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本文对我院儿科传染病病房1990年收治的脊髓灰质炎患儿30例的疫苗服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本组病例根本未服用疫苗者14例,服过疫苗的16例也未按规定方法全程服用。其中只服“红色疫苗”1丸者10例,只服“黄色疫苗”1丸者4例,只服“蓝色疫苗”者2例。服用过程中,开水溶解后服用者4例,咀嚼后冲服8例、温水溶解后服用4例。我国规定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年龄为2个月和1、2、7岁。采用Ⅰ→Ⅱ+Ⅲ型的服用方案,间隔时间4~6周,每年一个全程。服苗工作宜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1993~1994年发现的由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68例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近年我国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流行的优势毒株是Ⅰ型,仅在新疆分离到1株Ⅲ型野病毒;96%的病例是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例为2:1,病例有明显的季节发病高峰,多集中在3~6月,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1993年南方几个省出现了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或流行;在这些病例中未服苗和未完成3次服苗的比例分别为44%和66%。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湖北省1995~1999年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3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32例分布在25个县(市、区),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3岁儿童占87.5%,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占65.4%,Ⅱ型病毒占53.1%。32例中有2例可诊断为服苗相关病例,另有5例怀疑为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其特点是①病例分散分布;②病例年龄均<3岁;③临床特征有发热,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临床诊断多为脊灰;④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发生在安徽省 2 0 0 2年 3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病毒衍生株 (VDPV)引起的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 病例个案调查。结果  3例分布在相距较远的农村地区 ,为 <2岁男孩 ,均发病于春夏季 ,有 2次或 3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OPV)服苗史 ,其中 1例在服苗后 2 5d发病 ;病例有发热、非对称性麻痹、腱反射减弱、巴彬斯基征阴性和留有后遗症等临床表现 ,其中 2例临床症状严重。结论 首例Ⅲ型VDPV病例发生在安徽省 ,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其流行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与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相似 ;2例患儿因感染在环境中循环的Ⅲ型VDPV而发病 ;尚未发现该疾病的传播流行 ;OPV全程或未全程服苗的儿童均可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介绍患儿,男,3岁零3个月,本地常住儿童。家住城郊偏僻处,经济状况差,家庭7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打工,无其他经济来源。患儿除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服苗,无其他疫苗免疫史。患儿出生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上门通知其参加预防接种未予理睬;3足月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户调查未接种原因,动员其家长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也遭拒绝。  相似文献   

7.
自1961年开始口服减毒活疫苗,特别是开设计划免疫门诊以来,我区脊髓灰质炎发病明显下降接近消灭,从1985年以来当地户口儿童仅1989年发生1例(是超计划生育外逃未服苗者)。为了解我区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于1990年在我区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区“健康人群”,分0、1、2、3~4,5~9、10~20岁以上七个年龄组,随机采集血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OPV)与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的关系。[方法]对1991~1999年日照市报告的6例VAPP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服苗者发生率为24.05/100万,0~4岁服苗总发生率为1.90/100万。发病者男、女性别之比为5:1;发病年龄在4~10月龄,均为第一次服苗后发病。服苗至发病平均潜伏期为20 d,60d后随访残留麻痹;有4名患者在发病前30 d内有肌肉注射史,其中3例口服OPV时与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DPT)进行了联合免疫。病毒分型:Ⅰ型2株,Ⅱ型4株,Ⅲ型4株。[结论]VAPP主要发生在OPV的首次免疫;OPV首次免疫与DPT联合免疫VAPP发生率高于非联合免疫;VAPP发生以Ⅱ型、Ⅲ型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防止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引起相关麻痹病例(VAPP)的发生。方法:对日照市1991-1999年报告5例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首次服苗者年平均发病率为17.89%/100万,以0-4岁服苗人次统计,平均年发生率为1.59/100万,发病性别男女之比为4:1。年龄为4-10月龄,均为第1次服苗,有4例发病有30d内有肌肉注射史,其中3例注射DPT,病毒分型:I型1例,Ⅲ型1例,Ⅱ+Ⅲ型2例,Ⅰ+Ⅱ+Ⅲ型1例,服苗到发病平均潜伏期15-22d,60d后随访均残留麻痹。结论:随着OPV的大量使用,VAPP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疫苗相关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浅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对北京市近年发生的疫苗相关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病例进行了综合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VAPP主要为接受第1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后的2~3月龄男婴,其临床症状典型,少数患儿可完全恢复;本市近年未发现接触服苗的间接相关病例。本文提示:我市服菌病例主要与Ⅲ型疫苗病毒有关;且VAPP在第1剂服苗儿童中的危险性高达13.3/100万,高于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本文系国内首次报道VAPP免疫功能检测资料,对探明VAPP发病原因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县为浙江的蚕丝产地之一,近年来为进行蚕座消毒应用抗菌剂四○二(乙基酐硫磺酸乙酯)农药日趋普遍,但随之而来的该农药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自1990年至今,本院共收治四○二农药中毒8例,占同期农药中毒收治人数的5%。