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检测不同采收期毛连菜植物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研究不同采收期毛连菜中3种化合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乙腈 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同时测定不同采收期毛连菜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 结果: 3种成分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绿原酸、木犀草苷在幼苗期含量最高,成熟期降到最低,花果期再升高;异绿原酸A从幼苗期开始升高至起苔期达峰值,然后又开始下降,花果期再次升高。 结论: 不同采集期毛连菜中3种化合物富集规律不同,使用全草可在植株5~6月份起苔以前采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蒙药材蓝盆花的HPLC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及异绿原酸C 4个成分的含量,评价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326 nm(含量测定)和350 nm(指纹图谱),柱温30℃。以17批样品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物,建立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C与内参物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含量,并与外标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蓝盆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标示了10个共有峰,并指认其中的7个色谱峰,分别为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大波斯菊苷、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芹菜素。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物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与多指标检测模式可为评价蒙药材蓝盆花的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毛连菜不同生长部位主要活动成分的分布情况,为毛连菜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梯度洗脱-多波长切换法,以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同时测定毛连菜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和木犀草苷等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比较各成分在不同部位分布情况。结果 5种活性成分在不同生长部位含量有明显差异,花序中含量最高,叶中含量其次,根、茎中含量相对较低。不同批次毛连菜活性成分在不同部位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但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毛连菜不同生长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鉴别山苦荬的化学成分以及7种成分(绿原酸、木犀草素、槲皮素、芦丁、原儿茶酸、异绿原酸A、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山苦荬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测定山苦荬中绿原酸等7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从山苦荬药材中共鉴别出45个成分,包括20个有机酸类成分、13个黄酮类成分、4个脂肪酸类成分、4个氨基酸成分、3个核苷类成分和1个香豆素类成分。绿原酸、木犀草素、槲皮素、芦丁、原儿茶酸、异绿原酸A、木犀草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3.00~25 150.00、42.00~2 100.00、5.05~252.50、20.05~1 002.50、25.10~1 255.00、750.00~37 500.00、196.00~9 800.00 ng/mL(r≥0.999 2),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2%~105.84%(RSD均小于4.00%,n=6)。3批山苦荬中绿原酸等7种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 145.77~3 261.25、23....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红外技术的金银花药材多指标成分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漫反射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金银花药材质控指标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同时进行快速检测,实现金银花药材质量的高效评价。方法 HPLC分别测定不同批次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成分的含量,同时采集药材的NIR光谱,最终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分别建立NIR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预测集样品中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预测。结果 所建PLSR定量模型的相关系数均>0.90,RMSECV分别为0.469和0.012 4;采用独立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RMSEP分别为0.478和0.010 5,与RMSEC值相近且与RMSECV的比值接近于1,RSEP分别为10.19%和14.76%。所建NIR快速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良好。结论 该分析方法简便高效,可应用于不同批次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2个关键质控指标含量的快速检测及质量控制,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HPLC法同时测定金银花中三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常绿缠绕灌木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是我国常用的清热解毒传统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1].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及木犀草苷、金丝桃苷等黄酮类化合物[2].以往采用多波长梯度洗脱检测绘制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当管占叭潭盏腍PLC图谱,进行质量控制.但操作复杂,不易控制操作条件,易造成误差[3].笔者采用HPLC法单波长梯度洗脱同时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金丝桃苷3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回收率高,为更好地全面评价金银花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建立菟丝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菟丝子药材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方法:色谱柱:Waters Xselect HSS T3(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1。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24批菟丝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并同时测定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结果:建立了菟丝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24批菟丝子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CA和PCA均将24批菟丝子药材聚为5类,OPLS-DA将样品分为4类,分别对应4个不同的产地,并筛选出3个VIP值大于1的差异性成分;内蒙古产地的两个酚酸类成分和两个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值均最高。结论:该方法能有效地分析不同产地菟丝子药材质量的差异性,可为菟丝子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杭白菊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对杭白菊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低温、紫外线、高盐、干旱和重金属镉处理杭白菊植株,除紫外线处理时间为8~24h外,其它环境因子处理时间均为1~3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杭白菊花序中总黄酮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杭白菊花序中芦丁、木犀草苷及绿原酸等三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紫外线与重金属处理可以快速地诱导杭白菊花序中总黄酮、芦丁、木犀草苷及绿原酸含量的上升;而低温、高盐与干旱在1~2d内对杭白菊花序中总黄酮、芦丁、木犀草苷及绿原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在3d后可使杭白菊花序中总黄酮、芦丁、木犀草苷及绿原含量明显增加。结论 多种环境因子造成的胁迫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杭白菊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及绿原酸的积累。说明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杭白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对环境因子进行调控,使得提高杭白菊药材重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沂产红银花和大毛花在不同采收期的花和叶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临沂产红银花和大毛花不同花期和不同部位的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显著;两种金银花不同花期的绿原酸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红银花在幼蕾期、三青期及二白期木犀草苷含量符合药典要求,大毛花在大白期木犀草苷含量最高。红银花的幼叶中的绿原酸含量较高,且明显高于花中绿原酸含量,叶中的木犀草苷含量也明显高于花的含量;大毛花的花中绿原酸含量高于叶中绿原酸含量,但叶中木犀草苷含量明显高于花中木犀草苷含量。结论金银花的叶可以用来提取绿原酸和木犀草苷,以提高金银花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丁惠春  张慧芳 《中国药师》2015,(9):1578-1580
