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电磁脉冲照射可引起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可造成离体海马神经元的胞内钙超载,进而发生坏死和凋亡,物理屏蔽可减轻电磁辐射对实验动物的损伤,但缺乏在细胞模型上进行的药物防护研究。 目的:观察药物防护电磁脉冲致离体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性。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承德医学院基础部。材料:实验于2004—01/2005-01分别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承德医学院完成。实验动物选用Wistar乳鼠若干只。 方法: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进行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与鉴定,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MK801(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和尼非地平(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预处理后进行电磁脉冲照射。电磁脉冲照射条件为6&;#215;10^4V/m,脉冲上升时间20ns,脉宽30μs,频率2.5脉冲/min,作用2min。将培养在特殊培养皿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电磁脉冲照射组、MK801 20μmol/L组和MK80 120μmol/L+尼非地平1μmol/L组。采用MTT法对细胞活力进行测定;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率;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细胞内钙超载、细胞活力、细胞调亡的情况比较。 结果:①电磁脉冲组在照射后即刻的[Ca^2+]i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07.34&;#177;26.14),(54.93&;#177;16.08),P〈0.051;MK80 120μmol/L组比电磁脉冲照射组的[Ca^2+]i荧光强度有所下降(81.29&;#177;19.96,P〈0.05),而MK801 20μmol/L+尼非地平1μmol/L组的[Ca^2+]i荧光强度呈进一步下降趋势(69.82&;#177;25.54,P〈0.05)。但两个给药组的[Ca^2+]i荧光强度仍高于正常对照(P〈0.05)。②MK801 20μmol/L组和MK801 20μmol/L+尼非地平1μmol/L组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25&;#177;0.06和0.27&;#177;0.07,明显高于电磁脉冲照射组(0.17&;#177;0.08,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0.33&;#177;0.08,P〈0.05)。③电磁脉冲照射组在照后即刻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8.63&;#177;9.04)%,(20.14&;#177;4.34)%,P〈0.011;MK801 20μmol/L组比电磁脉冲照射组的细胞凋亡率有所下降(62.12&;#177;11.08)%。MK801 20μmol/L+尼非地平1μmol/L组的细胞凋亡率呈进一步下降趋势[(53.69&;#177;13.60)%,P〈0.05)1,但两个给药组的细胞凋亡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MK801和尼非地平预处理可部分阻断电磁脉冲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细胞内钙超载在电磁脉冲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微波辐射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细胞膜和[Ca^2+]的影响,以探讨微波致海马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10mW/cm^2微波辐射源辐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率;Fluo232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改变。结果 辐射后6h,海马神经元生长活力下降(P〈0.01);辐射后1d,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增加(P〈0.01);辐射后即刻,神经元内[Ca^2+]荧光强度增加(P〈0.01),细胞膜穿孔。结论 微波辐射后海马神经元生长活力下降,凋亡和坏死率增加;神经元膜穿孔及胞内[Ca^2+]增加是其损伤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电磁脉冲照射可影响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造成大鼠海马组织损伤和超微结构改变。目的:观察电磁脉冲对离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Ca2 ]i的影响,以深入分析电磁脉冲致脑损伤的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材料:Wistar乳鼠若干只,雌雄各半。电磁脉冲辐射源: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源。方法:实验于2004-03/12分别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承德医学院完成。Wistar乳鼠若干只,麻醉下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调整细胞悬液浓度至5×108L-1接种。分组:①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于照射后即刻(0h)收集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测定;②另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照射后0h组和12h组,进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的测定。(培养细胞用量:每项检查每组1个培养瓶,重复3次。)电磁脉冲辐射条件为6×104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频率为2.5脉冲/min,作用2min。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电磁脉冲辐射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照射前后神经元形态学变化;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结果:①电磁脉冲辐射后即刻,神经细胞逐渐发生液化,神经元突起回缩、变性。②电磁脉冲辐射后12h凋亡率较辐射后即刻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59.27±1.27)%,(72.17±6.21)%,(17.45±5.63)%,P<0.05]。③在辐射后即刻和12h坏死率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1±2.31)%,(11.96±1.04)%,(8.45±0.67)%,P>0.05]。④电磁脉冲辐射后即刻[Ca2 ]i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7.34±26.14,54.93±16.08,P<0.05)。结论:电磁脉冲致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损伤、坏死与凋亡率增加,神经元内的Ca2 荧光强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1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h组7只、缺血再灌注7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h和7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24.59&;#177;0.97)%],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h组[(16.67&;#177;1.04)%],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28&;#177;0.50)%,(0.90&;#177;0.38)%](P〈O.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1.07&;#177;0.27)%],但Bax有高表达[(46.09&;#177;5.37)%]。⑧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14.41&;#177;0.67)%],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h[(77.38&;#177;1.52)%]。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5.
