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或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ficans progressiva)的特点为肌肉及纤维软组织内的异位骨化.通常二者可互译。MOP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特征性表现为先天性路踇趾厦拇指畸形,进行性全身软组织异位骨化,异位骨化部位可包括横纹肌、肌腱、韧带、筋膜及皮肤等。现报告一例由意外损伤引发全身症状爆发的MOP。  相似文献   

2.
异位骨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位骨化多发生在不同形式的创伤以后,如脑创伤、脊髓创伤、烧伤、关节和软组织创伤以及医源性手术创伤等。创伤引起局部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的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由此而来的成骨细胞即产生骨组织。异位骨化大量形成时可影响局部关节活动。对易引起异位骨化的上述病员应注意保护局部,勿使遭受反复发生的创伤。也可应用二膦酸盐、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放射治疗以预防。如异位骨化明显影响关节活动,并已完全成熟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骨化性肌炎是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周围结缔组织中发生的异位骨化性疾病。可分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及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两种。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致死性全身疾病,较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的临床特征、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开始于儿童期的横纹肌和结缔组织异位骨化及大脾趾先天畸形为特征。结论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的诊断应尽早依靠病史和临床放射学发现,而非依靠侵入性的诊断方法,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ang DS  Liang AJ  Ye W  Su PQ  Liu SL  Ma RF  Liang BL  Li GZ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42-245
目的总结引起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随访1998年4月至2003年12月使用SB CharitéⅢ假体进行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共65例78个间隙,收集其所有X线片。由独立的2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骨科医师,根据M cA fee的评价系统,对术后X线片显示的异位骨化进行分级,测量该节段的活动度,记录各级异位骨化的发生时间并分析其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例患者的10个椎间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Ⅰ级异位骨化(7例)发生于术后平均2.1年,手术节段活动度正常,其中3例于此后2.5年内发展为Ⅱ~Ⅲ级,平均活动度为10°。2例术前已有纤维环钙化的患者,术后2年即发现Ⅲ级异位骨化,平均活动度为9°,但在术后6年发展为Ⅳ级,活动度为0°和4°。9例异位骨化病例中,共有8例发现可能诱发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共11例次,其中术前纤维环钙化2例次,终板损伤5例次,假体下沉2例次,假体植入位置严重偏斜2例次。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有:术前纤维环钙化、术中终板损伤、假体植入位置严重偏斜及术后假体下沉,但大部分椎间隙的活动仍然得到保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预防上述危险因素的发生,可有效减少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重建术后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1994年6月~2004年12月,收治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修复重建患者共1005例,其中随机选择Ficat和AlertX线分期Ⅲ、Ⅳ期患者74例(A组),观察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与随机从465例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选取80例(B组)的异位骨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B组术后均获随访2-10年,平均6.5年。修复重建术组发生异位骨化4例,异位骨化率5.4%;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发生异位骨化18例,异位骨化率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重建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低,适用于青壮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hetrotopicossification, HO)的原因及与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Discover假体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33例完整患者资料,男74例,女59例;年龄23~56岁,平均(42.63±4.15)岁;单节段109例,双节段24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在颈椎CT片上采用Park等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分级标准对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标准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统计不同随访时间节点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分级。根据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将患者分为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活动范围、术前小关节退变程度。结果 1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4.8年,平均2.9年。末次随访时,25例(18.80%,25/133)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其中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异位骨化组(6.8°±3.9°)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9.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异位骨化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小关节退变呈正相关(r=0.683, P=0.033)。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患者小关节的退变具有相关性。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异位骨化分级越高,术前小关节的退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骨化性肌炎是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周围结缔组织中发生的异位骨化性疾病.可分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及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两种.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致死性全身疾病,较少见.局限性骨化性肌炎也称外伤性骨化性肌炎,60%与外伤有关,有时由炎症、肌肉缺血及运动过度引起,还有部分原因不明[1].我科手术治愈一例病史长达50年之久的骨化性肌炎合并慢性溃疡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异位骨化多见于髋、肘、膝关节,踝关节异位骨化比较罕见。笔者于2009年1月收治1例踝部异位骨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异位骨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力扬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1):710-712
作者报告114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中有47例发生髋关节异位骨化,占41.2%。将其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57例患者进行对照,发现异位骨化患者中完全性瘫痪者、痉挛性瘫痪者及发生褥疮者的比例较高,其统计学差异显著(P值<0.05)或非常显著(P值<0.01);而脊髓损伤患者中如同时存在上述因素中的两项或三项时,发生异位骨化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其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值<0.01)。作者认为,当脊髓损伤患者存在完全性瘫痪、痉挛以及褥疮这三项因素之一项或多项时,应高度警惕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截瘫后异位骨化是少见的病例,而伴有髋关节僵直则更为少见,现报告1例截瘫后异位骨化致髋关节僵直。  相似文献   