摘 要 目的: 测定市售杭白菊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不同产地杭白菊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2种有机酸成分以及木犀草苷、木犀草素2种黄酮成分的含量。结果: 收集杭白菊样品各有效成分差异较大,12批市售杭白菊绿原酸含量在0.22%~0.70%之间,木犀草苷含量在0.09%~0.25%之间,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在0.84%~1.67%之间,木犀草素含量在0.008%~0.042%之间。结论: 市售杭白菊质量有较大差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平卧菊三七乙醇提取物所含绿原酸类成分,并用一测多评法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平卧菊三七中单体成分,利用液质联用、核磁共振法鉴定其结构。建立能准确测定其成分含量的HPLC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绿原酸为对照,计算相对校正因子,建立"一测多评"法。结果:从平卧菊三七中分离纯化新绿原酸、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相对校正因子的耐用性良好,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异绿原酸A、B和C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平卧菊三七提取物中5种绿原酸类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金花止咳巴布剂的离体小鼠的透皮性能及其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屏障,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金花止咳巴布剂处方君药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透过离体皮肤的含量,计算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拟合方程。结果:金花止咳巴布剂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在24 h后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33.44%,31.32%,27.33%,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拟合度最高的方程分别为:(1)绿原酸:Higuchi方程,Q=2.546 6t1/2+3.625 1,拟合度=0.971;(2)异绿原酸A:Higuchi方程,Q=1.455 5t1/2+1.787 2,拟合度=0.973;(3)异绿原酸C:Higuchi方程,Q=0.307 4t1/2+0.363 1,拟合度=0.948。结论:金花止咳巴布剂的离体小鼠体外经皮渗透行为以符合Higuchi方程拟合为优,拟合度最高,表明金花止咳巴布剂中有效成分逐步释放,释放速度平缓,释放曲线不会发生时滞现象,具有骨架型缓释制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银黄清咽合剂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根据处方制备银黄清咽合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金银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绿原酸进样量在0.1984~1.984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9.85%,RSD为1.76%。结论该制剂处方合理,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4.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为评价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样品的质量优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方法,色谱柱:Pursuit XR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38 nm。结果:建立了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指认了其中4个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比较,4,5,13,14号峰的归属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芦丁、木犀草苷。通过采用相似度计算法结合聚类分析对19批金银花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论:金银花在硫磺熏蒸前后,某些共有成分的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硫磺熏蒸对金银花的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毛冬青配方颗粒中6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绿原酸为内参物,分别建立其与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利用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含量;同时利用外标法测定该6种酚酸的含量,比较2种测定方法的差异,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8批毛冬青配方颗粒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毛冬青配方颗粒中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野菊花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野菊花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方法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7:3:1:1.2)为展开剂,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为显色剂,采用TLC法对野菊花提取物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Eclipse,分别以甲醇-乙腈-0.5%冰醋酸(5:6:89)、甲醇-0.5%冰醋酸(47: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均为326nm测定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野菊花提取物中的绿原酸、木犀草苷、蒙花苷。HPLC法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2%、101.63%和100.37%,RSD分别为3.08%、1.61%、1.97%。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野菊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牡蒿中3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波长325 nm。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物,建立其与绿原酸和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实现一测多评。结果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分别在6.02~300.90μg·m L-1(R2=0.999 3)、12.36~617.52μg·m L-1(R2=0.999 6)和3.47~173.76μg·m L-1(R2=0.998 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7%、97.1%和98.9%,RSD分别为2.87%、3.18%和0.65%。一测多评法测定的结果与外标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同时测定了牡蒿中3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方法稳定且重现性好,为提高牡蒿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湖北福田河白菊花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采收期、加工方法及肥效对湖北福田河白菊花质量的影响.方法:采集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以及施加不同肥料的福田河白菊花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种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结果:测定了福田河白菊花各种样品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结论:福田河白菊花以头水花、二水花质量较好;以微波杀青烘干和蒸气杀青烘干为较佳加工方法;以专用肥配方2号为最佳.福田河产白菊花可以根据质量差异划分为不同商品等级.  相似文献   

19.
舒翔  陈军  林世和  谢岱  余南才 《医药导报》2012,31(8):1063-1065
目的探讨白英不同生长期不同药用部位绿原酸、咖啡酸及芦丁含量,为确定其最合适的采收季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5,6,7,8,9,10,11月采集白英根、茎、叶、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Angilent Zorbax 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前加保护柱;流动相为乙腈 1%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327 nm。结果白英根、茎、叶、果实等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均较高,含量符合以下规律:果实<下部茎<根<上部茎<叶;不同生长周期根、茎中绿原酸:根部位8月达到最高值(2.583 mg·g-1),下部茎9月达到最大(2.762 mg·g 1),上部茎中8月达到最大(1.788 mg·g-1);叶中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含量均较高,绿原酸在11月叶中达到峰值(8.169 mg·g-1),咖啡酸在8月叶中达到峰值(0.397 mg·g 1),芦丁在11月叶中达到峰值(3.777 mg·g-1)。结论白英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生长期绿原酸、咖啡酸及芦丁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进程而发生变化,综合考虑,以8~9月枝叶茂盛时采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主要成分木犀草苷含量的方法,并探讨木犀草苷和绿原酸对成品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木犀草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柱,流动相为0.2%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350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25℃;绿原酸的含量测定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双黄连口服液项下方法。通过测定9批双黄连口服液样品和4个模拟样品中木犀草苷和绿原酸的含量分析二者对成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木犀草苷检测浓度在3.9~39.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RSD=3.6%。9批双黄连口服液中木犀草苷的含量为5.56~30.20μg·mL-1,有较大差异;绿原酸的含量为0.71~0.94μg·mL-1,差异不大。4个模拟样品中木犀草苷的含量为0~33.28μg·mL-1,有较大差异;绿原酸的含量为1.07~1.23μg·mL-1,差异不大。结论:仅测定绿原酸来表征双黄莲口服液中金银花的含量有失准确、专属和有效,建议在双黄连口服液质量标准中增加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