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中,遇股深动脉高位分支伴双旋髂深动脉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53岁,农民,右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骼骨移植三角针内固定术。术中见髂外动脉腹股沟韧带上2cm 处分叉为2支,并行向下伸延,2支动脉粗细相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制备方法。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对髂骨区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摄片;临床应用改良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6例。结果:应用改良方法完成5具10侧标本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制备。临床应用6例手术顺利移植骨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法制备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术式安全、可靠,可避免损伤腹壁组织及股外侧皮神经。  相似文献   

3.
在41侧成人尸体上观测了旋髂深血管的起始和外径。依据旋髂深血管的髂骨支和腹壁肌支的局部解剖学,设计了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和血管束联合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术式,并讨论了该术式的意义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4.
一侧并行双旋髂深动脉的情况报道较少。我院在为一例“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施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移植术中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39岁。因左髋关节疼痛20余年,来我院诊治。诊断“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施行手术。手术取Smith-Petersen氏切口加一腹股沟平行附加切口,术中解剖发现,在左腹股沟韧带上方3mm处,从髂外动脉发出上、下两支旋髂深动脉,起始部外径均为2.5mm,并见两支旋髂深静脉越过髂外动脉汇入髂外静脉,其外径均为3.5mm。旋髂深动、静脉双支并行沿腹股沟韧带深面走向髂骨。上支  相似文献   

5.
在41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了旋髂深血管的起始和外径,依据旋髂深血管的髂骨支和腹壁肌支的局部解剖学,设计了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和血管束联合移植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术式.临床应用17例获得满意效果.文中介绍了解剖学要点及手术方法,并对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旋髂深动脉解剖位置恒定、蒂长、径粗,对髂骨供血范围大,符合带血管蒂或作微血管吻合髂骨复合组织瓣移植的要求。本文结合11例解剖,介绍了手术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7.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2例、骨囊肿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20侧)及骨不连1例。结果:股骨颈骨折术后3~4个月愈合3l例,另l例过早负重致骨折移位而失败,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2例股骨颈骨囊肿术后4~6个月痊愈;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优良17例,优良率为94%;1例胫骨骨不连术后7个月痊愈。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是治疗股骨颈骨折、骨囊肿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骨膜瓣、骨皮瓣或血管束是重要的移植材料,临床常用。旋髂深血管的分离是此类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术中费时较多,顺行及逆行分离法均如此。我们于1995~1997年在研究旋髂深血管与股外侧皮神经解剖关系的基础上,在采用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  相似文献   

9.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人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徽 《解剖与临床》2004,9(2):90-90,96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11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改良Smith—petersen切口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结果:11例平均随访1年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4~6个月骨折愈合,无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同时给以良好的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 0具共 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 ,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 ,测量有关数据 ;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 ,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 :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 63 .3 % ,起于股动脉者占 3 6.7%。起点外径 ( 2 .6± 0 .4)mm ,腹壁肌支外径 ( 1.4± 0 .4)mm ,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 ,外径 ( 1.8± 0 .4)mm ,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 ,以最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 10 .7± 0 .7)cm ,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 ( 11.2± 0 .7)cm ,至L5~S1椎间距离为 ( 10 .1±0 .5 )cm ,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 ( 9.7± 0 .6)cm ,向内旋转角度为 ( 63 .5± 3 .5 )°。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以旋髂深血管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腹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12具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的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旋髂深动脉的腹壁主要升支为腹前外侧壁层腹膜的主要营养血管。腹壁主要升支大多起旋髂深动脉的腹股沟段,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模肌之间,并向深面发支营养壁层腹膜。腹壁主要升起始处动脉口径1.4±0.4mm,伴行静脉口径2.0±3.4cm。结果提示:以旋髂深动脉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可形成腹膜组织瓣,可局部转位或游离移植用于修复尿道,输尿管,肝外胆道和中等口径血管  相似文献   

