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空肠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空肠回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3~2003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5例空肠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头晕、乏力。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小肠出血2例、核素扫描发现小肠出血1例。剖腹探查确诊7例,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4例,术前明确诊断的仅1例。发病至确诊时间2月~7年。14例病人行间质瘤切除、小肠吻合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的病人行口服Gleevec保守治疗。随访2月~9年,除1例病人死于其它疾患,1例在继续服用格列卫治疗外,余13例病人均健在,空肠回肠问质瘤无复发。结论 空肠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有效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病人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空肠回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空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 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发病至确诊时间 2个月至 7年。剖腹探查确诊 7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 4例 ,术前确诊的仅 2例。随访 2个月至 9年 ,除 1例死于其它疾患外 ,余 12例均健在 ,无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病例发现。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甚好 ,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 ,易致长期延误诊治 ;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小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杨裕志  王伦保  朱俊 《腹部外科》2010,23(4):238-23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13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加用伊马替尼治疗2例。全组随访6个月~12年,复发1例,再手术后目前存活,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2例症状缓解,其余10例均存活至今,无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应及早行特殊检查或手术探查,以免误诊;伊马替尼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分析外科手术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并通过术后病理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纳入2014年至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并手术治疗后明确为小肠出血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小肠出血患者36例,手术成功35例,术后死亡1例,手术中均找到出血点。术前明确诊断5例,诊断明确的形式为增强CT、介入血管造影、胶囊镜。手术方式为开腹探查及开腹探查联合术中肠镜探查。小肠出血病例的病因依次为憩室(14例)、间质瘤(7例)、溃疡炎症性病变(6例)、异位胰腺(3例)、血管瘤血管畸形(3例)、淋巴瘤(2例)、腺癌(1例)。出血好发部位依次是空肠(25例)、回肠(11例);均为单发出血灶。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再出血情况。手术常见并发症主要为手术后切口感染共2例、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憩室与间质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术前小肠出血诊断率较低,开腹探查联合术中肠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外科手术在小肠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手术治疗的4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GIST 461例,继发GIST 2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6例食管间质瘤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术;23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胃部分切除术183例、近端胃+贲门切除术23例、远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3例;5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3例;11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10例、姑息性手术6例;2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行经骶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13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2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25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25例继发GIST患者中,肝转移患者行肝段切除10例、肝活组织检查1例;腹盆腔肿瘤切除6例;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脾切除及颅内肿瘤切除各1例.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12.58%(58/461),其中联合胆囊切除比例最高,占34.5%(20/58).最易出现联合脏器切除的GIST依次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0.39%(94/461),其中近5年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8.52% (77/270),与前5年的8.90%(1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7,P<0.05).结论 根据不同部位GIST的临床特点,采用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不同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肠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1例小肠出血患者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小肠出血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探查,5例直接发现病灶,联合应用胆道镜检查发现病灶16例。病变部位位于空肠15例,其中肿瘤9例,憩室2例,血管病变4例;回肠5例,其中肿瘤3例,憩室1例,血管病变1例;多部位病变1例,为憩室。病理报告显示平滑肌瘤6例,腺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间质瘤2例,Meckel憩室炎伴出血4例,血管畸形3例,黏膜下血管瘤2例。恶性肿瘤3例均位于空肠。术后患者复查大便隐血均阴性。恢复良好,随访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检查对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该技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病变诊断准确性高,在基层医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cm,手术时间(96.0±28.2)min,术中出血量(49.6±38.6)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d,术后住院时间(6.8±1.9)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联合小肠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69例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患者术中腹腔镜检查发现病变48例(69%),未发现病变的21例患者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后病变均获明确。所有手术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其中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吻合术11例,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58例。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术后出血、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9d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证实:血管畸形10例,胃肠间质瘤20例,小肠腺癌5例,小肠神经纤维瘤2例,憩室5例,小肠黏膜溃疡8例,肠结核3例,小肠术后储袋出血1例,小肠息肉6例.克罗恩病5例,Meckel憩室2例,肾癌小肠转移癌1例,肺癌小肠转移癌1例。经3个月至4年的随访,未见再次出血;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肝转移而死亡;1例腺癌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胰头、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浸润死亡;2例转移癌患者因腹腔复发及肝转移死亡。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辅助小肠间质瘤切除术1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肠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一2007年5月,10例小肠占位性病变、5例腹痛伴便血诊断不清共15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发现小肠病变后在腹壁合适部位做小切口,将病变肠段提出腹壁外切除、吻合,回纳肠段关腹后重建气腹,观察肠段血运及腹腔内有无出血。结果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诊断为间质瘤,CD117阳性14例(93%),CD34阳性9例(60%)。极低危险性3例(20%),低危险性5例(33%),中危险性4例(27%),高危险性3例(20%)。肿瘤直径1.5—3.6cm,(2.44±0.63)cm。手术时间38—72min,(57.8±10.4)min。术中出血10—30ml,(20.1±6.5)ml。术后排气时间16—42h,(27.8±9.3)h。术后住院4—7d,(5.3±1.1)d。无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5~36个月,(24.3±8.4)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小肠间质瘤切除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章关平  黄鹏 《腹部外科》2013,(6):411-4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23~75岁,中位年龄55.6岁.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例,术后5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服药时间6~40个月,剂量为400 mg/d.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9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7例,结肠2例,直肠2例.21例均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为95.24% (20/2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76.19%(16/21).有效随访17例,随访12个月至10年.3例于术后6~24个月肿瘤恶化死亡,其中有1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8个月后死亡;7例肿瘤复发,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4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7例病情稳定,其中4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结论 提高对GIST的认识,减少误诊,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靶向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1998年10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8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结果直肠问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相关,主要包括便次增多、排尿困难、血便及肛门疼痛等。病变部位均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常常较大。8例均经病理确诊为直肠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7例,CD34(+)8例。2例行格列卫(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结果症状明显缓解,肿物较前缩小。7例行手术完整切除(5例行Miles术,2例行经肛门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直肠间质瘤引起症状时常已较大,确诊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证实。对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直肠间质瘤病人,宜行腹会阴部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格列卫术前辅助治疗可能会提高肿物完整切除率。  相似文献   

13.
