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对人肝癌细胞裸鼠移植后肿瘤生长情况及相应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无胸腺裸鼠共36只,取人肝癌HepG2细胞,移植于小鼠左侧腋皮下,建立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模型。接种完成1周后,随机分为安罗替尼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安罗替尼组给予安罗替尼50 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给予二甲基亚砜(DMSO)1OO μL/20(g·d)灌胃,每日1次,连续2周。在灌胃开始前和灌胃结束后24 h测量肿瘤体积情况。待2周后处死小鼠并剥离肿瘤,采用实时PCR(Real-Time PCR)法检测生物钟基因Per(Per1、Per2、Per3)、CLOCK、Cry(Cry1、Cry2)、Bmall、Dec2和Timeless mRNA表达水平,同时运用western blot评估上述基因及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安罗替尼组裸鼠移植瘤较对照组生长缓慢,体积趋向于缩小。RT-PCR提示肝癌细胞中生物钟基因在安罗替尼作用下,Per1、Per2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同时下游蛋白质表达量增加,而Dec2的mRNA表达量及下游蛋白质表达则明显受抑制(P<0.05);Cry1的mRNA表达量不变,但相应的下游蛋白质表达受抑制。【结论】安罗替尼能显著调节肝癌细胞中多种生物钟基因表达,调控其相应表达产物生成,可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调控生物钟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生物钟基因的功能不仅局限于调节生物节律,更与细胞内DNA的修复、细胞的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相关联,Timeless是生物钟基因成员之一,对Timeless基因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表达异常,而对Timeless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鄂西北地区原发性肝癌P53基因和Rb基因的突变特点和规律。探讨两种抗癌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组织学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和PCR-RFL法检测65例肝癌组织中P53基因5、6、7、8外显子和Rb基因17和21外显子突变率。结果:肝癌中P53基因突变率为50.8%,以缺失为主,Rb基因的突变率为38.5%。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率为12.3%。结论:原发性肝癌既有P53基因突变。也存在Rb基因突变,二在肝癌的发生中均起作用。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与肝癌组织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NMT3B和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正常肝细胞系、肝癌癌旁细胞系及肝癌癌细胞系中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谱,以及DNMT3B表达抑制后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出现表达上调的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PDCD4和MBD3的表达.结果 DNMT1,DNMT3A,DNMT3B在肝癌细胞系中存在高表达的趋势,表达水平一致性的明显高于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细胞系,提示这些酶与肝癌的发生相关.结论 DNMT3B表达抑制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与肝癌发生相关的MBD3和PDCD4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表明DNMT3B沉默后,诱导了下游肿瘤抑制基因的过表达,推测DNMT3B在肝癌发生中通过某种机制调控下游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生受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共同调节,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诱导肝癌的发生。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和肝癌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这为肝癌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AFP基因表达角度分析肝癌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以表显示肝癌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胚胎源基因甲胎蛋白表达间在发生上可能存在的独立或联合作用关系。结果:肝癌中乙型肝炎及胚胎源基因甲胎蛋白表达间在发生上可能存在联合作用关系。结论:肝炎与乙型病毒引起肝细胞胚胎抗原基因甲胎蛋白的高产量开启与50%左右临床手术肝癌发生关系密切。另外,基因工程研究基础可定位于胚胎抗原基因的高产量开启与否的5:5参对杂交抽提,寻找肝癌病因的系列“基因的高产量开启片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人群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150名,提取血样,利用多重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分别检测肝癌人群与体检健康者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肝癌人群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型别在病例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GSTM1-null、GSTT1-null、GST01-Ala140Asp、GSTP1-Ile105Val的多态性情况与该地区已有的报道一致。结论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无明确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肝脂酶基因250G/A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计算286例肝癌患者和198例健康者肝脂酶基因250G/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GA和AA基因型频率均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均P0.05),携带GA、AA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肝脂酶基因250G/A位点GA+AA基因型为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携带突变基因A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p16基因的遗传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pl6基因DNA水平上发生的遗传学改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全自动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84例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pl6基因第1、2外显子纯合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结果84例肝癌标本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缺失9例,第2外显子缺失23例,其中有3例第1、2外显子共同缺失,总缺失率为34.5%。未发生基因缺失的病例,经过全自动序列分析,未发现点突变。结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是基因纯合缺失,点突变发生率可能非常低。而未发生基因缺失和突变的肝癌,以及发生p16蛋白阴性表达的癌旁肝组织,p16基因失活的原因可能是包括基因甲基化在内的其他遗传学改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人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甲胎蛋白基因片段扩增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外周血肝癌发生相关甲胎蛋白(AFP)基因在肝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肝癌组织和肝病患者外周血中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作用合成cDNA,再以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AFP基因,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 RT—巢式PCR扩增的AFP基因片段为159bp,与原设计一致;在20份肝癌及其癌周和远癌组织中,AF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65%和0%;肝癌患者外周血AFP基因检出率为53.7%,明显高于肝硬化、急、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AF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3.3%、26.3%和71.8%;伴肝外转移者全数阳性;AFP<50ng/ml肝癌AFP基因阳性率为50%,且与肝癌大小无关。