现将四○二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8例四○二农药中毒者均为口服中毒,4例误服,4例为家庭纠纷而自服。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3~5岁的幼儿3例(均为好奇,学大人服“双宝素”之姿饮入),23~40岁4例,42岁1例。中毒者临床经过均以急性咽喉部及口舌水肿、粘膜受损为特征,药液淋及下颌颈部皮肤的可有局部皮肤水疱及红肿,患者均系口服中毒,药液未呛入呼吸道而未侵及声门,故未显现呼吸的严重影响;外周血白细胞呈反应性增高至12.2~14.9×10~8/L,N70~86%。治疗均以2~4日的短期静滴大剂量地塞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163 013名12岁以下儿童中进行了跛行调查,确诊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麻痹后遗症312例,现患率为1.91‰。结果分析表明脊灰疫苗计划免疫以来,脊灰发病明显减少,但漏报严重;93%以上的脊灰患者未服苗;脊灰的好发年龄为4岁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40例不同年龄(5~14岁)患儿的腹部和会阴部手术后应用PCA泵的护理,观察镇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用镇痛液配方为0.075%布比卡因100ml+芬太尼0.2mg,对年龄5~9岁的患儿,泵速用3ml/h,并由患儿或家长施行自控镇痛:对年龄10~14岁的患儿,泵速用4ml/h,由患儿自己施行自控镇痛。观察患儿术后镇痛效果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头痛等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效果好,患儿生命体征平稳,SpO2在95%以上,未发生呼吸抑制、头痛。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1例发生皮肤瘙痒。结论:PCA用于5~14岁患儿腹部及会阴部手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1993年~1995年连续三年对我厂6月~6岁散居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查分析;对贫血患儿给予铁剂治疗并随访观察两年;从1993年起对4月~3岁儿童小剂量铁剂预防,合理膳食指导观察。结果:1993年4月测查儿童203人,贫血患儿117例,患病率57.6%;其中中度贫血13例。从性别上看,男108人、贫血60例(55.6%);女95人、贫血57例(60%)。经统计学处理X~2=0.410、P>0.5,贫血患病率无显著性别差异.1994年测查儿童108人,贫血患儿9例,患病率8.3%,中度贫血1例.1995年4月测查儿童108人,贫血患儿6例,患病率5.6%,中度贫血1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广东省1989~1993年报告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疑似病例的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状况和1994~1997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OPV免疫状况,以及部分AFP病例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1989~1993年报告的脊灰疑似病例中,服苗<3次及OPV免疫史不详的占87.0%,每年有脊灰野病毒流行;1994~1997年报告的AFP病例中,服苗≥3次的占79.6%;采集了血清标本的AFP病例中,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达98.9%.4年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此结果表明,维持高水平的人群全程免疫覆盖率可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徐善松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582-2584
目的了解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实施脊髓灰质炎疫苗(OPM)常规及强化免疫后常住和流动人群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3个调查点的常住和流动人群中随机调查〈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1〉20岁7个年龄组各10~15人,共478人。采集血液样品,以细胞中和试验法检测中和抗体。结果常住人群中的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55%、98.78%、93.87%。抗体几何平均滴度(CMT)分别为1:105.11、1:131.89、1:37.12;流动人群中的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6.58%、95.73%、92.04%。GMT分别为1:119.85,1:110.77、1:31.24。结论永州市零陵区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后,已形成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但流动人群免疫水平低于常住人群,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将有助于提高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闵红  刘子美 《工企医刊》1998,11(3):13-14
我科从1995年6月~1996年6月对161例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患儿进行MP—Ab检测,阳性72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54例,女16例,<1岁23例,~3岁21例,~6岁16例,>6岁12例。入院时发热57例(79.17%),咳嗽72例(80.56%),流涕10例(18.89%),吼喘19例(26.38%),咽痛6例(8.33%),胸闷2例(2.78%),呕吐3例(4.17%),腹泻5例(6.94%),气急2例(2.78%),肌肉关节痛  相似文献   

18.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英 《工企医刊》2001,14(4):58-58
我们于1999年10月~2000年5月对门诊收治88例小儿肺炎的患儿。采用鱼腥草注射液与西药抗生素对照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4.3%,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88例患儿,男50例,女38例,均为年龄>3个月的确诊为小儿肺炎的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3个月~1岁9例。2岁~3岁24例,4岁~6岁15例,>6岁4例。其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对秋季腹泻患儿分别采用腹泻特效穴VitB_1一次穴位注射和常规药物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穴位组200例,男135例、女65例;其中1岁以下158例(79%),1~2岁38例(19%),2岁以上4例(2%);日均腹泻次数3~5次114例(57%),6~10次39例(19.5%),11~20次47例(23.5%),病程2周以内187例(98.5%),2周以上13例(6.5%)。腹泻均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合并轻度脱水100例,中度脱水64例(32%),酸中毒14例(7%),发热7例。对照组7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福州市计划免疫评审方案和脊髓灰质炎强化服苗方案要求进行调查评审。结果福州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情况分别为卡介苗98.9%、93.2%,脊髓灰质炎为99.1%、93.2%,麻疹为97.4%、85.0%,百白破为98.9%、93.2%,乙型肝炎为96.9%、89.1%。0~7岁流动儿童免疫覆盖率及强化服苗率显著低于常住儿童。结论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提高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以降低计划免疫相对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