背景:睡眠剥夺是否引起细胞变性,其信号传导是否与某些基因调控有关。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引起的神经元凋亡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成年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200&;#177;20)g,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TUNEL染色观察了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检测了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bcl-2.bax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海马bcl-2和bax mRNA表达。结果: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增多,异相睡眠剥夺组海马CA1~CA4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60&;#177;2.24)%,(1.69&;#177;0.45)%,(6.87&;#177;1.32)%,(1.74&;#177;0.98)%。CA1,CA3区细胞凋亡率和CA2,CA4区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6~6.95,P&;lt;0.05)。bc1-2mRNA阳性信号表达积分值较强,四个区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ax mRNA表达增强[CA1为(211.12&;#177;59.85);CA3为(205.56&;#177;56.99)]与CA2和CA4区[(123.42&;#177;22.80)。(124.21&;#177;20.4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0~4.36.P&;lt;0.05)。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凋亡相关的bc1-2。bax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涉及神经元的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177;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h以20g/L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min以1mg/kg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d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行走试验成绩:(7.5&;#177;2.5)s,(5.5&;#177;2.1)s,(10.5&;#177;2.5)s,(8.2&;#177;2.5)s。平衡试验成绩:(3.4&;#177;0.5)分,(2.5&;#177;0.2)分,(5.7&;#177;0.2)分,(5.0&;#177;0.5)分,P〈0.05-0.01],治疗组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4.9&;#177;1.7)s,(62&;#177;23)s,(4.0&;#177;15)s,(4.4&;#177;2.6)s,P〈0.05-0.01]。②治疗组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140.36&;#177;3.87,45.52&;#177;2:16,31.67&;#177;2.35,96.25&;#177;2.85.24.35&;#177;2.47,20.49&;#177;2.08,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162.24&;#177;3.52,50.58&;#177;2.31,42.69&;#177;2.53,P〈0.01)。③治疗组海马、皮质、基底节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10.37&;#177;2.12)%,(18.39&;#177;2.87)%,(12.78&;#177;2.45)%,(21.14&;#177;4.85)%,(38.57&;#177;3.78)%,(21.18&;#177;4.59)%,P〈0.01]。损伤组海马、皮质、基底核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77;2.56)%,(4.96&;#177;2.15)%,(3.52&;#177;2.17)%,P〈0.01]。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海马、皮质及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及基底核区神经细胞凋亡,对实验动物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穴位埋药线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埋药线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发生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11—18/24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治疗学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40只,1.5~2月龄。喂养1周后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常规针刺组、穴位埋药线组,每组8只。模型组、西药组、常规针刺组、穴位埋药线组大鼠均腹腔注射青毒素4&;#215;10^6 IU/kg造成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与造模组同等剂量的温生理盐水。以大鼠出现行为和皮质脑电图改变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具体方法如下:穴位埋药线组:在造模前3d埋线,选取大鼠大椎、心俞透膈俞(双)穴。用医用羊肠线浸泡于安定液24h后,将药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常规针刺组:选大椎、心俞透膈俞(双)穴,用美容针,平补平泻,30min/次,1次/d,在造模前5d开始治疗,致痫当天也予治疗。西药组:致痫后即予腹腔注射0.25mg/kg苯妥英钠。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②所有动物均在致痫24h后,取脑,制成石蜡切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癫痫持续状态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以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穴位埋药线对癫痫持续状态后大鼠海马神经元DNA片段化的影响,每张切片计数3个不同视野(&;#215;400)内的阳性细胞数,取平均数作为细胞凋亡指数。