结论 外周血AFP基因检测是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外转移或术后复发的有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人群中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150名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检测研究对象该酶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性型别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出现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变异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与以往结果相一致。结论: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无明确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肝癌组织中c-ME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原癌基因c-MET突变和缺失。方法 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37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c-MET基因15-19外显子进行检测,研究c-MET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5例有c-MET基因外显子15-19存在点突变,突变率为7.4%。结论 c-MET基因的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HBV基因变异与免疫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因子,能够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反复感染。HBV的感染除引起急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还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肝癌发生率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探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HBV病毒变异可导致机体逃逸对HBV免疫应答,使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造成肝细胞持续破坏和突变,成为肝癌发生的启动因子,同时它的诱发和各种因素有关,其中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也是因素之一。本研究从病毒基因变异[HBV前C和位于X基因的末端核心基因启动子(BCP:nt1744~1849)]、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两个方面探讨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与bcl-2/bax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及正常肝细胞,采用免疫组化,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及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显示肝癌细胞中有Survivin基因表达,且在SMMC-7721比在Hep—G2表达更明显,而在正常肝细胞中Survivin基因表达不明显;Survivin高表达的细胞,bcl一2也增高。Western blot和RT-PCR法均显示Survivin基因的表达在肝癌细胞中增加。结论:Survivin基因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有关,与肝癌细胞的分型相关,由此推断,Survivin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对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机械通气的病人36例,随机分为模拟生物钟组与非模拟生物钟组,均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其中模拟生物钟组模拟人体的正常生物钟,于白天维持RASS评分0~1分,夜间维持-1~-2分;非模拟生物钟组则于白天与夜间均保持RASS-1~-2分。观察所有纳入对象不同时间点血褪黑素水平变化。对比观察两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右美托咪定的用量以及谵妄发生的情况。结果 在模拟生物钟组中凌晨2点病人血清褪黑素水平显著高于同组其他时间点。在非模拟生物钟组中,病人10点和18点出现两次分泌高峰,显著高于同组其他时间点(P0.05),且高于模拟生物钟组10点与18点的分泌水平(P0.05)。模拟生物钟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右美托咪定累计用量均显著低于非模拟生物钟组(P0.05)。模拟生物钟组发生谵妄的比率(11.11%)显著低于非模拟生物钟组(38.98%)(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可降低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特性,探讨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用PCR方法从人肝癌cDNA中分别进行NS片段和全长基因的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验证;在40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以及3种肝癌细胞系cDNA中进行NS片段的PCR扩增及分析.结果 分别从肝癌cDNA克隆到了NS基因的部分片段(450 bp)及全长(1 650 bp);发现在肝癌组织中NS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临床病例分析表明3期和4期病例NS基因上调表达显著高于下调表达;肝癌细胞株分析结果提示,NS基因随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增加表达量增加.结论 NS基因参与肝癌细胞的增殖过程,对肝癌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引起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且与肝硬化及细胞性肝癌的发生高度相关。HBV基因的变异与病毒感染所致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本文对HBV前S基因的突变,以及该突变与细胞性肝癌的发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抗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黄卫  杨冬华  汤绍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10-1111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固子Ⅱ(IGF-Ⅱ)基因启动子P1的基因序列.方法:采集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5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巢式PCR扩增IGF-Ⅱ基因启动子P1。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肝癌组织、正常肝组织IGF-Ⅱ启动子P1序列与MEDLINE提供的正常序列(NT-009308)一致。结论:本组肝癌的IGF-Ⅱ基因启动子P1垂序列异常,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IGF-Ⅱ启动子P1的失活可能与基因缺失、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19.
张霞  李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4):3030-3031,3036
哺乳动物细胞具有自发的分子钟来调控很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周期,因此对周围环境因素的刺激包括遗传毒性因素发生反应。这个分子钟由一个自动调整的转录-翻译反馈回路组成,包括4种基因/蛋白质:BMal1,Clock,Cryptochrome和Period。生物钟本质的周期是24h,它指挥着很多生化反应的进度。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钟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脆性组氨酸三体(FHrr)基因是将脆性位点与肿瘤基因的变异联系起来的抑癌基因。FHIT基因在许多肿瘤中出现突变和表达缺失。转染FHIT基因能够抑制很多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发生凋亡,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具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虽然在肝细胞中也有因FHIT基因可变性剪接导致其外显子缺失以及FHIT蛋白表达异常的现象,但是在肝癌中出现的概率更高。在肝癌和肝硬化组织中均发现有FHIT基因外显子5—7和外显子5—8的缺失现象,但在正常肝组织未发现。在多种因素诱导的大鼠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现有明显的FHIT基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