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76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小肠出血病人肿瘤占首位(37/76),其中包括小肠间质瘤32例,其余依次为美克尔憩室(21/76)、血管病变(15/76)及异位胰腺(3/76)。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1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诊断13例,腹腔核素扫描诊断11例,小肠镜检查诊断6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1例,剖腹探查诊断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为主(68/76)。随访时间6月~5年,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核素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腔镜探查及剖腹探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小肠肿瘤5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分类、临床特性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例(22.4%)良性肿瘤,45例(77.6%)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85%)、腹痛(19%)、肠梗阻和腹部包块(16%)。术前确诊10例,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良性肿瘤1例;另9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发现3例,小肠镜检查发现4例,核素扫描发现2例;术前误诊率82.8%,48例为腹腔探查确诊。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应及早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以腹部隐痛不适表现者7例,肠梗阻表现者8例,腹部包块表现着3例,消化道出血者11例,2例表现为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术前行CT检查20例,11例诊断间质瘤,B超诊断9例,未能作出间质瘤诊断,上消化道造影3例,1例做出间质瘤诊断,内镜检查8例,4例做出间质瘤诊断;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风险度9例,中风险度5例,高风险度17例.结果 术后随访,复发10例,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中位时间18个月,复发后出现肝转移及网膜转移患者7例.结论 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临床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3月一2000年5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37例及随访资料。24例恶性肿瘤12例行根治性切除,6例行姑息性切除,4例行转流术,2例行单纯剖腹探查术;13例良性肿瘤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8例行肿瘤肠段切除。随访经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或十二指肠内窥镜复查32例。结果 生存时间根治性切除为14—71个月;姑息性切除14—17个月;转流术6—13个月;单纯探查2—5个月。良性肿瘤切除5—17年均健在。结论 仔细询问病史,X线气钡双重造影及十二指肠内窥镜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与B超、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相结合,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手部神经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部神经肿瘤的诊治。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诊治的6例手部神经肿瘤采用手术切除。1例术前误诊为腱鞘炎、腱鞘结核,术后病理诊断为正中神经脂肪纤维瘤。1例术中误将尺神经浅支与肿瘤一同切除,行神经修复术,术后诊断为神经鞘瘤。3例手背、1例指背感觉支神经纤维瘤。结果6例随访8个月~2年,除1例环指尺侧、小指感觉稍减退外,余几例感觉、运动功能均正常,肿瘤无复发。结论手部浅表肿瘤的症状与体征较相似,容易误诊、误治;对手部神经肿瘤采用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胃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18例胃癌合并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1例,术中确诊3例,术后确诊14例.胃癌病灶大小平均为(3.3±2.3)cm,胃间质瘤病灶大小平均为(0.9±0.5)cm.胃间质瘤病灶处于低度危险性16例,中度危险性2例.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63%和36%.结论 胃癌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胃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胃癌病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chronous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in 18 cas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8 cases of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from January 1996 to December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Clinical features of all cases were atypical. There was 1 case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3 cases diagnosed intraoperatively and 14 cases diagnosed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siz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was (3.3±2.3) cm and (0.9 ±0.5) cm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6 cas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in low risk of malignance and 2 cases in moderate risk of malignance. All cases were operat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and the 1-year, 3-year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88.2%, 63.2% and 36. 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Clinical features of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are atypical, in this series most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re in early stage and of low risk of malignanc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mainly depends on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