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空白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致痫后24h,模型组、西药组、常规针刺组和穴位埋药线组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凋亡表现。②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模型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空白组[(85.26&;#177;22.76),(11.50&;#177;4.20)个,P〈0、01];穴位埋药线组、西药组与常规针刺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25.48&;#177;9、70),(32.00&;#177;5.05),(55.56&;#177;10.11)个1,但只有穴位埋药线组与模型组差异明显(P〈0、01),最接近空白组;3个治疗组细胞凋亡指数相近。结论:穴位埋药线疗法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起到治疗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基因表达的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对其抗氧应激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20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实验室进行。纳入雄性健康10-12月龄清洁级SD大鼠47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电针Ⅰ组8只,电针Ⅱ组7只,药物组8只,针药组8只。采用LONGA氏血管线栓法改良,制成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①假手术组:仅作手术血管分离。②模型组:仅右脑动脉丝线栓塞60min。③电针Ⅰ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大椎”穴位。④电针Ⅱ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人中”穴位。⑤药物组:制模手术前30min,用褪黑紊溶解于950mL/L乙醇,再以生理盐水配制,按3.2mg/kg腹腔注射。⑥针药组:处理同电针组及药物组。电针治疗中,使用30号0.5寸毫针,接上海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3Hz,强度2—4mA,时间30min;以针柄轻微颤动、大鼠不嘶叫为宜。全部模型经处理、再灌注24h后处死。各组模型脑纹状体片(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等)相同部位。连续切取厚5μm组织片5套,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尼氏体染色、形态学分析、Bax及Bcl-2基因蛋白、Tunnel细胞凋亡数等项目研究,并用各组均值分析、比较。结果:大鼠47只进入实验分析。①电针“百会”、“大椎”穴位30h后形态学观察,梗死灶明显缩小;各病变轻重形态表现较一致,水肿显著减低、纹状体缺血神经元损伤形态学改善显著。②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褪黑素组,电针Ⅰ+褪黑素组等治疗组大鼠脑纹状体缺血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均显著性降低[(7.93&;#177;1.97),(12.8&;#177;1.44),(9.46&;#177;1.69),(11.78&;#177;1.44),(15.94&;#177;1.81)个/0.5min&;#215;0.5mm,P〈0.001-0.01];电针Ⅰ组及褪黑素药物组作用相当,效果显著优于电针Ⅱ组及电针Ⅰ+褪黑紊组(P〈0.001—0.05)。③电针Ⅰ组、褪黑素药物组、电针Ⅰ+褪黑素组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细胞数和Bax/Bel-2基因蛋白表达细胞数之比显著低于模型组[(5.63&;#177;2.77),(3.5&;#177;2.93),(2.25&;#177;1.58),(25.75&;#177;4.51)个/0.5mm&;#215;0.5mm:(0.26&;#177;2.35).(0.13&;#177;2.91),(0.08&;#177;4.13),(4.22&;#177;1.95)个/0.5mm&;#215;0.5mm:P〈0.001—0.051;各组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21.75&;#177;6.05),(25.77&;#177;7.68)。(27.04&;#177;11.58),(9.37&;#177;1.13)个/0.5mm&;#215;0.5mm;P〈0.001]。结论:电针对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并与强抗氧化药物-褪黑素效应相同.抗氧应激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获效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氧、氧化损伤后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量代谢及细胞骨架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氧化损伤组3组:正常组中加入无血清RMPI1640培养液;缺氧组加入含0.1μmol/L抗霉素A的无血清无底物RMPI1640培养液;氧化损伤组加入含0.1mmol/LH202的无血清RMPI1640培养液。②观察各组细胞生长状况和形态及细胞存活率;测定细胞外液乳酸脱氢酶比活性代表肾小管上皮细胞膜通透性变化;采用ATP酶(Na^+,K^+和Ca^2+-ATP)试剂盒直接测定各组细胞能量代谢改变,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细胞骨架改变。 结果:①正常组细胞生长状况良好,折光性强;缺氧、氧化损伤组细胞皱缩、突起减少,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组[(56.2&;#177;2.3)%,(62.5&;#177;2.6)%,(96.5&;#177;3.2)%,P〈0.01]。②缺氧、氧化损伤组乳酸脱氢酶比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③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正常组明显高于缺氧、氧化损伤组[(9.61&;#177;0.53),(3.68&;#177;0.27),(5.10&;#177;0.19)nkat/g;(7.97&;#177;0.66),(3.12&;#177;0.24),(4.56&;#177;0.32)nkat/g,P〈0.011,而缺氧组、氧化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④免疫荧光标记细胞内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显示正常TEC微管、微丝、中间丝表达丰富,在胞浆内呈均匀一致分布;缺氧、氧化损伤后细胞骨架破坏、塌陷,网络结构和支架作用消失。 结论:缺氧、氧化损伤能量代谢障碍可造成细胞骨架破坏,最终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坏死和凋亡。  相似文献   

10.
