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肾纤维化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Ig A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颗粒剂+氯沙坦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中药模拟剂+氯沙坦的治疗方案,均治疗24周,治疗前后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 GFR)、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 0%,对照组为35. 0%,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MA/Cr、Scr、e GFR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 0. 05)。观察组营养状态稳定,相关免疫机制尿IL-6得到显著改善(P 0. 05),致肾纤维化因子尿TGF-β1也显著降低(P 0. 05)。结论:中西医联合观察组较单纯西药组在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有明显优势,对IL-6的调节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改善Ig A肾病肾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肾纤维化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IgA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颗粒剂+氯沙坦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中药模拟剂+氯沙坦的治疗方案,均治疗24周,治疗前后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35.0%,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MA/Cr、Scr、eGFR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营养状态稳定,相关免疫机制尿IL-6得到显著改善(P<0.05),致肾纤维化因子尿TGF-β1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观察组较单纯西药组在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有明显优势,对IL-6的调节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改善IgA肾病肾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化瘀汤联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Ig A肾病瘀热互结咽喉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Ig A肾病瘀热互结咽喉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化瘀汤治疗;治疗组40例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点刺放血疗法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红细胞计数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 0. 05),治疗组、中药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低于中药组(P 0. 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及对照组(P 0. 0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组Cr、BUN、24 h UTP及尿红细胞计数均降低(P 0. 05),治疗组、中药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低于中药组(P 0. 05);治疗后3组GFR均升高(P 0. 05),治疗组、中药组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高于中药组(P 0. 05)。结论清热凉血化瘀汤联合点刺放血治疗Ig A肾病瘀热互结咽喉证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lg A肾病瘀热互结咽喉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r、BUN水平,提高GFR,减少血尿、蛋白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与氯沙坦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入组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69例),按脾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阳两虚予中医辨证组方内服;西药组(23例)予氯沙坦50 mg/d口服。在治疗24周后,判定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MA/Cr)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水平。结果:中药组在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MA/Cr均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治疗e GFR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减少尿蛋白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固肾化瘀组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临床期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健脾固肾化瘀组方。观察2组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肾功能以及血糖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都有所降低,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微量尿蛋白(m 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率过滤(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PRO、m Alb、Scr、BUN低于对照组,而GF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健脾固肾化瘀组方联合前列地尔对于临床前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肾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氯沙坦钾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肾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氯沙坦钾50mg/d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及中医证候疗效、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率过滤(e GFR)、血白蛋白(Alb)、24h尿蛋白定量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88.6%,高于对照组的62.9%和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Scr、BUN、中医各证候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e GFR、Alb较治疗前升高(P0.01);2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Alb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氯沙坦钾能显著提高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中医证候,降低机体代谢产物潴留,提高血白蛋白浓度,降低尿蛋白。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9):1192-1193
目的:观察黄葵胶囊联合氯沙坦钾治疗IgA肾病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IgA肾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氯沙坦钾100mg,1次/d,治疗组加用黄葵胶囊5粒口服,3次/d,两组疗程均为2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12、24周后测定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及24周后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白蛋白(ALB),计算eGFR。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01),24周后,治疗组降尿蛋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葵胶囊联合氯沙坦钾治疗IgA肾病轻中度蛋白尿,疗效优于单用氯沙坦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予胰激肽原酶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组均治疗2周。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肌酐( Cr )、尿素氮( BUN)、肾小球滤过率( GFR)、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 Cr、TC、TG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UN及GFR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BUN、GFR、TC、TG及24 h尿蛋白定量改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DN,可降低患者Cr、BUN、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脂水平,升高GFR,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通过调节肾脏水通道蛋白2对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卡托普利组(A组)、丹参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组(B组);各组均每日口服双氢克尿噻片25mg,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定血压、血糖、尿液AQP2、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结果 治疗前Scr、尿蛋白、血压、尿AQP2、GFR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Scr、尿蛋白A、B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GFR、尿AQP2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Scr、尿蛋白B组与A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GFR、尿AQP2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明显提高其GFR及尿AQP2水平,降低其尿蛋白和Scr.该研究为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丸联合贝那普利治疗Ig A肾病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Ig 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参归脾丸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及血肌酐(Cr)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前后Alb、Cr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归脾丸联合贝那普利治疗Ig A肾病疗效确切,且能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5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收治的疗程满5年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gA肾病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用药情况分为中医组(n=63)和中西医结合组(n=68),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基线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病情更重,对于轻-中度病理类型(40例,占30.53%),2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重度病理类型(91例,占69.47%),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结合组UPRO显著下降(n=53,P<0.05),SCr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在各项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8,P>0.05)。