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燕  贾豫晨  彭霞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9):1025-1027
目的 分析云南省食用蜂蛹中毒和食用蜂蜜中毒事件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食用蜂蛹中毒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根据云南省2004—2020年报告的蜂蛹中毒和蜂蜜中毒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云南省食用蜂蛹中毒事件表现出与食用蜂蜜中毒事件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蜂蛹中毒主要发生在9—10月滇西北的怒江和迪庆,蜂蜜中毒发生在6—7月滇西南临沧等地,蜂蛹中毒中位潜伏期9.5 h,远短于蜂蜜中毒的24 h,蜂蛹中毒以抽搐、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蜂蜜中毒则以腰痛、少尿等泌尿系统症状为主,毒素污染路径和烹调方式等环节的证据也不支持两者具有相关性的结论。 结论 因蜂类采集有毒植物蜜粉导致毒素污染蜂蛹不是云南省食用蜂蛹中毒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一起居民聚餐饮用自制药酒引起中毒事件的原因,为类似中毒调查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统一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表》对中毒患者进行调查,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自制药酒送实验室进行生物碱检测分析。结果 饮用自制药酒15人均发生中毒,罹患率100%,其中5人死亡,病死率33.30%,10人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无后遗症。所有中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45~65岁之间。剩余自制药酒中检出雪上一枝蒿甲素81.9 μg/ml、乌头碱0.393 μg/ml。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饮用含有雪上一枝蒿甲素、乌头碱等药酒引起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加强对药酒制作管理及饮用的宣传教育,杜绝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某塑胶工厂食堂发生的植物皂素中毒事件的原因和特点,为皂素中毒事件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收集深圳市某塑胶工厂中毒患者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电话访问等方法收集本次中毒事件相关信息,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事件发生的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 结果 此次皂素中毒事件共发现患者8例,员工罹患率为28.57%(8/28)。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100%)、呕吐(87.50%)为主。员工食用4月10日公司食堂提供的中餐者罹患率(50.00%)显著高于未食用当日中餐者(0%)(P=0.008, RR=+∞),当日中餐食用薯蓣骨头汤者罹患率(100%)高于未食用者(0%)(P<0.001)。检测患者呕吐物、剩余食品(薯蓣)样品和食品原材料(生薯蓣)皂素毒素阳性。 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皂素毒素中毒事件,致病因子为4月10日中餐未煮熟的薯蓣骨头汤。薯蓣属食物含有植物皂素,食用时需煮熟煮透避免引起中毒。  相似文献   

4.
张强  陈顺安  刘志涛  张骏  万蓉 《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1):1296-1298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云南省蜂蜜中毒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开展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5-2013年云南省各县(区)蜂蜜中毒事件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SaTScan软件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05-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蜂蜜中毒事件12起,导致75人中毒,18人死亡;所有中毒事件均发生于5-8月,其中11起发生在西部地区,仅1起发生在东部地区。所有中毒事件中,仅2013年西部地区的一起经孢粉学鉴定确认中毒原因为昆明山海棠毒蜜,其余11起事件原因均不明确;SaTScan单纯空间扫描探测到一个在云南西部以北纬24.8度、东经97.9度为中心,半径为251.2 km的聚集区,该聚集区发生蜂蜜中毒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RR=49.85,LLR=15.57,P<0.05)。 结论 云南西部地区存在季节性蜂蜜中毒的高发区,中毒原因可能与昆明山海棠等有毒蜜源植物有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一起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预防同类型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该起中毒事件的相关人员,检测现场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此次中毒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1人中毒。其中死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和52岁。事故发生后3 h,在发生事故的污泥消化池井口离污水面约1 m处布点检测池内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氰化氢、氯气、硫化氢、甲烷的浓度和氧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硫化氢最高浓度(CM)为28.8 mg/m3,超过GBZ 2.1—2007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0 mg/m3),氧含量为6.0%,甲烷浓度达25 090.0 mg/m3结论 这是一起由于用人单位管理者及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操作意识淡薄导致的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用人单位管理者及作业人员应加强职业安全培训,严格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杜绝该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一起曼陀罗药酒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为食物中毒调查处置和预防类似事件提供经验和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该事件中病例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饮食史和可疑食物来源等,采集可疑食品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 结果 该事件中6名病例均饮用自制曼陀罗籽药酒,发病潜伏期15 min~1 h,剩余药酒中检出东莨菪碱228 mg/L,阿托品68.1 mg/L。 