背景: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可能通过抗凋亡作用保护脑缺血神经元,但是,异丙酚抗凋亡作用的研究还很少,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研究。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9只,随机分为缺血组(n=7)、异丙酚组(n=7)和假手术对照组(n=5)。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异丙酚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静脉输注异丙酚1.5mL/h,持续30min。于再灌注24h取脑,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坏死率,bcl.2,Bax和p53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凋亡率,坏死率,bcl-2,Bax和p53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异丙酚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和坏死率【(7.01&;#177;0.79)%和(12.80&;#177;0.92)%】较缺血组【(10.89&;#177;0.80)%和(16.67&;#177;1.04)%】明显降低(P&;lt;0.01)。异丙酚组Bax和p53蛋白表达【(49.93&;#177;5.41)%和(10.34&;#177;1.65)%】较缺血组【(57.05&;#177;1.91)%和(13.84&;#177;0.97)%】明显降低(P分别&;lt;0.05和0.01),而异丙酚组bcl-2蛋白表达(9.45&;#177;1.16)%较缺血组(9.69&;#177;0.94)%未见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异丙酚能够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凋亡率和坏死率,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促凋亡基因Bax和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时间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在伤后不同时间的凋亡及死亡特性,阐明神经元损伤发生的时间窗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5/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进行。体外培养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元,模拟临床缺血过程致神经元缺氧损伤,采用Annexin V联合PI标记和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凋亡与死亡情况。结果: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后,其细胞损伤的形式为凋亡和坏死同时存在;模拟缺血15,30min,1.0,1.5,2.0,2.5和3.0h,其坏死率分别为(1.37&;#177;0.12)%,(3.71&;#177;0.34)%,(16.47&;#177;1.27)%,(18.73&;#177;2.02)%,(19.77&;#177;2.32)%,(22.13&;#177;2.12)%和(28.78&;#177;2.69)%,相互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各时间点的凋亡率分别为(6.23&;#177;1.67)%,(6.56&;#177;2.38)%,(6.73&;#177;2.42)%,(6.95&;#177;1.89)%,(7.16&;#177;2.82)%,(6.93&;#177;2.56)%和(7.23&;#177;2.89)%,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gt;0.05)。各时间点再恢复糖和氧供应后至24h,海马神经元存活率进一步明显下降,坏死率进一步增多,各时间点神经元坏死率分别为(6.98&;#177;1.23)%,(8.46&;#177;1.37)%,(17.68&;#177;2.97)%,(20.79&;#177;3.16)%,(21.67&;#177;3.05)%,(35.53&;#177;3.33)%和(50.22&;#177;4.19)%,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凋亡率亦逐渐增多,模拟缺血15,30min,1.0,1.5和2.0h时间点的再灌注24h,其神经元凋亡率分别为(11.89&;#177;2.06)%,(14.92&;#177;2.64)%,(28.67&;#177;3.05)%,(44.67&;#177;3.78)%和(61.67&;#177;4.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但模拟缺血2.5h和3.0h时间点再灌注24h的神经元凋亡率为(27.76&;#177;3.15)%和(12.67&;#177;2.27)%,其凋亡率反而显示明显下降。结论:凋亡是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通路,脑缺血缺氧的干预治疗时间窗可以提前至2h内。  相似文献   

12.
