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段脊柱生理曲度改善的效果。将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单纯放松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手法,治疗6个疗程前后分别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每组治疗前后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单纯放松手法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因其手法安全性、可调控性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卧位整复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以卧位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以间歇牵引方法治疗。采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疼痛程度,观察疗效。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7.15±3.83)mm、(5.55±3.88)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卧位整复手法可有效改善或重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牵引下手法调整颈椎曲度和单纯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下手法调整颈椎曲度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两组均是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都有明显改善,治疗组VAS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牵引下推拿手法调整颈椎曲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4家医院将1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77例)和牵引对照组(60例),测量治疗前后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6.
王宇澄 《陕西中医》2013,34(7):892-893
目的:观察整脊调曲手法改善青年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效果。方法:将60例青年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颈椎CR片,比较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采用牵引合整脊调曲法,对照组采用牵引合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20次(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为6.47±2.54mm,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整脊调曲手法有助于重建颈椎内外的生物力学平衡,有效改善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有效率78.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纠正棘突偏歪和改善椎间隙的宽窄度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节段整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研究根据颈椎不同节段运用相应的调整骨关节、椎体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分节段整骨手法)、对照组1(侧旋提推法)、对照组2(旋转复位法)、对照组3(软组织按摩),每组46例进行治疗;分别统计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疗效变化等等.结果: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对照组1、2、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5;P<0.01);观察组、对照组1对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的调整椎体、关节的手法,比单纯运用一种调整手法或纯粹的软组织按摩方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颈椎曲度的变化的观察,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将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53例)和牵引对照组(53例),通过积分量表观察疗效,并测量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手法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手法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较之牵引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手法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进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总有效率和颈椎曲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以后的颈椎曲度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对照组运用牵引治疗,治疗3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力学平衡枕是解除颈神经受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接诊的神经根颈椎病患者83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整脊推拿治疗,研究组则采取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二组: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治疗。一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根据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表明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能达到颈椎生理曲度重建,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血供。  相似文献   

14.
张永泉  王平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75-1875
目的观察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观察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变化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治疗后颈椎曲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大,NDI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先旋再提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5~60岁,中位数47.5岁。病程2~49周,中位数14.5周。治疗组采用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整脊推拿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分方法及Bobor’s法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疗效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结果: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47例,好转13例;对照组治愈31例,好转29例;治疗组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U=3.050,P=0.002)。②疗效评分。治疗前治疗组疗效评分(13.93±2.14)分,对照组疗效评分(14.07±2.19)分;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评分(28.44±1.52)分,对照组疗效评分(24.34±2.20)分;治疗前2组患者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4,P=0.723);治疗后2组患者的疗效评分均增加(t=42.819,P=0.000;t=25.627,P=0.000),治疗组增加更明显(t=15.898,P=0.000)。③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前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2.72±1.60)mm,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2.64±1.34)mm;治疗后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4.30±1.23)mm,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3.55±1.82)mm;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7,P=0.767);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改善(t=6.064,P=0.000;t=3.119,P=0.002),治疗组改善更明显(t=15.041,P=0.000)。结论:整脊推拿配合导引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韦氏颈椎手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131例.治疗组采用韦氏颈椎手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Boeden测量法、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颈椎病疗效标准评定并比较2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①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7±2.32) mm,(3.15±2.14) mm,t=-1.194,P=0.234];治疗结束后3个月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改善[(7.79±3.74)mm,(5.98 ±3.56)mm],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12±2.34)mm,(2.83±1.18)mm,t=5.221,P=0.000].②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7±12.25)分,(38.36±8.79)分,t=0.311,P=0.756];治疗结束后3个月2组患者的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均降低[(17.65±5.94)分,(20.50±8.79)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1.12±10.64)分,(17.86±8.93)分,t=2.310,P=0.022].③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81例,有效15例,未愈5例;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85例,有效17例,未愈17例.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9,P=0.000).结论:采用韦氏颈椎手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功能,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中药烫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颈椎曲度异常的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运动疗法及益颈通络经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5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颈椎曲度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治疗组采用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深度值D的改变情况。结果:2组临床控制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椎病治疗评分、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的深度值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小定点整脊术与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三小定点整脊术临床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加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针刀加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加TDP照射,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加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肯定,方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拔伸顶推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颈椎曲度改变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拔伸顶推手法治疗)30例与对照组(常规手法治疗)组30例,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3.27±1.72)mm、(2.32±1.59) 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说明拔伸顶推手法在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方面优于对照手法,拔伸顶推手法能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异常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增强颈椎椎稳定性,加强远期疗效,减少颈椎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