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在胸膜顶前斜角肌间隙内上方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于颈前方上行,穿经第6颈椎(C6)及其上各颈椎的横突孔后出现于枕下三角,再经过寰枕后膜经枕骨大孔入颅,最后与颈内动脉分支共同组成椎一基底动脉系。椎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四部分,即椎前部、横突部、寰椎部和颅内部。其中椎前部是指椎动脉自其起始处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之间的一段。目前对于椎动脉其它三段的研究较多。本文对椎动脉的起始部位、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及其起始部位的外径进行了观测,以期为颈椎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椎动脉寰椎部的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头标本,解剖观察椎动脉寰椎部的形态结构,测量椎动脉寰椎部及其毗邻结构.结果:椎动脉寰椎部可分为寰枕段及寰枢椎段2部分;椎动脉寰椎部有恒定而连续的4个血管襻;周围有丰富的椎旁静脉丛,第2颈椎神经前根恒定地紧贴于椎动脉寰椎部寰枕段背侧.结论:对椎动脉寰椎部的解剖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对于远外侧手术入路中避免椎动脉的损伤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一侧。变异给椎动脉造影增加了难度 ,故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积累资料 ,现报道如下 :左侧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 ,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 ,该动脉起始部距左锁骨下动脉根部 2 .7mm,距左颈总动脉根部 2 .2 mm。左侧椎动脉从主动脉弓发出后先行于左颈动脉鞘外侧 ,直行一段后行至左颈动脉鞘后方 ,向上穿经第 6颈椎横突孔 ,其后的行径与正常椎动脉的走行一致。左侧椎动脉起始部自然状态下的外径为 3 .2 mm,起始部至穿入第 6颈椎横突孔处的长度 (即椎前段 )为 78.5mm。左侧椎…  相似文献   

4.
例一:一岁左右女尸,死因不明,全身检查无其他异常。主动脉弓位置正常,右颈总动脉适于气管之前发出,右上方斜行,于第六顼椎处至气管右缘。并发出右椎动脉,繞气管右侧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左颈总动脉紧靠前者之左侧起始。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有左椎动脉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几乎垂直上升,进入第四颈椎横突孔。右锁骨下动脉为主动脉弓最末分支,起于主  相似文献   

5.
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通常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在第6~1颈椎横突孔上行经枕骨大孔至颅腔.作者在1例学生局解用男性尸体上见左侧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现报道如下:主动脉弓自右向左的分支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劲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起始后在左颈总动脉的后方、气管与食管的左侧面上行至颈部,在前斜角肌内侧、椎前肌表面上行,入第4颈椎横突孔,依次经第3~1颈椎横突孔上行至枕骨大孔入颅腔.该动脉起始处外径3.3mm,穿入横突孔处的外径为3.0mm,起始处至穿入横突孔处的长度为97mm,沿途未见分支.同侧的椎静脉于第6颈椎横突孔穿出后注入左锁骨下静脉.右侧椎动脉起源、走行未见异常.左椎动脉起源的此种变异,在临床经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寰椎因素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 7 87± 5 39)°,右侧为 (6 9 84± 4 5 5 )° ;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 :左侧为 (6 2 4 6± 4 6 6 )°,右侧为 (6 3 6 1± 2 31)°。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 :左侧为 (2 96± 0 5 4 )mm ,右侧为 (3 2 1± 0 4 0 )mm。横突孔后壁厚度 :左侧为 (2 2 8± 0 5 7)mm ,右侧为 (2 0 2± 0 2 6 )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 ,在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 ,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 ,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 ,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 ,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 ,这两个成角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寰椎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 ,此数据可作炒寰椎横突孔后壁切开减压时手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第1段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测椎动脉第1段的走行特点,为颈椎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本(男30具,女20具)上,观察椎动脉的起始点和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及其外径。结果:3例起始部位变异(6%),6例入横突孔部位有变异(12%),后者中1例入C4横突孔、5例入C5横突孔。椎动脉的外径在起始部双侧无差异,入横突孔部左侧稍多于右侧。结论: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入横突孔部位存在一些变异,前路显露及后路螺钉固定时应予以注意以免损伤。  相似文献   

8.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解剖1具男尸过程中,发现其两侧椎动脉起始处走行均异常,且与交感神经节关系密切。现为积累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10%甲醛固定的男尸1具,年龄约60岁,身高约162 cm,解剖出颈部各层次,充分暴露及修洁颈部的血管、神经,观察拍照,并测量血管外径及长度。本例标本左、右两侧椎动脉均起自锁骨下动脉,呈“S”形上行。左侧椎动脉自发出处即开始向内前方弯曲,然后向外前方上行,最后向内走行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右侧椎动脉先竖直上行1.04 cm后由内弯向外,再向内前方旋转,之后向内上走行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见图1①-④)。  相似文献   