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误饮曼陀罗籽药酒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应对药酒的制作、饮用进行指导,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加强有毒中药材的监管力度,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起新冠肺炎防控重点单位人员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事件调查处置进行分析,为初筛阳性快速复核提供参考。 方法 制定初筛阳性定义,将复核内容划分为实验室检测复核和流行病学调查复核,并分析、探讨复核结果的判定。 结果 实验室检测复核结果: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原始标本的审查结果与初筛结果一致,CT值大于35;重新采集初筛阳性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全部为阴性。流行病学调查复核结果:标本在采集过程中使用的治疗推车15 d前曾被用于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该治疗推车使用后未消毒,一直闲置至本次采样前;调查中对治疗推车表面采样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CT值为34.2);此外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无菌操作不规范(剪刀剪断拭子后直接放置在治疗推车上),推测原始标本极可能被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成分污染。综合实验室检测复核和流行病学调查复核对本起初筛阳性事件予以排除。 结论 明确复核流程,实验室检测复核和流行病学调查复核同时开展,有利于加快初筛阳性复核速度;制定复核结果的判定依据,可为类似事件的处置和初筛阳性人员明确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程文娟  薛琳  周坤  吴景文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1):1379-1380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报告病例596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98.32%)、发热(87.75%)、腹痛(74.16%)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3 h( 1~53 h)。所有病例均表示发病前食用过某食品公司制售的糕点“爆浆松松”和/或“流心泡芙”。43份病例标本及7份剩余食品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抽取11株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检测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糕点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预防食物中毒发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进食当天分发的蛋糕,临床症状基本相同,在8份患者肛拭子、2份患者洗胃液和4份蛋糕中均检出A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论 该事件是1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云南省澜沧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合毒蘑菇标本物种鉴定和毒素检测判定中毒原因。结果 该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食者4人全部中毒、死亡1例;中毒潜伏期为15~20 h;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头晕为主(均为3例)。死者临床特征以急性肝脏损害为主;毒蘑菇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拟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蘑菇子实体中检出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一起误食拟灰花纹鹅膏菌引起的中毒。结论 该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误食拟灰花纹鹅膏菌引起。规范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以及对毒蘑菇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和毒素检测,是明确毒蘑菇中毒原因和事件有效处置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采样样品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为今后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广东省某地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剩余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进行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邻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属等检测,对分离到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采用PCR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肠集聚性粘附大肠埃希氏菌(EAEC)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6份样本经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其中6份样品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9.09%(6/66);对检出样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PCR检测,分离EAEC毒力基因阳性30株以及产气荚膜梭菌3株,其余病原体均未检出。PFGE分析显示30株EAEC菌种间相似性<70%,不具有同源性。结论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需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症状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规范采样方法以提高实验室的检出率,真正发挥实验室检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起误食断肠草发生中毒事件的原因和特征,为处置和预防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相关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资料,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例误食断肠草患者均出现头昏、视物模糊、重影、恶心、呕吐、乏力、步态不稳等症状,其中1名患者死亡;中毒场所为死者家庭;患者呕吐物检出钩吻碱。结论该事件为一起误食断肠草导致的中毒事件。