12.
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方法:按Brooker方法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结果:24例病人中,发生异位骨化9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发生率37.5%。结论:对男性复杂骨折(特别是T型、双柱骨折)、伤后延迟手术,采用S-P,改良S-P切口及前后联合切口或合并颅脑损伤要采用小剂量非类固醇抗炎药明显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u XB  Yang MH  Wang MY  Sun L  Zhu SW  Mao YJ  Li T  Shen W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506-509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手术切除松解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髋臼骨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患者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22~45岁).髋臼骨折手术后平均14.2个月(3~30个月)发生异位骨化.原始手术入路分别为:Kocher-Langenbeck入路4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根据Brooker分型,Ⅳ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术前患髋活动范围平均为8°.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一次放射治疗,剂量为7~8 Gy.所有患者均取KoeherLangenbeck入路,术中使用神经探测仪探查并保护坐骨神经.完全切除异位骨化的骨组织,1例患者因股骨头和髋臼发生融合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所有患者术后即开始无痛下功能锻炼,口服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4~22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最终复查时均无异位骨化复发,患髋总活动范围平均为160°.结论 对于髋臼骨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而导致髋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尽早手术切除,并配合药物和放射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损伤与异位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综述近阶段国内外有关中枢神经损伤后异位骨化研究的新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中枢神经损伤与异位骨化研究的文献,综述神经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及预防治疗。结果 神经性异位骨化可能的机制与骨形成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关。超声、肌酸磷酸激酶、C-反应蛋白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检测异位骨化的发生。秋水仙碱和罗非考昔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异位骨化。结论 神经性异位骨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4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3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4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18.5%。异位骨化均按Brooker分类法分类,二种不同术式的异位骨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就异位骨化的形成、异位骨化率在二种术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异位骨化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与术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骨化性肌炎为全身骨骼系统之外出现的骨结构,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属于异位性骨化,可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骨化性肌炎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概述,旨在探讨骨化性肌炎康复的最好方法. 1 骨化性肌炎的定义 骨化性肌炎的症状最早是由法国医师Guy Patin与1692年描述,1868年由Von Dusch医师给予命名.其实质为全身骨骼系统之外出现的骨结构,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属于异位性骨化[1].  相似文献   

17.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以先天性拇趾畸形和肌健、韧带、筋膜以及骨胳肌进行性异位骨化为特征。开始为颈后、胸背部红、肿、疼痛、压痛、筋膜下结节,继而从近侧向远侧,从中轴向周围,从背侧向腹侧发展。有的结节自行缩小,有的则形成成熟的异位骨。由于继发关节外的僵直,形成严重的伤残。发病年龄在10岁以内。根据临床特征和X线表现可以诊断。不宜活组织检查,以免促使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及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产生、转归、相关因素及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48例(264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3个月~2年的随访,119膝采用了保留后十字韧带型假体,145膝采用不保留后十字韧带的后稳定型假体.142例(150膝)患者术后两周内连续服用消炎痛,106例(114膝)患者未服用任何非甾体类抗炎药.术前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骨赘的大小并分为1~3度.术后3、6、12、24个月拍摄X线片,根据异位骨化形成情况分级0级,无异位骨形成;Ⅰ级,骨化物<2 cm;Ⅱ级,骨化物>2 cm;Ⅲ级,骨化物>5 cm.手术前后测量关节活动度,按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KSS)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共有27膝(10.23%)膝关节发生了异位骨化,Ⅰ级13膝,Ⅱ级8膝,Ⅲ级6膝.Ⅲ级异位骨化患者术后12个月KSS评分(83.1±1.5)分,对照组(0级)(94.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异位骨化患者术后12个月关节活动度88.2°±4.1°,对照组(0级)101.5°±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关节2度、3度增生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高于1度增生患者(P=0.014,P=0.007).术后服用消炎痛患者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P< 0.01).使用保留后十字韧带型假体患者与使用后稳定型假体患者的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Ⅲ级异位骨化可引起临床症状和关节活动度受限.术前严重的增生会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降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所用假体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异位骨化与关节僵硬的关系。[方法]对42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其中9例出现了Ⅲ级异位骨化,分别测量并记录该9例患者术后2周、12个月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拍摄X线片,测量异位骨的大小。随机抽取9例无异位骨化的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测量疼痛评分及活动度。分别将异位骨化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关节置换术后Ⅲ级异位骨化的发病率为2.1%,X线片显示异位骨>5 cm,侵及股四头肌,引起关节疼痛。异位骨化组术后2周疼痛评分平均25.6分,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平均1.1°,最大屈曲角度11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骨化组术后12个月疼痛评分平均15.56分,低于术后2周(P<0.01),与对照组术后12个月(25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关节活动度:伸直6.1°,屈曲91.7°与术后2周和对照组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Ⅲ级异位骨化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度受限,是术后关节僵硬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置换术后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附7例报告)刘晓平,于秀淳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fibromaOF)多发于颌骨,发生于长骨者较少见。本文将我院1972年至1994年12月收治的7例OF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1临床资料本组女6例,男1例,年龄平均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