10.
枢椎横突孔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枢椎横突孔结构在转头引起寰枢段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观测 10 0例枢椎横突孔上口的开口方向、孔径、上口与下口之间的成角、以及横突孔水平距离。结果 :两侧枢椎横突孔孔径相差不大 ,最大径为 6.1± 0 .7mm,最小径 5.4± 0 .6mm。两侧横突孔上口开口方向明显不对称 ,上口与下口之间的角度为 12 7± 2 2°,左侧较右侧明显 ,甚至形成直角或锐角 ,且左侧横突孔水平距离较长 ,说明椎动脉在孔内弯曲或扭曲。结论 :枢椎横突孔的结构对其中椎动脉起着一种牵系作用 ,在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椎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5套干燥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定:①C3-C6横突孔的横、矢径;②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的间距;③横突孔前壁厚度;④钩椎关节与椎间孔的间距;⑤两侧椎间孔所在平面间夹角。14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定:①C3-C6各节段上下缘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的距离;②各横突孔壁内和相邻横突孔间的椎动脉的长度;③椎间孔的横、竖径。结果①C3-C6中,C5的横突孔横径最小;②横突孔前壁厚度由C3-C6逐渐增加;③钩椎关节与横突孔间距在C6处最小;④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由C3-C6逐渐增大。结论熟悉局部解剖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老年男性标本右侧椎动脉走行异常,报道如下. 右侧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分叉处0.90 cm,起自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稚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45 cm,走行在颈长肌的浅面,走行方向基本与右颈总动脉平行,于环状软骨平面上方4.90 cm处,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末端外径宽为0.42 cm.椎动脉从起始至进人第4颈椎横突孔全长为7.80 cm.左侧椎动脉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对1具男性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左侧椎动脉变异。见左椎动脉有2支,其中1支发出部位走行均正常;变异支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进第5颈椎横突孔。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据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变异的左椎动脉起自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先走行于左颈总动脉外侧,然后转人其后方沿气管与食管左侧上行,至第5颈椎处进入横突孔。变异的椎动脉从主动脉弓发出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解剖一女幼儿尸体(身高81.00 cm)时,发现左侧椎动脉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起点之间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在颈部行走一段路程再入第4颈椎横突孔。左椎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31 cm。从起始至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血管长为4.51cm。  相似文献   

15.
关于椎动脉起始部的变异,国内外均有详尽的报导。但有关颈部椎动脉和走行异常的报导仍属少见。Jackson等许多作者认为椎动脉的急性阻塞可以出现在任何水平,但最常见的部位是在第三颈椎以上。因椎动脉在此特别易于受损。他们经椎动脉造影研究注意到:椎动脉的急性阻塞与位置的改变有关。但他们均未讲到除了位置改变的因素以外,是否与此部椎动脉本身的弯曲和走行异常有关。Abe曾报导过一例日本人左侧椎动脉从枢椎横突孔穿出后沿环椎后弓下缘穿过环枢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病,不仅可由椎动脉本身的病变和异常引起,而且与横突孔及其邻近骨性结构的异常,以及周围软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椎动脉的第二段通过C_1~C_6(颈1~颈6)的横突孔(C_7横突孔通过椎静脉),故孔的口径变化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影响其血流量。研究颈椎横突孔及其邻近骨性结构的形态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变异1例李彦,李晓林,陈维佩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椎动脉是脑部血供两条重要来源之一,它一般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穿出,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腔。由于椎动脉要穿行横突孔这一特点,所以颈椎病,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是治疗上颈椎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此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损伤椎动脉的案例时有报道。 目的:观察正常人上颈椎三维CT血管图像,研究寰椎后弓的解剖结构及伴行椎动脉的走形特点,为寰椎后路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纳入椎动脉显影良好且寰枢椎无明显病变者400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和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走行及变异,测量寰椎与后路置钉相关的解剖数据。 结果与结论:400例头颈部三维CT血管图像清晰,满足要求。椎动脉寰枕段的行程弯曲,走形典型者385例,变异15例,共18侧。固定第一阶段动脉11侧,窗式椎动脉6侧,异常起源的小脑后下动脉1侧;椎动脉沟环48例,其中10例为双侧,共58侧。椎动脉沟底的后弓是钉道最薄弱部分,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寰椎后弓及其伴行椎动脉常存在变异,给寰椎后路置钉带来不确定因素,三维CT血管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结构,置入前充分了解这些数据,可以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立体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后颅窝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 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颈交界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突、寰椎横突外侧端,枕骨大孔后缘中点在颅颈交界区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椎动脉V2段寰枢椎间段、V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