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若两  相似文献   

2.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  相似文献   

3.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  相似文献   

4.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  相似文献   

5.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  相似文献   

6.
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①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②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③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  相似文献   

7.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若两总体方差相等,则直接用t检验,若不等,可采用t'检验或变量变换或秩和检验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新世界》2021,(5):181-181
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①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②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③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若两总体方差相等,则直接用t检验,若不等,可采用t'检验或变量变换或秩和检验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新世界》2021,(4):63-63
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①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②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③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若两总体方差相等,则直接用t检验,若不等,可采用t'检验或变量变换或秩和检验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窍承气液灌肠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GHB)并发肝性脑病(HE)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CGHB并发HE患者9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7例。2组均给予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L-鸟氨酸-L-门冬氨酸、支链氨基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开窍承气液灌肠;对照组以乳果糖灌肠,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由专科医师盲法对HE评分,同时测定肝功能、血氨、血内毒素(LPS)和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HE程度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前、后HE评分差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血氨下降极明显,PT明显缩短,LPS也明显下降(均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氨、PT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亦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开窍承气液灌肠可改善CGHB并发HE的肝功能,降低血氨与血清LPS水平,对HE有良好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填精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的疗效。方法将6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内服中药基本方为河车大造丸加味;偏于阴虚者加知母、丹参;偏于阳虚者加熟附片、巴戟天、肉桂,每日1付,水煎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单用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d。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并将结果加以比较,同时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及BAEP的异常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EP检测在治疗前后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6.18%(45/68)和26.47(18/68),对照组BAEP在治疗前后的异常发生率为65.00%(39/60)和40.00%(24/60),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河车大造丸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人脐血间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安全性。方法脐血间质干细胞鞘内和静脉注射治疗44例脑瘫患儿,对治疗前、治疗后脑瘫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酶学、血清免疫蛋白及补体、T细胞亚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细胞与体液免疫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输注,3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升高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而达到更好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戊型肝炎重度黄疸患者78例,同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2组均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能量合剂保肝,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静滴,1次/d,而对照组则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6周。TBil85μmol/L,ALT160 U/L为主要有效指标。两组间均数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6%(33/39),优于对照组66.7%(2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为(68.9±40.3)μmol/L,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129.1±69.3)μmol/L,其中各组F值为:24.658、36.145,χ2值为12、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对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速黄疸消退,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的5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217)和升高组(n=283),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的早期预警效能。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ALT、AST、TBil、Alb、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P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55、0.214、0.756,P值均<0.05)。共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PVT,PVT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PVT阴性患者[1.96(0.82~4.91)mg/L vs 0.61(0.19~1.54)mg/L,Z=-6.02,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诊断界值为0.76 mg/L,ROC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为0.758(0.719~0.796)。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对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需警惕P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拟建立一个判断其预后的多因素评分系统 ,为临床治疗决策、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意见。研究了 170例重型肝炎患者 (存活组 4 5例 ,死亡组 12 5例 )的 2 0个临床指标 ,应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做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回归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为参数 ,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一个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评分系统。单因素分析发现 ,代谢性酸中毒、血清 [Na+ ]、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血清尿素氮、自发性腹膜炎等 9个指标与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关 (P <0 0 5~ 0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 [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以该 4项指标建立评分系统。总分≥ 5为判断患者死亡的临界值。应用该评分系统回顾性判断 17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符合率为 80 %。此评分系统对于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积极的预防、治疗其危险因素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肿大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肝肿大原因待查入院的患者87例,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87例患者中2例原因不明(2.30%),85例(97.70%)得到病理明确诊断,其中非嗜肝病毒性肝炎18例(20.69%)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例(9.20%)、糖原累积病22例(25.29%),总占比超过50%。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糖原累积病3组间年龄、性别、ALT、AST、WBC、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0、10.34、16.85、18.69、10.02、12.76,P值均<0.05)。病理结果,糖原累积病:典型植物细胞样镶嵌排列,PAS染色阳性;慢性药物性肝损伤: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窦内可见分叶核WBC为主的混合性炎细胞浸润;非嗜肝病毒性肝炎:肝实质炎症为主,肝小叶结构紊乱,早期假小叶结构形成。结论引起不明原因肝肿大的病因多且复杂,以遗传代谢性疾病最多,其中主要为糖原累积病;其他如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也是造成不明原因肝肿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3月在南方医院肝肿瘤中心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170例,包括恩替卡韦治疗组114例,对照组(未抗病毒治疗)56例。记录治疗前基线的人口学资料,ALT、AST、TBil、Alb、PLT和Child-Pugh分级,HBeAg和HBV DNA水平,AFP、BCLC分期,以及治疗后4~8周的HBV DNA水平,ALT、AST、TBil、Alb和Child-Pugh分级变化和治疗后长期的生存状况。观察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获益(总生存期)。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治疗前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发现与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间差异性。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乙型肝炎再活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15.79%vs 16.07%,χ2=0.002,P=0.962)。PLT水平在乙型肝炎再活动组与无乙型肝炎再活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3,P=0.0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水平是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0,P=0.015)。恩替卡韦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56.20%、30.30%和13.20%,对照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60.60%、27.20%和16.30%,两组在总体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75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TACE术后HBV复制,从而减少TACE治疗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