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 [Ang (1 7) ]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离体大鼠心脏置于Langendorff装置上 ,采用主动脉逆灌法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15min后 ,剪断丝线再灌流 30min ,造成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分别用含有Ang (1 7)或AngⅡ的缓冲液灌注 ,浓度均为 1.0nmol L ,观察它们对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压 (LVSP)及冠状动脉流量的影响。结果 :AngⅡ明显增加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程度记分 ,不利于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和LVSP的恢复 ;而Ang (1 7)可减少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程度记分 ,促进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的恢复 ,并能预防再灌注期LVSP进一步下降。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可阻断Ang (1 7)对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的影响 ,但不能改变其对再灌注期心律失常及LVSP的影响。结论 :外源性Ang (1 7)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不同于AngⅡ ,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它对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的影响可能与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炎性反应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已证实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因子作用下,损伤动脉中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增加,刺激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向内膜移行、增殖并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导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1].已知恒磁场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VSMC增生,促进内皮增殖等作用.可用于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2~4].我们研究恒磁场对AngⅡ作用下VSMC分泌与表达IL-6的影响,旨在进一步阐明恒磁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浓度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数 ,分析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 ;18例正常对照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采集主动脉、冠状窦和外周血液标本 ,测定主动脉与冠状窦血液中AngⅡ的浓度 ,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以此代表心脏局部产生的AngⅡ浓度 ,同时测定外周血中AngⅡ浓度。按照Califf介绍的危险分数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均明显增高 (P <0 .0 1) ,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AngⅡ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AngⅡ浓度与危险分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密切相关 ,心脏局部AngⅡ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的冠状动脉病变结合检测心脏局部AngⅡ浓度 ,对更确切地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可能提供一些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irbesartan,Ir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3~5代HUVEC用于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B弧单位p65、ICAM—1的表达程度。结果AngⅡ有效激活NF—κB并诱导HUVEC表达ICAM-1增加Irb预先孵胄2h能抑制NF—κB并减轻AngⅡ诱导的HUVEC ICAM-1表达。结论AngⅡ通过激活NF-κB使ICAM-1表达增加损伤血管内皮功能Irb能抑制NF-κB激活降低HUVEC ICAM-1表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这有可能减轻心血管疾病损伤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心脏局部AngⅡ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心脏局部Ang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及不伴睡眠呼吸暂停(OSA)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方法纳入阴虚阳亢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90例,对患者行便携式睡眠仪监测、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以及内皮相关指标〔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和肾素-血管经张素-醛固酮系统(PRA、AngⅡ、ALD)〕检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OSA和血压及内皮功能的关系。结果和不伴OSA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伴OSA患者FMD%、NO、NO/ET明显降低(P<0.05),ET-1、PRA、AngⅡ、ALD明显增高(P<0.05);其中PRA、AngⅡ和AHⅠ呈正相关,NO/ET与AHI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不伴OSA患者相比,伴OSA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内皮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类,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升高,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及组织AngⅡ浓度升高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推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1—7)舒血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生理多导仪测定存在和去除内皮后,血管对血管紧张素的反应;用钙敏感指示剂Fura-2/AM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RT-PCR检测VSMC血管紧张素受体(ATR)mRNA表达。结果 Ang(1-7)明显抑制AngⅡ对动脉环的收缩作用,在内皮完整的动脉环比去除内皮的动脉环作用更明显;Ang(1-7)同样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Ca^2 ]i上升幅度;AngⅡ能下调AT1RmRNA,而Ang(1-7)上调AT1RmRNA,AngⅡ和Ang(1-7)对AT2RmRNA影响不明显。结论 Ang(1-7)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及VSMC内钙信号发挥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生理多导仪测定存在和去除内皮后,血管对血管紧张素的反应;用钙敏感指示剂Fura-2/AM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RT-PCR检测VSMC血管紧张素受体(ATR)mRNA表达。结果 Ang(1~7)明显抑制AngⅡ对动脉环的收缩作用,在内皮完整的动脉环比去除内皮的动脉环作用更明显;Ang(1~7)同样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Ca2+]i上升幅度;AngⅡ能下调AT1RmRNA,而Ang(1~7)上调AT1RmRNA,AngⅡ和Ang(1~7)对AT2RmRNA影响不明显。结论 Ang(1~7)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及VSMC内钙信号发挥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减少蛋白尿,拮抗AngⅡ的致动脉硬化功能等。但是国际上对于缬沙坦等AngⅡ受体拮抗剂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尚有一定的争议,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长期治疗后的作用影响。