12.
大转子区筋膜骨膜血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股方肌蒂大转子筋膜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下肢标本上对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形态特点及其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大转子区筋膜较厚,分浅、深两层,与臀大肌筋膜和大转子骨膜通过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筋膜和骨膜的动脉来源为多源性,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第1穿动脉升支、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它们在大转子形成广泛的吻合。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管径为1.7±0.5mm,长3.3±0.7cm,其筋膜支和骨膜支是大转子的主要营养血管。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管径1.4±0.5mm,长5.2±0.8cm,常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结论:带筋膜血管的骨膜骨瓣比不带筋膜的骨膜骨瓣血供丰富。根据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血管分布特点,可设计带筋膜血管的股方肌蒂大转子骨膜骨瓣。  相似文献   

13.
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26具成年尸体(男84,女42)髂嵴前部的血管,主要结果如下: 1.旋髂浅动脉外径平均为1.45±0.41毫米,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区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下结构。 2.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外径平均为2.62±0.51毫米,主要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及髂前上棘外侧缘。 3.臀上动脉(深)上支外径平均为2.87±0.56毫米,主要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髂嵴前部外侧缘。 4.旋髂深动脉外径平均为2.77±0.47毫米,分别在腹股沟韧带上方(18.0%)、深面(41.5%)及下方(40.5%)发出,主要分布于髂嵴前部内侧缘及其相连的肌肉。本文还着重观察了旋髂深动脉的行径、分支、吻合及其与髂嵴之间的血供关系。 5.根据本文研究所见,提示旋髂深血管适于作髂骨显微血管游离移植的营养血管蒂。  相似文献   

14.
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尸标本上,对腹内斜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腹内斜肌中部上1/2肌腹主要由第11肋间神经支配,下1/2肌腹主要由肋下神经支配。上1/2肌腹的血供66.7%来自第11肋间后动脉,33.3%来自旋髂深动脉的髂嵴支;下1/2肌腹的血供主要来自旋髂深动脉的腹壁肌支。第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在腋后线横径分别为2.2mm和2.4mm,入肌点距腋后线长分别为13.3cm和13.8cm。第11肋间后动脉在腋后线外径为1.7mm,入肌点距腋后线长为13.1cm;旋髂深动脉腹壁肌支和髂嵴支的起始外径分别为1.3mm和1.8mm,入肌点至起点长分别为5.1cm和8.6cm。结论:吻合多血管神经腹内斜肌瓣移植可全面修复晚期面瘫  相似文献   

15.
旋股外侧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的解剖变异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62侧成人标本及55例手术中的观测,对旋股外侧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的解剖变异及其处理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嵴间骨瓣转位治疗殴骨颈部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问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并进行12例手术应用。结果:所需的肌间筋膜位于髂前上棘下10cm的范围内,由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的近侧段所组成。该肌间行走的主要血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cm。结论:采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七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方法简便,是治疗股骨颈部病变中需要植骨时可选用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吻合双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巨型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设计了吻合旋髂深血管和髂腰血管髂支的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巨型缺损的新术式,并在41侧成人尸体上对有关血管进行了观测。依据观测结果,对手术操作中有关应用解剖学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髂骨膜瓣转位治疗儿童Pethes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2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棘支及髂前下棘支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察 ,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转移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方法。结果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前下棘支长度 ( 5 .3± 1.0 )cm ,距离升支起点 ( 2 .9±1.1)cm ,起点外径 ( 1.2± 0 .3 )mm ,可切取髂前下棘 2 .0cm× 2 .0cm带血管蒂的骨膜瓣 ,联合升支髂棘支骨膜瓣转移到儿童股骨头骺板上下病灶区。结论 :该方法简便、有效、实用 ,是一种治疗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临床带血管蒂修复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和幼儿巨大型脐疝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 30侧经髂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臀上、下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走行、分布及外径。结果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 ,占 76 .75 % ,其次是升支和横支者占 81.6 5 %。结论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丰富、来源广泛 ;旋股外侧动脉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分支营养阔筋膜张肌。臀上、下动脉深支的终未分支也参与营养该肌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18岁,因左上臂砸伤至肱骨干闭合性骨折,在外院行切开复位四孔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七个月复查,X 线片示钢板弯曲,无骨痂生长,以左肱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入院,拟行游离同侧旋髂深动脉为蒂髂骨移植修复肱骨骨不连,术中因解剖变异而更换血管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