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86-118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选择,观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4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68.9±2.4)%和(80.5±4.1)%。侧凸平均矫正率(60.4±3.7)%,随访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侧凸,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特点与手术策略.方法 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22例.结果 22例得到6~7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减轻,根据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手术前平均12.9分,随访时平均27.2分.改善率平均88.2%.术后X线片复查,所有融合椎节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角从手术前平均18.6°至手术后平均10.2°.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病理改变及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较为复杂.手术前需对减压、固定范围、畸形矫正与否作出明确的判断.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矫正术能获理想的临床效果.对于伴有张力性神经症状者,则在减压的同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3(15.7±2.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2.2分±1.7分,术后3个月为22.7分±3.1分,末次随访为24.0分±2.8分。VAS评分:术前为8.4分±0.5分,术后3个月为1.9分±0.8分,末次随访为1.8分±0.6分。Cobb角:术前为23.9°±4.2°,术后3个月为3.1°±1.4°,末次随访为3.3°±1.1°。LL:术前为31.6°±5.9°,术后3个月为42.5°±6.6°,末次随访为44.3°±6.0°。PT:术前为21.5°±7.3°,术后3个月为18.9°±9.4°,末次随访为18.5°±7.8°。以上各项指标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充分减压,缓解症状,重建腰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序列并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症状严重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间行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f临床资料。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与随访改善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发生硬膜撕裂1例.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出现下肢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相应处理后1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2例术后切口液化坏死,经清创置管冲洗,切口延迟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闹手术期死亡。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33.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分.改善率平均为87.4%。改善率与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病程、年龄等对术后远期改善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2008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其病程6~120个月,平均45.2个月.对Cobb' s角<20°的23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 s角>20°的42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1.2%,疼痛缓解率88.3%,9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平均随访37个月(6~48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减压,最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老年患者病程长、往往伴随多器官疾病,应注意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术后积极加强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2-2012-01收治的21例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19-26个月,平均22.3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以及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角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期间观察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并在术后1、6、12、18个月分别进行评价,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彻底减压、合理选择融合节段、提高融合率、适度矫形重建腰椎力学平衡是成功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202-22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2年6月对3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6~24个月)。95%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椎管充分减压、适度矫正畸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痛改善和肌力恢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凸、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征以及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术中血压过低未完成一期手术,3d后行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920mL(530~2800mL)。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11%),其中脑梗塞2例、脑脊液漏2例、一侧下肢肌力下降3例。术后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6%;随访时间O.5~10.0年,平均随访时间5.6年。随访期间远期并发症6例(15%,6/41),其中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并行翻修手术,3例患者融合固定的上个节段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予椎体成形术治疗。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4分(6.1~8.5分)降低至术后的2.8分(1.6~4.3分),术前、术后腰椎侧凸及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分别为30.5°(20°~40°)、8.6。(3°~25°)和5.6。(-8°~13°)、31.6。(25°~460)。随访期间x线片示融合器融合节段均已愈合,椎间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塌陷或移位。结论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DLS能有效解除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重建腰椎生理前凸,纠正腰椎侧凸;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1年8月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42例,行后路开窗减压椎弓根固定,植骨方法采用单纯椎体问植骨。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根据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及植骨融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4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5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疗效评定,痊愈29例,好转10例,改善3例。优良率92.8%。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方法治疗,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并摘除突出之椎间盘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共42例,其中单节段减压5例,双节段减压21例,3节段减压13例,4节段减压3例。结果42例随访6-79个月,根据JOA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4例,中4例,差2例(为发病前已有脊柱"S"形侧弯者);优良率85.7%。发生硬膜撕裂1例,脑脊液漏2例。除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外,无腰椎滑脱发生。结论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仅对各病变节段减压彻底,而且有效保护了腰椎生物力学结构,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纯椎管减压术和减压后器械内固定融合治疗无腰椎滑脱和失稳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3月~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3例,其中接受单纯选择性椎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28例,接受椎管减压加器械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35例。手术前后分别使用腰椎JOA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和SF?鄄36(Short Form?鄄36)评分,评估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年均取得较好疗效。其中椎管减压加融合组患者术后ODI评分改善31.2分(P<0.001),由重度功能障碍改善至轻度功能障碍;单纯选择性椎管减压组术后ODI评分改善14.9分(P=0.004),由重度功能障碍改善至中度功能障碍;减压加融合组预后较单纯减压组显著改善(P<0.01),术后SF?鄄36评分得到相似结果。结论 手术治疗能极大地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管减压加融合术较单纯椎管减压术能更大程度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资料31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单纯后路松解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和后外侧植骨,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Cobb角,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以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手术时间150~265 min,平均183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520 mL。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ODI 及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72.9±14.2)%。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切口坏死各1例。结论 后路矫形融合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恢复腰椎序列,椎管减压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下肢神经症状。该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局限减压结合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局限神经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局限神经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术式治疗,分析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总结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同时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探索。结果术后随访24~46个月(平均32个月),临床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植骨融合率88.9%,优良率为93.3%。脑脊液漏1例,神经并发症3例,内固定松动、断裂1例,肺部感染1例,肺栓塞死亡1例。结论采用腰椎管局限神经减压,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减压要彻底,但范围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06~2011年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2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16例行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Cage植骨融合矫形固定术。术前、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减压方式、范围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内固定物融合良好,随访过程中有2例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11个月发生L5两侧螺钉松动,未给与特殊处置,继续随访观察未见有松动加重迹象。有3例患者术后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较术加重,其中2例腰痛症状不明显,继续给与观察;有1例行翻修手术,重新行内固定并延长固定融合范围至L5/S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改善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的稳定性,这也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要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