本研究通过长期观察缬沙坦治疗冠心病患者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变化来其研究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对胰岛素介导的血管反应性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下,存在或去除血管内皮后,大鼠主动脉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信号的变化,以明确高浓度胰岛素调控血管反应性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专用血管槽及生理多导仪测定血管张力,及比率荧光倒置显微镜测定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的变化。结果:在存在血管内皮时,增加胰岛素浓度能明显抑制AngⅡ引起的缩血管反应,而在去除血管内皮后,胰岛素的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减弱,AnglI介导的缩血管反应明显增强。高胰岛素抑制AngⅡ作用与其抑制AngⅡ所致细胞内钙信号增加有关。结论:高浓度胰岛素抑制血管反应性依赖于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管内皮受损可致胰岛素扩血管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过度激活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升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肝脏、肾脏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AngⅡ可以促进多种炎症因子的分泌,炎症因子参与了AngⅡ引起的靶器官损伤过程。其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被认为是介导AngⅡ致靶器官损伤的一个关键因子,它与AngⅡ参与的多种疾病有关。AngⅡ通过激活核因子-kappa B(NF-κB)调控MCP-1的基因转录。除NF-κB之外,AngⅡ还可能通过多条信号途径调节MCP-1的表达。现对AngⅡ对MCP-1的调节,及MCP-1在介导AngⅡ的靶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2.8 稳定动脉斑块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可以刺激内皮素释放.内皮素是一种最强的冠状动脉收缩因子,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存在的前提下,内皮素的释放可能会导致斑块破裂.低镁血症能引起冠状动脉血管反应性增加,促进斑块破裂.AngⅡ能够导致与镁缺乏相关的多种变化,包括诱导促氧化剂和促炎因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菊苣多糖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腹腔注射2%L-半胱氨酸5 ml/kg复制Hhcy大鼠模型,10 w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气管插管安装呼吸机,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室降支60 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60 min.标Ⅱ导联全程记录心电图,并于再灌注60 min取血.检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管紧张素(Ang)Ⅰ、AngⅡ、内皮素(ET)-1.结果 麦门冬多糖干预组的CK、LDH、Ang Ⅰ、AngⅡ、ET-I水平明显低于Hhcy模型对照组.结论 麦门冬多糖通过抑制血管活性因子对Hhcy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7天获得EPCs。抗AC133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对EPCs双标后进行激光共聚焦鉴定。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AngⅡ(10-7mol/L、10-8mol/L、10-9mol/L)进行干预,MTT法观察EPCs增殖能力的变化,并利用RT-PCR法观察不同浓度AngⅡ干预及缬沙坦、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预处理后EPCs的Flk-1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存在的前提下,AngⅡ可以增强EPCs的增殖能力,并可以上调Flk-1 mRNA的表达。缬沙坦、抑制剂可以显著抑制AngⅡ的这种作用。结论AngⅡ可以通过1型受体、PKC通路上调EPCs的Flk-1,在VEGF的作用下促进其增殖,从而有助于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缺氧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建立VEC缺氧损伤模型;实验设为对照组、缺氧组、AngⅡ作用组、缺氧+AngⅡ作用组共4组.各组细胞经过F1uo-3/AM负载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VEC内Fluo-3的荧光强度代表钙离子浓度.结果 VEC分别经过缺氧及AngⅡ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P<0.01);缺氧条件下AngⅡ可引起VEC钙离子浓度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缺氧及AngⅡ可引起VEC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造成VEC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notensinⅡ, AngⅡ)的血清浓度及相关关系,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冠心病病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上述两组合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心绞痛组,每组病人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清MMP-9、MMP-9/TIMP-1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芎芍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芎芍胶囊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4F&#183;Fogarty导管剥脱损伤腹主动脉内皮后继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兔节段性AS模型。术后随机分为8组,即模型3d组、2周组、6周组,单纯内皮损伤组,普罗布考组,芎芍胶囊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及单纯内皮损伤组外均予高脂饲料喂养,采用TUNEL法检测新生内膜中平滑肌细胞(SMC)的凋亡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l(Angl)的水平,观察药物对其的影响。结果内皮损伤喂食高脂饲料3d,血浆AngⅡ水平逐渐升高,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芎芍大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与模型6周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及芎芍小剂量组亦有降低AngⅡ水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U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3d已出现凋亡细胞,2周及6周时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多,芎芍胶囊大、小剂量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模型6周组,普罗布考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与模型6周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史。结论芎芍胶囊可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促进SMC凋亡,从而抑制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颅脑损伤大鼠心肌损害、循环和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建立颅脑损伤及ACEI药物干预大鼠模型,测定大鼠血浆AngⅡ水平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AngⅡ和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表达,并观察心肌HE染色及超微结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大鼠颅脑损伤后血浆AngⅡ、心肌组织AngⅡ和AT1R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K—MB含量显著增高(P〈0.05或〈0.01),HE染色和超微结构的病理观察可见心肌损害;ACEI干预组血浆和心肌AngⅡ含量及血清CK—MB水平较单纯损伤组显著降低,HE染色和超微结构可见心肌损伤程度减轻。结论颅脑损伤可引起明显的心肌损害,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是参与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的机制之一;ACEI具有防止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