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7~8月,黑龙江省在六市、六县对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30岁以下人口146,881人,查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417例,患病率为2.84‰。城市调查72,167人,查出病人228例,患病率为31.5‰;农村调查74,714人,查出病人189例,患病率为2.52‰,城市组患病率高于农村组。还对本病的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麻痹部位等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郯城县1989年7~10月脊髓灰质炎发生局部暴发,共发病 57例,发病率为6.94/10万,死亡11例,病死率19.30%。经病原学和血清学证实是由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患儿最小57天,最大4岁,3岁以内占96.49%。多在热退后3~4天内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少数伴腹肌麻痹。57例患儿中有30例未服脊髓灰质炎疫苗;25例未全程服苗。文中对防止流行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发病及预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邳州市1993~1997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44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的37例,占84.1%,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麻痹以下肢多见,其中单下肢占40.9%.在麻痹程度上.轻度麻痹占45.4%,重度麻痹占54.6%,明显效脊灰为轻.麻痹60天后随访,有17例肌力未恢复,占总病例数的38.6%。现况调查结果显示,仍有9例肌力来恢复正常,占20.5%,其中GBS5例。本次调查发现,非脊灰AFP病例预后虽明显好于脊灰,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病例残留麻痹,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对湖北省1995~1999年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3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32例分布在25个县(市、区),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3岁儿童占87.5%,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占65.4%,Ⅱ型病毒占53.1%。32例中有2例可诊断为服苗相关病例,另有5例怀疑为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其特点是①病例分散分布;②病例年龄均<3岁;③临床特征有发热,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临床诊断多为脊灰;④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4年8月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挽澜乡窑上村发生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报告的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和同村21名5岁以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窑上村59名儿童的常规疫苗接种、贞丰县AFP发病及监测系统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例明确诊断为Ⅰ型VDPV病例;3名同村儿童的粪便中也分离到Ⅰ型VDPV。贞丰县自2002年来共漏报7例AFP病例。挽澜乡常规免疫接种处于较低水平;窑上村属免疫空白点。结论 我国是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国家,此次在贞丰县发生VDPV的传播,对消灭脊髓灰质炎提出了新的挑战;防范VDPV的发生,要加强常规免疫,并保持高水平的AFP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例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该省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病例中进行病毒分离,发现脊灰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CDC鉴定,综合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结果,由省级专家组做出诊断鉴定。结果患儿为首次服苗,23d后出现麻痹,60d后双下肢残留麻痹,国家级实验室鉴定结果为Ⅱ型脊灰疫苗相关株。结论该病例诊断鉴定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  相似文献   

7.
1997年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公报1997年我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湾省除外)共报告AFP病例4771例,其中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病例119例,排除病例4652例。无本土脊髓灰质炎野...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疫苗株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掌握急性弛缓性麻痹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方法 PCR实验方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Shi河南省1999-2001年共检测AFP病例1757例,其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142例,检出率为8.1%。经过国家脊灰实验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这些病例集中分布于小年龄组,且多数未全程免疫,发病后症状较重,经过60天随访残留麻痹者较多,最后经过河南省脊髓灰质炎专家诊断小组诊断,部分被诊断为VAPP。结论 2000年,我国已经被WHO证实为无脊灰区,这部分病例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1981年在我国十二个省市34个城乡点(各17个)进行了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现患调查。调查对象为30岁及以下人口,共3,521,373人。城市及农村分别查出2,154和2,087例患者,患病率分别为1.45%和1.02%。居民普服小儿麻痹活苗在城市及农村分别在1960~66年及1964~72年开始;普服之后,此病后遗症病例数呈明显大幅度下降,尤其在最近10年之内,但亦有少数点偶出现小爆发。1976~1980年农村点的灰质炎后遗症的现患率比城市点高约5倍。由现患率推算估计1976~1980年城市和农村各占全体居民的脊髓灰质炎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22/10万及1.05/10万。如果继续提高服苗率及健全有关活苗的供应量、运输、保存、使用等方面组织管理,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此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黄琦敏  洪镭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8):999-1001
目的 分析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监测数据,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南京市2012-2017年本地和异地确诊的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南京市共报告510例AFP病例,本地病例占25.88%(132/510),男女性别比为1.37(295/215),1~<5岁组占50.98%(260/510),未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占2.35%(12/510)。AFP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以6月份病例数最多,为55例,占总病例数的10.78%;5月份病例数最少,为34例,占总病例数的6.67%。83例病例因就诊时间距麻痹时间超过14 d未能采集到合格标本,其中98.80%(82/83)为异地病例。麻痹后首次就诊,本地病例占78.03%(103/132),异地病例占24.07%(91/378)。麻痹后就诊2次及2次以上的共有316例,其中有5例异地病例,首次就诊诊断为AFP,并没有报告。510例AFP病例最终诊断分类均为脊灰排除病例。 结论 需对临床医生加大培训力度,对适龄儿童家长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提高AFP病例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广东省三个地区30岁以内全体人群共355,213人的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的现患率为119.25/10万,占瘫、瘸、拐现患者的66.09%。而高发区为525.22/10万,低发区分别为88.79/10万,93.95/10万。全部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但无一例恶化。其麻痹程度以轻度较多(40.94%),中度为16.00%、重度为20.00%、全麻痹为22.59%、2例未检(0.47%)。其年龄分布各地不同,决定于发病和流行的年份,最高现患率的年龄,高发区为10~14岁,低发区分别为15~19岁,20~24岁。