电磁脉冲对大鼠脑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电磁脉冲是一种高能非电离辐射,它涵盖的频谱极宽,对电子仪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损伤效应。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电磁脉冲可造成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显著下降,并且影响其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形成。目的:观察电磁脉冲照射对大鼠海马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方差分析。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电磁脉冲组26只和对照组6只。方法:电磁脉冲组大鼠经电磁脉冲照射(6&;#215;10^4V/m,脉冲上升时间20ns,脉宽30μs,频率2.5脉冲/min,作用2min)后即刻,3,6,24,48h麻醉状态下断头取脑,剥离海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并以3^H标记的谷氨酸为配基进行放射性配基一受体结合实验。对照组麻醉处死前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②各组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最大结合量和平衡解离常数的变化。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电磁脉冲照射后即刻,3h、6h可见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升高[峰值(17.25&;#177;1.6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56&;#177;1.5)μmol/L,P〈0.05],谷氨酸含量也于上述3个时间点升高[峰值(13.67&;#177;O.9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6.94&;#177;1.1)μmol/L,P〈0.05],两者含量均于照射后24h渐趋恢复,48h接近正常水平。3种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牛磺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也于电磁脉冲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升高,并于48h恢复。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于照后即刻明显升高(P〈O.05),照后24h明显下降,48h恢复至接近对照组。②电磁脉冲照射后即刻大鼠海马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开始下降,照后3h下降最显著(P〈0.05),6h渐有恢复,48h恢复至正常水平;受照大鼠海马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最大结合量于照后3h和6h显著下降(P〈O.05),24h渐有恢复,照后48h明显升高,超过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导致大鼠海马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升高;同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亲和力升高及受体密度下降。提示实验动物认知障碍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幼鼠持续惊厥状态脑损伤时托吡酯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托吡酯对惊厥性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制作毛果芸香碱惊厥持续状态动物模型,给予托毗酯干预,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坏死、凋亡、凋亡蛋白表达和胶质细胞增生变化情况。结果:毛果芸香碱惊厥持续状态模型鼠病理损伤特点为神经元坏死、细胞凋亡、凋亡蛋白表达增多,胶质细胞增生。托吡酯可减少海马区细胞坏死:CA3区坏死细胞百分比由(72.1&;#177;13.4)%降至(20.6&;#177;7.2)%(P&;lt;0.05);CA1区由(67.1&;#177;9.3)%降至(18.3&;#177;4.8)%(P&;lt;0.05);减少细胞凋亡:CA1区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由9.4&;#177;6.1降至1.7&;#177;0.8(P&;lt;0.05);减少凋亡蛋白表达:单位面积caspase-3阳性面积由1.49&;#177;0.25降至0.71&;#177;0.12(P&;lt;0.05);缓解胶质细胞增生:单位面积胶质细胞数由47.3&;#177;3.6降至19.5&;#177;3.9(P&;lt;0.05)。结论:托吡酯对幼鼠惊厥性神经变性,可减少神经的死亡和凋亡,缓解胶质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是一组与神经元的存活凋亡有关的蛋白激酶,睡眠剥夺可以引起神经元凋亡。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大鼠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意义。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的前瞻性研究。 单位:郑州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神经研究室。 材料:实验于2000—06/2002—10在郑州大学完成。选取成年健康SD大鼠24只。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快眼动睡眠剥夺组、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每组8只。睡眠剥夺组从早晨8点始,连续剥夺睡眠72h。正常对照组则置饲养笼中饲养,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另取24只大鼠分组同上用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检测。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睡眠剥夺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变化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②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表达的变化。 结果: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快眼动睡眠剥夺组大鼠CA1和CA3区可见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的锥体细胞层。CA2区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CA4区偶见凋亡细胞。正常对照组和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海马组织切片中未见明显阳性细胞。②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变化:快眼动睡眠剥夺组明显低于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对照组(1764.00&;#177;941.56,6139.67&;#177;2863.62,56昏700&;#177;2763.41,t=3.2111,0.9863,P〈0.05)。③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阳性表达:快眼动睡眠剥夺组明显高于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对照组(87.5%,25%,75%,t=3.4121.P〈0.05)。 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氧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内钙的影响及纳洛酮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取体外培养12d的Wistar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细胞置于36℃,含体积分数为0.9的空气、体积分数为0.1的CO2的培养箱内培养30h。