5年患者累计生存率,中西医结合为97.1%,中医组为95.2%,2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较中西医结合组不良事件更少。结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IgA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对于病理类型较重的IgA肾病,临床更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2组治疗均对远期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且中医组治疗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40例早期DN患者(观察组)应用中医疗法的临床疗效和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的变化,并与40例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作对比。[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做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早期DN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胍治疗肝肾阴虚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重庆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型患者146例,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自拟中药方剂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西药治疗),每组73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BG与Hb Alc表达均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FBG与Hb Alc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UAER与Scr表达均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UAE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MDA表达降低,SOD表达升高,观察组MDA表达低于对照组,SOD表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西医降糖方案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血糖水平,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其干预途径可能与改善体内氧化应激失衡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肾康煎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肾康煎剂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糖尿病肾病寻找最佳途径。方法:将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口服西药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糖肾康煎剂治疗,疗程均为3月,观察中医症候积分,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C、TG)、肾功能(S-Cr、S-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血压、Ccr、Scr、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著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24h尿蛋白定量、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P0.05),显著提高ALB(P0.05)。结论:糖肾康煎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DN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参芪二至汤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的西医治疗,中西医组同时服用参芪二至汤;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清Hcy、TG、TC、ALB、Scr、BUN、IL-17、IL-6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清Hcy、IL-6、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组患者的血清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中西医组的痊愈率31.71%、显效51.22%、有效17.07%。对照组痊愈率14.63%、显效51.22%、有效29.27%、无效4.88%,中西医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参芪二至汤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较单用西药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功能正常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确诊为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以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9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基本缓解4例,好转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67%。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RBC计数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P<0.01),而在减少尿RBC计数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在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血尿、蛋白尿,减轻激素副作用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中成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1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5例。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盐酸贝那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金芪降糖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7.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9.29,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UMA、HbA1c、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24 hUMA、TC、TG、HbA1c、BUN、Cr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中成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比单用西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娟  蒙向欣  赵威  周艳利 《世界中医药》2020,15(8):1167-1170
目的:研究五仁润肠加味汤对痛风性肾脏病变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尿素氮(BUN)、肌酐(Scr)、纤维链接蛋白(FN)及Ⅳ型胶原(Col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痛风性肾脏病变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联合胃肠透析液治疗,观察组则予以五仁润肠加味汤治疗。分别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UN、Scr、FN及ColⅣ水平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BUN、Scr水平、血清ColⅣ水平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F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五仁润肠加味汤治疗痛风性肾脏病变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患者的BUN、Scr、FN及ColⅣ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 10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 54例和对照组 52例。对照组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24h尿蛋白(24hUT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4hUPE、BUN、Scr水平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 24hUPE、BUN、Scr水平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对照组有效率为 71.2%,治疗组有效率为 8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24,P<005);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15,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且能减少蛋白尿,改善患者肾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益肾法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CKD)5期(非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探索中医药对终末期肾衰竭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金华市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KD5期非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中医健脾益肾法辨证治疗,对照组仅西医基础治疗,疗程为个2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主要症状及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疗效;肾功能、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钾、HCO_3~-等指标的改变;以及对不良事件和终点事件的分析,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观察。结果: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组内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尤为明显;中医证候总有效率66.7%,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升高,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肌酐均有升高、eGFR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以及进入透析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药治疗CKD5期(非透析)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态,从而有助于延缓进入透析期。对该期患者在医生严密观察下应用中药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