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影像学检查疑为恶性的112例143个≤2.0 cm的肝脏病灶分别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技术对微小肝癌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112例143个病灶中,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恶性、良性病变分别为103个、40个和100个、43个。病理诊断恶性病变111个,其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9个(高、中、低分化癌分别为19、38、22),肝内胆管细胞癌(ICC)8个(高、中、低分化癌分别为4、3、1),转移性肝癌(MC)24个;良性病变32个。与病理对照,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3%、84.4%、87.3%和86.5%、87.5%、86.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微小(≤2.0 cm)肝癌具有相似的效能,超声造影更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NF-κB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不同表型的肝癌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方法 PCR-RFLP法检测155例肝癌患者(肝癌组)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中TNF-α、NF-κB、iNOS、COX-2的基因表型。采用ELISA法检测肝癌组及1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尿8-OHdG。结果肝癌组尿8-OHdG水平为(9.29±8.04)ng/mg Cr,对照组为(7.27±5.06)ng/mg Cr,两组相比,P〈0.05。肝癌组NF-κB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TNF-α、NF-κB、iNOS、COX-2基因不同表型组尿8-OHdG水平相比,P均〉0.05。结论肝癌患者尿8-OHdG水平高于正常,可能与肝癌发病有关。NF-κB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患者尿8-OHdG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老年人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分型标准及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对2010-01~2012-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06例老年人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患者按作者自拟的分型标准进行分组及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轻症胆道感染(A组)71例,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B组)24例,确诊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C组)11例。三组在性别、年龄、结石分布类型及伴随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式分为胆道引流术及取石术,胆道引流术包括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BD)及腹腔镜或开腹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取石术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对三组的术后住ICU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道结石残留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三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胆道残石率三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老年人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分为轻症胆道感染、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确诊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三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供体腹主动脉行肝动脉重建小型猪肝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取广西巴马小型猪10头(供、受体各5头),在取供体时,切取与腹腔动脉相连的一段腹主动脉,在供肝植入时用该段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进行肝动脉重建,以获得植入肝理想的入肝血流.结果 5例受体巴马小型猪肝血流再通后在胆管吻合前均见金黄色胆汁流出,受体猪术后24 h均存活,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在巴马小型猪的肝移植术中使用供体腹主动脉进行肝动脉重建是可行的,研究结果 为使用供体腹主动脉进行肝动脉重建的肝移植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人群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150名,提取血样,利用多重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分别检测肝癌人群与体检健康者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肝癌人群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型别在病例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GSTM1-null、GSTT1-null、GST01-Ala140Asp、GSTP1-Ile105Val的多态性情况与该地区已有的报道一致。结论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无明确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家族成员3(eIF4E3)与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癌症基因集分析(GSCA)数据库、肝细胞癌整合分子数据库(HCCDB)以及UALCAN数据库分析eIF4E3在HCC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应用UALCAN数据库分析eIF4E3的转录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GSCA数据库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inked Omics数据库对eIF4E3的共表达基因进行探索,对其共表达基因作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通过肿瘤免疫相互作用数据库(TISIDB)和Sanger Box平台分析eIF4E3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浸润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eIF4E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HCC患者中,eIF4E3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无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无疾病间隔(DFI)均较eIF4E3高表达组显著缩短(P<0.05)。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IF4E3的功能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细胞周期以及免疫反应(P<0.05)。eIF4E3表达水平与初始CD4+ T细胞、静息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静息CD4记忆T细胞、活化CD4记忆T细胞、M1巨噬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静息树突状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丰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eIF4E3是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可能通过影响HCC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浸润状态来影响患者预后,有作为HCC免疫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8.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灌注IL-Ⅱ治疗PVTT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门静脉灌注白细胞介素-Ⅱ(IL-Ⅱ)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将IL-Ⅱ100万单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在B超引导下注射到门静脉癌栓部位,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32例,门静脉癌栓部位注射生理盐水10ml,同时用顺铂20mg全身化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癌栓消融及减低门静脉压力总有效率为(CR、PR、NR)9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治疗组生存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组有3例获Ⅱ期切除,而对照组无一例。结论:虽然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灌注IL-Ⅱ治疗PVTT有部分患者疗效不显著及有出现肝内播散及远处转移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患者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质量,开扩了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并且由于其创伤小,可重复进行治疗等优点,我们认为其不失为一个治疗PVTT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往腹腔镜手术多为单个脏器的手术,自1993年以来国内外陆续有腹腔镜下联合脏器手术成功的个例报道[1,2]。腹腔镜联合手术(Combined laparoscopic sur-gery)就是指在一次腹腔镜手术中同时实施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腹部病变的手术。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实施腹腔镜联合脏器  相似文献   
10.
刘天奇 《广西医学》2006,28(9):1410-1412
肝癌的常规治疗从20世纪50年代的大肝癌的规则性切除、70年代的小肝癌的局部切除、80年代的复发肝癌的再切除和肝癌的二期切除,到90年代以来的肝癌综合治疗和对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常规治疗在50多年中得到不断的进步.而肝移植技术由Starzl等在1960年首次描述,并于1963年在科罗拉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完成首例人类肝移植[1].经过40多年的实践,其作为对终末期肝病的首选疗法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围绕肝移植治疗HCC这个主题,目前在某些方面大家已有共识,而在某些方面则仍存争议.本文就HCC的常规治疗和肝移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