建议持续加强基层卫生知识宣教普及,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福州、南平两地私售圆尾鲎不同组织受TTX污染的状况。 方法 采用小鼠单位法检测圆尾鲎的肌肉、卵和结缔组织中TTX的毒素量。 结果 在采集的10只圆尾鲎中,共有9只出现明显的TTX中毒症状。其中9只圆尾鲎的肌肉提取液致小鼠死亡、5只的卵提取液致小鼠死亡、6只的结缔组织提取液致小鼠死亡。 结论 圆尾鲎不同组织部位受TTX污染的状况不同,本批标本各组织中所含毒素量依次为肌肉>卵>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一起学校腹泻疫情发生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 开展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流行特征。 结果 此次疫情共发生病例36例,罹患率为15.65%,其中4例为教师,教师罹患率为17.39%。病例表现以腹泻为主。实验室检测结果5份病例标本中4份检出空肠弯曲菌阳性。 结论 推断此次事件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疫情,通过积极的防控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一起郴州市R县畜牧水产局工作人员布病暴发过程,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防止类似疫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此次疫情开展调查。 结果 郴州市R县畜牧水产局14名工作人员在参与了该县一起动物布病疫情的处置后相继共有5名畜牧工作人员感染布鲁氏菌病,其中3名为临聘人员,罹患率为35.7%(5/14);5例均有发热, 2例有多汗,2例有乏力,2例有肌肉关节酸痛;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为:1例布鲁氏菌培养阳性,4例布病试管凝集实验阳性;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中途有抽烟进食行为的人员罹患率最高(57.1%),其次是参与捆绑搬运羊人员罹患率(45.5%)和抽血人员罹患率(40.0%)。 结论 改进扑杀方式,强化规范岗前培训和职业人员个人防护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一起学校菌痢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了解疫情暴发的原因和特点,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方式,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积累类似事件处置经验。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2014年9月2-6日,该校发病235例,罹患率40.38%,教师、各年级学生均有发病,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食堂就餐是发病主要危险因素,34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宋内志贺菌13份,检出率38.24%。 结论 该起疫情是由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暴发,暴发的原因可能是该学校生活用水被粪便污染后导致食堂的餐具和食物被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郭铃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42-1742
笔者近年先后承担两起肉毒毒素食物中毒事件实验室检测。一起是食用家庭自制臭豆腐引起10人中毒事件;另一起是食用野菜罐头引起5人中毒事件。中毒者临床表现为食用可疑食物2~7d内陆续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口干、便秘等。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疑为肉毒毒素引起,随即采集剩余食品进行实验室检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宝鸡市一起由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且通过对相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有效控制事件的发展。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分布,建立病因假设。采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找出危险因素。对病例、留样食物、水源开展相关的病原菌分离培养,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可疑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此次事件共搜索到病例68人,罹患率28.33%(68/240),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呕吐。期间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鸡腿为引起此次事件的可疑食物。通过实验室检测,在留样食物、患者粪便中均分离出了肠炎沙门氏菌。并通过PFGE分子溯源分析得到鸡腿、患者均为同一株沙门氏菌感染。结论 这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应加强对食物储存、运输、销售的管理工作,防止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的快速筛查提供毒理学依据。 方法 将2018年3月26日陕西省延长县某村一家6人进食中毒现场采集的6份可疑样品对小鼠以最大耐受量一次灌胃给予后,观察动物毒性表现初步判断致毒物;针对致毒物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预实验,初步判断其毒性分级;根据预试验结果同时开展理化定性定量分析和急性经口毒性霍恩氏法正式试验的检测,最终确定致病因子和致毒物的LD50结果 小鼠最大耐受量给予5号样品后短时间内死亡,其余样品均未有死亡的表现,锁定5号样品为致毒物;急性经口毒性预试验初步判断致毒物LD50<62.5 mg/(kg·BW),毒性分级为高毒级;经理化定性定量分析,5号样品中含有浓度高达2.23×104 mg/kg的呋喃丹,霍恩氏法测定其LD50为43.0 mg/(kg·BW)(雌)和50.1 mg/(kg·BW)(雄)。 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子为呋喃丹。食物中毒事件中通过对可疑样品进行毒理学动物试验,可以快速锁定致病因子并提供毒性分级线索,为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发生在社区蛋糕店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现病例14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为腹泻、腹痛、发热、呕吐。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9.25 h(3.2~14.6 h)。所有病例发病前均食用过HG糕店制售的三文治,经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认为三文治食用量和疾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r=0.583,P=0.029)。病例肛拭子、呕吐物及粪便、剩余三文治和三文治生产原料等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社区蛋糕店制售的受沙门氏菌污染的三文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