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酚苄明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只C57BL/6雄性小鼠和20只3xTg(APP/Tau/PS1三转基因)雄性小鼠各随机分为2组(n=10)。一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另一组为酚苄明(PBZ)治疗组,分别标记为WT+NS组和WT+PBZ组、3xTg+NS组和3xTg+PBZ组。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学习能力;ELISA测定海马组织可溶性Aβ水平;长时程增强(LTP)评估海马可塑性。结果与3xTg+NS组小鼠相比,3xTg+PBZ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在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3xTg+PBZ组在高频刺激后30min内fEPSP的斜率显著高于3xTg+NS组。WT+NS组和WT+PBZ组在高频刺激后30min内fEPSP的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xTg+NS组小鼠相比,3xTg+PBZ组小鼠海马内可溶性Aβ显著减少(P0.05)。结论酚苄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与减少海马组织内可溶性Aβ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寻找颅咽管瘤手术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经鼻神经内镜切除颅咽管瘤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88. 9%)的肿瘤完全切除,2例患者(11. 1%)的肿瘤次全切除。6例患者(33. 3%)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鼻漏1例、尿崩症2例、发热1例、低血钠1例、甲状腺功能下降1例。结论 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通过多图像融合和三维重建原理,联合术中多普勒超声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时显示病变与邻近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提高了颅咽管瘤的全切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并为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 .发现5例患者均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脊柱增强CT、MRI、DSA检查均见异常,经手术治疗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1例.认为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较少见,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多项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颞下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998-2008年以来治疗的10例大脑后动脉第2段(P2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 10例患者均行颞下入路,其中2例联合翼点入路.8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或塑形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2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 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9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动脉瘤孤立术后发生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梗死,出现暂时性轻偏瘫和同向性偏盲,经高压氧治疗3周后恢复.结论 P2段动脉瘤有形成巨大动脉瘤的倾向.对于有经验的医师,颞下入路是相对简便、快速和安全的手术入人路.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高级别胶质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术后复发快,并对放疗和化疗表现出内在抗性,患者预后不佳[1]。尽管临床医生不断探索和革新手术切除以及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一般的抗肿瘤药物,由于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等因素的影响,治疗的效果欠佳,寻找到一个能有效治疗胶质瘤的药物就成为了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是颅内比较罕见的肿瘤,发病率较低。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病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20年来16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病例,这些患者均进行过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其预后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这16例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症状以颅内占位效应、癫痫与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种多样,差异性较大,MRI具有短T1,短T2典型表现有1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上皮样黑色素细胞瘤共有13例,免疫组化特异性标记物S-100(溶解蛋白)和HMB-45(人黑色素相关抗原)可以用来辅助对黑色素瘤的病例诊断。结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术中所见与病理诊断是其确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方法、术前评估和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通过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并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术中沿肿瘤周边分离,最终整块切除肿瘤,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结合多方面影像检查以准确诊断、评估,术中整块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儿童椎管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附6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椎管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由胚胎发育期残存的胚层细胞发育而成,依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皮样囊肿(dermoid cyst)、畸胎瘤(teratoma)、脂肪瘤(lipoma)和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北京天坛医院1995年至2004年共收治66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椎管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年龄在15岁以下),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脊髓内肿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方法81例儿童髓内肿瘤均经显微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髓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24例(29.6%)、室管膜瘤13例(16.0%)和表皮样囊肿11例(13.6%)为多见,其运动系统损害是儿童髓内肿瘤最常见首发症状,其次为疼痛、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放疗用于高度恶性肿瘤。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减少脊柱畸形发生率。结论运动系统损害是儿童髓内肿瘤最常见首发症状,感觉障碍较成人发生率低。积极手术切除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