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潘凤英  沈磊 《安徽医学》2019,40(6):700-702
目的分析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多原发癌患者照顾者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60例多原发癌患者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实施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照顾者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评分变化。结果两组照顾者护理干预前的SAS和CES-D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SAS、CES-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SAS、CES-D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照顾者护理干预前的SAS、CES-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CES-D评分及干预前后评分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多原发癌患者的照顾者实施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和改善照顾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对提高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家庭访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积极体验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照顾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知识及方法指导干预,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予以家庭访视干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量表和问卷评估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积极体验感。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前后照顾负担及积极体验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照顾负担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均明显降低(P0.05),而积极体验感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家庭访视不但可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还可提高照顾者积极体验感,最终有助于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69-173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 例脑卒中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组35 例、对照组34 例完成研究。研究组基于IMB 模型对患者照顾者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积极感受量表评分(PAC)、中文版照顾负担量表评分(ZBI)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AS、SDS)结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积极感受量表评分、照顾负担量表评分、焦虑抑郁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予以IMB 模型干预后研究组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为(20.05±3.35)分,PAC 评分为(39.20±4.8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ZBI 评分为(35.91±9.11)分,SAS 评分为(37.51±11.68)分,SDS 评分为(34.40±9.33)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MB 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及积极感受,减轻照顾负担,缓解照顾负面情绪,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尹玲茜  王静静  刘祚燕 《重庆医学》2021,50(23):4048-4052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护理模式联合半结构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生活质量、照顾者疾病家庭负担及二者心理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该中心神经康复综合病房收治的86对PSD患者及其照顾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对.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及两组照顾者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NIHSS、BI、QLQ-C30评分及两组照顾者F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SDS评分降低(P<0.05),BI、QLQ-C30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I、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照顾者FBS均降低,且观察组F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人际学习(付出)、人际学习(收获)、自我了解、存在意识、情感宣泄、希望重塑、团体凝聚力7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护理模式联合半结构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PSD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其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改善照顾者疾病家庭负担和负面情绪,提高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Orem自理模式干预主要照顾者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对其进行护理、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Orem自理模式对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干预.结果 观察组主要照顾者各项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3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Orem自理模式对主要照顾者进行干预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康复,同时也能提高照顾者的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原娟  张利霞 《黑龙江医学》2021,45(6):600-601
目的:分析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间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1例,其中45例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4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康复训练依从性、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SDS)、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依从性91.30%(42/46)高于对照组73.33%(33/45)(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两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护理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变化情况、睡眠障碍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 P〈0.05);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PSQI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4.6%)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缓解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慢性心衰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社会支持情况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80对慢性心衰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40对)和对照组(40对)。应用照顾者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社会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渡期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减轻慢性心衰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其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34例,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患者34例由主要的照顾者实施整理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行护理干预之后其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明显增高,与干预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护理知识的考核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对主要照顾者进行护理培训能够提升护士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和家属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老年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程序化护理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照顾者负担量表(ZBI)评价护理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和家属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和家属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程序化护理干预能缓改善老年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家属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9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协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率进行比较;采用家庭照顾能力测量量表(FCTI)评估主要照顾者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照顾能力;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评估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率(78.18%)高于对照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照顾者FCTI评分分别为(8.13±1.22)分和(5.13±0.6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9.17±1.04)分和(6.42±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护理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分别为(74.93±2.56)分和(80.11±2.6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8.23±2.37)分和(75.38±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协同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和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及SS-QO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S-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患者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护理干预前24 h及干预结束后1周,分别评估和比较2组患者的Bra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与Fulg-Meyer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观察组评分提高幅度较对照组大(P<0.01);2组SAS与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P<0.01)。结论:科学规范化的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的肢体功能、情感及社会功能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出院患者家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97例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予常规家庭照顾,观察组给与家庭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例的生活质量及综合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在患者生活质量及综合疗效中的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干预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帮助病人早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家庭赋权方案在食管癌放疗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0月入住安徽某三甲医院肿瘤放疗科的首次接受食管癌放疗患者64例及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实验组接受家庭赋权方案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韧性量表评分和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评分、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Zarit护理者负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赋权方案可改善食管癌放疗患者心理韧性,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减轻照顾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HAPA理论在改善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照顾者情绪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ACOP患者3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156例。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基于HAPA理论干预方法。观察两组QOL-C30评分、SAS评分、SDS评分、BPOMS评分。结果 观察组QOL-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BPOMS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两组BPOMS评分均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BPO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HAPA理论可以有效改善重度ACOP患者照顾者情绪,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规范化护理模式。方法将6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社区康复路径护理模式。分别在干预1个月后及3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FMA、BI、照顾者的照顾能力等量表,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及家庭照顾者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1个月后及3个月后各项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按临床护理路径脑卒中病人家庭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促进患者家庭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老年慢性BPH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统计对比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比较两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BPH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负性情绪及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精神内科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经此次实验研究,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实验组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总有效率45.45%。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明显的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优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SDS评分为(59.27±2.9)、SAS评分为(56.37±2.3),实验组SDS评分为(44.64±1.3)、SAS评分为(43.29±1.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肢体恢复有重要的意义干预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恢复率和患者的心理情绪,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并分析对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对本研究患者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和HAMD评分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和SAS数值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HAMD和SAS数值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SAS和HA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数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同时对降低患者血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