘤罕见 ,本院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女 ,4 1岁 ,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入院。入院后查血AFP及CEA均正常 ,CA5 0 2 2 6 .8U/ml,CA2 4 2 32 .9U/ml。腹部B超 :胃窦后壁见一 1.9cm× 2 .8cm低回声区。腹部CT :胃窦后壁有一个向腔内突起的卵圆形肿块 ,CT值约 4 0Hu ,小肠处另有一卵圆形肿物 ,CT值约 30Hu。胃镜示 :胃窦后壁见一 2cm× 2cm…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 ,5 1岁。头晕乏力 4个月余 ,伴活动后心悸、气急 ,双下肢浮肿。体检 :贫血貌 ,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5 0 g/L ,大便隐血阳性 ;上腹部CT示胃底小弯侧壁增厚 ;GI示胃窦部乳头状瘤 ,贲门口结节状凸起 ;胃镜直视下见贲门口广基息肉状新生物 2枚 ,胃窦部以幽门口为中心 ,见大量葡萄状新生物 ,表面有糜烂 ,拟诊为进展期胃窦癌 (图 1)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为黏膜慢性浅表性炎 ,黏膜下黏液腺体增生。给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后 ,症状有所好转 ,但大便隐血持续阳性。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 ,胃窦部前后壁见…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8岁。因中上腹不适1个月行胃镜检查,见胃窦后壁小弯侧有-0.4cm×0.5cm黏膜形态略不规则,色泽发白,无明显隆起或凹陷,与周围黏膜界限不清(图1)。取活检2块送病理切片检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 2岁。 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进食后腹胀 ,无恶心呕吐及黑便 ,近 1个月来症状加重 ,有阵发性腹部胀痛 ,胃肠钡餐及胃镜检查提示“胃占位性病变” ,肝脾未触及。术中见肿物位于胃体大弯侧后壁 ,向外突出 ,体积 4cm× 4cm× 3cm。病理检查 :肿物位于大弯侧后壁 ,3cm× 3cm× 2cm大小 ,向外突出明显。黏膜面可见一直径 2 .0cm浅溃疡 ,界限清楚。切面肿物灰白 ,不均质 ,中等硬度。镜下见肿瘤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①大量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 ,细胞大小不一致 ,胞质红染。胞核杆状或呈长椭圆形 ,可见巨核细胞 ,但核分裂相罕见。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