调查现患率高的主要原因是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的服食工作不落实,调查213例中有85.92%未服疫苗。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2001-2006年无脊髓灰质炎阶段连续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高效运转和处于敏感状态,达到能够及时发现相关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各区、县(市)2001—2006年连续6年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及AFP病例监测系统的专报资料和杭州市组织的每年一次对AFP监测医院的专项漏报调查,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连续6年共有AFP病例146例,无脊灰确诊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65/10万-3.09/10万之间,5岁以下发病占76.71%。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占大多数,达到30.82%。6年共漏报3例,漏报率为1.03%。共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PV)13例,最后鉴定均为疫苗株。连续6年共调查1125名健康对象,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64%、98.76%、99.56%;健康人群免疫水平高。结论连续6年的AFP监测表明,杭州市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处于敏感状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较高。有利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大连市1例脊髓灰质炎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按照相关要求,对疫情开展病例个案调查、病毒传播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由省级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对病例进行诊断。结果 2016年,大连市发现1例口服第1剂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高变异株病例,国家脊灰实验室对病例所分离到的脊灰病毒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时发现,与Sabin株相比变异数为7。结论该病例诊断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按照相关要求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潜山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跛行普查报告王生根(潜山县卫生防疫站246300)为了解15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所致麻痹后遗症情况,以检验我县脊灰疫情报告质量,评价疫苗使用效果,我们于1992年对全县15岁下儿童进行了脊灰所致后遗症调查,现将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应用前后的发病情况和使用疫苗效果。我们于1981年6~10月选择高发病区的增城县石滩公社,低发病区的台山县斗山、广海公社和广州市越秀区进行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一、方法和对象:对参加调查人员进行训练,统一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拟定调查方案和个案调查表。对30岁及以下人群中瘫、瘸、拐的人进行登记,并逐一访视,询问病史和服苗史,进行肌肉和神经系统等体检,确定诊断,填写个案调查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马敬仓  丁梅 《职业与健康》2013,(19):2540-2542
目的调查某一病例发生肛门周围脓肿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与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关联性。方法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资料收集、汇总分析等,并出具相关报告结论等。结果该病例有明确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史,主要症状有发热、呕吐、左下肢无力等,先后在菏泽市立医院和省立医院住院治疗,主要诊断为肛门周围脓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中未检出I、II、II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意见为急性弛缓性麻痹,不支持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诊断。结论现有资料尚不能支持该病例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与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81年在吉林省九个市三十个县进行了30岁及以下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调查。发现现患9,594例,总现患率为0.76‰,城市为1.22‰,农村为0.60‰。麻痹后遗症残留部位下肢占91.2%。全麻痹者占10.49%。重度者占19.15%,中度者占28.7%,轻度者占41.66%。20至未满25岁组现患率为1.78‰,居各年龄组现患率之首。15至30岁的病例占总例数的73.67%。5岁以内发病的占93.71%,其中小于1周岁发病的占22.38%。城市组小于5岁发病的占95.94%,农村组占92.16%。1950至1964年服苗以前的病例数为5,728例,发病率为0.04‰;1965至1980年服苗后的病例数为3,866例,发病率为0.02‰。3,866例中没有服苗史的占56.21%,服苗史不清的占34.38%,非全程服苗的占7.55%,全程服苗的占1.86%。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内江市实现无脊灰目标证实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为改进监测系统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内江市2004年建立AFP监测系统以来所有急性迟缓性麻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8年全市共报告急性迟缓性麻痹151例,其中有9例最后诊断为非急性迟缓性麻痹,其余142例均为脊灰排除病例,无脊灰病毒野毒株检出和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15岁以下儿童AFP年均报告发病率2.00/10万,48h调查率97.9%,14d内双粪便合格采集率90.1%,粪标本7d送达率94.8%,60~75d及时随访率90.1%,均达到卫生部要求。142例AFP病例中,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学龄前儿童好发,病例诊断以格林利巴综合(GBS)征(53.52%)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28.17%)最多;完成3次全程免疫的儿童占68.3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23.94%。结论内江市2004—2011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但存在一定免疫空白,粪便标本合格采集率、及时随访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马敬仓 《现代预防医学》2014,(21):3993-3995,4001
目的分析当地一例Ⅲ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发病情况,并评估流行风险。方法对病例开展调查,对当地医院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评估县级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采集密切接触者大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型、型内鉴定以及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该病例无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史;早期临床表现有发热、双下肢无力、昏睡、浅昏迷等,恢复期双下肢仍存有麻痹情况,先后在某市级传染病医院和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主要诊断包括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两家医院对此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存在误诊、漏报和迟报现象。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为Ⅲ型高变异株,有关该病例感染的途径、时间等难以判定,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大便标本中未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适龄儿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论Ⅲ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是单独病例;应急免疫活动中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目标;今后为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仍要重点落实相关技术措施,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加强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