②缺氧组:细胞移至4000cm^3的恒温(36℃)密闭容器内,连续充以无氧气体(体积分数为0.9氮气、体积分数为0.1的CO2),在缺氧条件下培养6h后改在常氧下继续培养24h。③纳洛酮组:在缺氧前24h在培养液中加入1 μmol/L的纳洛酮,其他处理同缺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段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内钙。结果:3组在缺氧前神经元细胞内钙差别不显著(P〉0.05)。培养6h后缺氧组和纳洛酮组神经元细胞内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94&;#177;0.13,6.68&;#177;0.33,3.39&;#177;0.36,P〈0.01),且缺氧组高于纳洛酮组(P〈0.01)。缺氧6h及再复氧24h纳洛酮组细胞内钙仍明显低于缺氧组(8.67&;#177;0.61,11.59&;#177;1.34,P〈0.01),但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48&;#177;0.28,P〈0.01)。结论:缺氧6h复氧24h时神经元细胞内钙显著升高,证实[Ca^2+]i水平和神经细胞的缺氧损害密切相关,且恢复氧供并不能纠正[Ca^2+]i异常。应用纳洛酮后,在缺氧条件下和缺氧后复氧期间的[Ca^2+]i升高幅度较缺氧组明显减小,说明纳洛酮对缺氧的神经元[Ca^2+]i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可以减轻神经元[Ca^2+]i的升高,进而对神经元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切断后局部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的作用,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5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25只.实验组25只、空白组5只。①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在坐骨切迹处游离坐骨神经的各分支,在远端切断,在半腱肌内侧肌膜上切口,将坐骨神经近断端的各游离分支包埋进肌肉,神经外膜与肌膜缝合固定,实验组在缝合口两侧2mm处肌肉中各注射1&;#215;10^9L^-1的嗅鞘细胞0.1mL,对照组注射细胞培养液DMEM。空白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切断。②术后1,2,3,7和14d,分批处死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每次5只,空白组于14d后处死,分别进行病理及TUNEL法观察神经元的改变。 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5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损伤后各组不同时间点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变化:术后7,14d,实验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改变与对照组相似,但变性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②坐骨神经切断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指数变化:在术后第3,7,14天,对照组明显多于实验组[(21&;#177;1.1)%,(1.2&;#177;0.8)%;(3.1&;#177;1.1)%,(1.4&;#177;0.6)%;(6.1&;#177;1.8)%,(4.1&;#177;1.3)%,P〈0.05]。③坐骨神经切断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指数变化:7,14d时,实验组的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凋亡阳性细胞要较对照组少[(2.1&;#177;0.32)%,(4.4&;#177;0.56)%;(4.3&;#177;1.8)%,(6.7&;#177;2.5)%,P〈0.05]。 结论: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有凋亡发生,嗅鞘细胞移植对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正常细胞中以酶原形式存在,受凋亡刺激因素作用后能够被激活从而引起细胞凋亡。 目的:通过检测脑海马组织胞质S-100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及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 材料:实验于1999-01/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8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84只,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酰缬氨酰天冬氨酸乙醛(acetyl-asp-glu-valasp.aldehyde,AC-DEVD-CHO)治疗组84只,后两组均设立缺血再灌注8,24。48,72,120,168h 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4只大鼠。 方法:脑缺血再灌注组、AC-DEVD-CHO治疗组建立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8,24,48,72,120,168h处死取海马组织;假手术组施行麻醉及手术,但不夹闭颈总动脉和烧灼椎动脉,术后观察72h后处死取海马组织备检。以单位质量标本于单位时间内裂解产生的氨甲基香豆素量表示标本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各组不同时相点脑组织切片封固后在荧光显微镜下于330~350nm处观察脑海马细胞凋亡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组织S-100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细胞凋亡的情况。③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结果:实验纳入182只大鼠,脱落14只,共16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组织S-100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假手术组术后观察72时为0。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AC-DEVD-CHO治疗组于再灌注24,48,72,120,168h均明显降低[(1.71&;#177;0.03),(1.22&;#177;0.03);(2.77&;#177;0.09),(1.59&;#177;0.7);(5.54&;#177;0.51),(2.3&;#177;0.19);(6.28&;#177;1.71),(3.43&;#177;0.46);(3.11&;#177;1.21),(1.73&;#177;0.14)nkat/kg;P〈0.05或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细胞凋亡的情况:每400倍视野下,假手术组术后观察72h为(1.2&;#177;0.4)个。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AC-DEVD-CHO治疗组于再灌注24,48,72,120,168h均明显降低[(6.4&;#177;1.7),(2.8&;#177;0.8);(11.8&;#177;1.3),(5.8&;#177;1.9);(19.8&;#177;3.1),(10.0&;#177;1.9);(31.2&;#177;5.9),(16.4&;#177;2.4);(19.8&;#177;2.3),(9.0&;#177;2.3)个/400倍视野;P〈均0.011。③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脑缺血再稽注组、AC-DEVD-CHO治疗组均行直线相关分析,二者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56及0.9800,P均〈0.01)。 结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是引起海马神经元调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海洋药物提取剂藻酸双酯钠对血红素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0-01在河南医科大学药理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皮质神经细胞,血红素组加入100mg/L血红素建立神经细胞血红素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加血红素,其余处理同血红素组。藻酸双酯钠组在血红素处理前后24h及处理过程中加入50,100,150mg/L藻酸双酯钠。采用噻唑蓝微量自动比色测定细胞死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损伤神经细胞的吸光度值;测定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Fura-2负载,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以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 结果:①噻唑蓝测定显示50,100,150mg/L藻酸双酯钠均可显著减少细胞死亡数;血红素组神经细胞乳酸脱氢酶漏出量高于正常对照组f分别为(1025.20&;#177;125.86),(383.41&;#177;53.34)kat/g],50,100,150mg/L藻酸双酯钠组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低于血红素组[分别为(843.50&;#177;25.67),(740.15&;#177;79.02)。(551.44&;#177;83.02)。(1025.20&;#177;125.86)μkat/g]。②血红素组丙二醛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分别为(14.9&;#177;1.1),(5.1&;#177;0.6)μmol/g],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分别为(9.50&;#177;0.08),(31.17&;#177;2.83)μkat/g;50,100,150mg/L藻酸双酯钠组丙二醛含量与血红素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分别为(11.62&;#177;0.50),(10.70&;#177;0.37),(8.76&;#177;0.78),(14.9&;#177;1.1)μmol/g]、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分别为(16.00&;#177;1.67),(22.00&;#177;1.00),(24.50&;#177;0.83),(9.50&;#177;0.08)μkat/g]。③神经细胞损伤后血红素组[Ca^2+]i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79&;#177;39),(145&;#177;35)nmol/L,50,100,150mg/L藻酸双酯钠组[Ca^2+]i含量低于血红素组[分别为(432&;#177;40),(376&;#177;47),(302&;#177;64),(579&;#177;39)nmol/L],抑制率分别为23%,35%,48%。④50,100,150mg/L藻酸双酯钠组神经细胞平均凋亡率低于血红素组[分别为(25.3&;#177;5.3)%,(15.2&;#177;4.1)%,(8.9&;#177;3.1)%,(36.8&;#177;6.5)%]。 结论:藻酸双酯钠对血红素所致神经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藻酸双酯钠降低[Ca^2+]i累积及抗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钙三醇的修复作用。方法:利用培养的新生SD大鼠(n=25)心肌细胞,以F1uo-3/AM负载,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采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PTH1-34 0.01μmol/L和0.1μmol/L刺激7d后,心肌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分别为186.0&;#177;43.6,217.9&;#177;22.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97&;#177;1.00)%和(12.58&;#177;1.75)%较对照组[(77.7&;#177;19.9)%,(0.12&;#177;0.11)%]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8.52,54.19.P&;lt;0.01)。若以PTH1-34 0.1 μol/L刺激,并同时加入0.001μmol/L的钙三醇干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分别为(114.3&;#177;29.9)%,(3.43&;#177;0.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8.52,54.19,P&;lt;0.01);但同时应用0.1μmol/L钙三醇干预,则无显著改善。结论:PTH1-34可以浓度依赖性增加心肌细胞内[Ca^2+]i,诱导细胞肥大和凋亡;适宜浓度的钙三醇干预,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原代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缺氧缺糖再给氧处理,观察党参总皂苷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含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进行缺氧缺糖处理造模,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和PI原位双染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坏死、凋亡细胞百分率,APO-BRDU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Fluo-3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评价药效。结果:细胞存活率:与模型组[(19.69&;#177;5.80)%]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39.21&;#177;12.21)%],0.052mg/L组[(37.9l&;#177;4.67)%]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lt;0.001);细胞坏死率:与模型组[(44.99&;#177;12.81)%]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15.66&;#177;4.67)%],0.052mg/L组[(23、98&;#177;4.04)%]和0.0052mg/L组[(20.50&;#177;5.19)%]能显著降低细胞坏死率(P&;lt;0.001);原位双染法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17.44&;#177;4.82)%]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10.58&;#177;2.04)%],0.052mg/L组[(11.61&;#177;2.35)%]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lt;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8.55&;#177;3.84)%]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3.85&;#177;1.92)%],0.0052mg/L组[(3.45&;#177;2.22)%]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lt;0.05);细胞内Ca^2+平均荧光值,与模型组(47.37&;#177;9.68)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23.56&;#177;13.19)能显著降低细胞内Ca^2+平均荧光值(P&;lt;0.05),表明党参总皂苷能明显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结论:党参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过程均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有关,提示党参总皂苷是党参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效应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