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道立  陈成钦 《癌症》1993,12(1):75-76
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有许多鼻咽癌病人,特别是较晚期的患者,往往同时有双侧咽旁间隙侵犯。对此类病人的放疗比较复杂,作者对8例该类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鼻咽癌双侧咽旁间隙的侵犯率及其放疗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64例鼻咽癌双侧咽旁间隙侵犯放射治疗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64例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病人的放射治疗,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64例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全部病例经病理和CT证实。面颈联合野治疗28例,非面颈联合野治疗36例,原发灶DT60—70Gy/6—7周。结果:全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1%及36.7%,面颈联合野与非面颈联合野治疗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治疗远期效果良好,治疗后CT检查咽旁间隙病变消失与否对判断运期疗效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放射治疗 )是鼻咽癌外照射的补充手段。我们从 1996年2月~ 1999年 9月 ,对鼻咽癌患者外照射 (DT5 6~ 60Gy)后行CT复查 ,显示咽旁间隙有肿瘤残留的 10 2例患者 ,采用腔内后装和咽旁间隙插植联合放射治疗 ,提高了鼻咽癌患者咽旁间隙的照射剂量 ,弥补了咽旁间隙剂量低的缺点。本文着重介绍模拟定位技术在咽旁间隙插植中的应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我科从 1996年 2月~ 1999年 9月 ,共收治 10 2例鼻咽癌患者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男性 64例 ,女性 3 8例 ,年龄 2 1~67岁 ,均…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放射治疗设野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1987年1月鼻咽癌患者CT扫描102例,重点讨论:(1)咽旁间隙解剖;(2)咽旁间隙侵犯率53/102(52%),茎突后间隙侵犯率22/102(21.6%),并综述其它作者咽旁间隙侵犯率;(3)咽旁间隙侵犯对鼻咽癌T分期影响;由于临床对咽旁间隙侵犯无法作出估计,所以过去对T分期偏低,本文对超腔概念作了讨论,一旦咽旁间隙侵犯应列为T_3;(4)咽旁间隙侵犯鼻咽癌放射治疗设野的探讨:本文提出常规耳前野、鼻前野照射咽旁间隙侵犯常被遗漏或剂量不足,建议耳前野后界往后移至乳突前缘,鼻前野X轴(水平轴)改为7—7.5cm(即患侧4—4.5cm,对侧3cm),布野方式:采用二耳前野,一鼻前野,一耳后野的四野布野方式,本方式等剂量曲线分布满意,靶区(鼻咽,咽旁间隙)剂量分布在100%、90%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17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治疗前有CT检查的177例鼻咽癌,对咽旁间隙侵犯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124例有咽旁间隙侵犯者中前区侵犯63例,后区侵犯61例。全组2年、4年无瘤生存率为73.8%和54.6%。咽旁间隙后区侵犯时颈淋巴结转移率86.9%,4年局控率和生存率为62.8%和43.4%,均比咽旁间隙无侵犯和(或)前区侵犯差(P<0.05)。咽旁间隙后区侵犯病例的治疗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鼻咽癌咽旁间隙的侵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院自1989年7月~1992年12月共收治鼻咽癌143例,其中63例经放疗前CT检查证实咽旁间隙的侵犯。我们回顾性观察用耳前野及面颈联合野两种基本野治疗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CT所显示的咽旁间隙肿物消退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咽癌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1] 。因鼻咽组织结构及鼻咽癌对放射线有一定敏感性 ,故放疗被公认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 ,随着临床高科技的发展 ,鼻咽癌的治疗也有了很大进展 ,现综述如下。1 放射治疗1.1 放射治疗设备传统的放射治疗设备有钴机和深部X线 ,两者结合治疗鼻咽癌 ,5年生存率达 45 %~ 5 0 %[1]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精确度的提高 ,借助于现代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设备的帮助 ,使得临床上治疗鼻咽癌残留及原发灶复发的患者和咽旁间隙侵犯的部分患者有了新的手段[2 ] 。更由于双螺…  相似文献   

8.
为改进传统的放疗野、探讨较合理的放疗方案,我们曾报道利用PHILIPS治疗计划系统(TPS)探讨鼻咽癌单侧咽旁间隙侵犯时优选放疗方案的结果[1],现将探讨过程中采用优选方案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初步结果报道如下,并作进一步讨论。材料与方法1990年5月至1993年2月,治疗单侧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受侵的首程放疗鼻咽癌16例,临床分期为T2-3N1-2M0(’92分期法),男11例,女5例,年龄25~65岁,中位44.5岁,随机分为优选方案组和传统方案组各8例,两组病人临床具有可比性。优选组根据鼻咽CT扫描作TPS优选放疗方案照射,传统组均不作TPS,按以往临床经验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05例鼻咽癌放疗前后作了CT扫描和临床检查结果的比较及其正常组织放射反应,以便进一步了解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变化规律,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 鼻咽癌CT检查结果,除2例鼻咽腔内活检证实鼻咽癌外,其余103例在CT图象上都有鼻咽腔内、或腔外形态的改变。其中咽旁间隙受侵者84例,占80.0%。鼻腔侵犯者45例,占42.9%,茎突后区受侵者  相似文献   

10.
当鼻咽癌侵及咽旁间隙时,其放射治疗的远期效果极差。1974年本院作鼻咽癌首程放射治疗,共1302例,放疗后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各为47%和33.03%,而伴有下组颅神经损害即咽旁间隙茎突后区侵犯者的生存率最低,分别仅为22.22%和11.11%;本文第一部份检讨了过去咽旁间隙侵犯检出率低的原因,提出其疗效差与放疗设计不当、耳前野和耳后野剂量匹配不合理和茎后区剂量不足有关;对于咽旁间隙受累时恰当的放射治疗设计并获得较好的等剂量曲分布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份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引言鼻咽癌是我国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易于在黏膜下向邻近器官和组织直接浸润的生物学行为,咽旁间隙是最常见的受侵犯部位之一。本文通过对16 7例鼻咽癌的旁间隙侵犯程度以及放射治疗等因素来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1992年7月~1997年6月经病理确诊、CT检查发现有咽旁间隙侵犯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男女比例2 .7∶1(12 2 / 4 5 ) ,年龄为16岁至79岁,中位年龄为4 9岁,其中低分化鳞癌14 9例,高分化鳞癌14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1例。根据92’福州分期确定的咽旁间隙分区和受侵标准[1] ,把本组患者分为茎突前区(前间隙)受侵组90例,和茎突后区(后间隙)受侵组77例。茎突前后区同时受侵时归入茎突后区组。1.2 放疗及随访 所有患者均予根治性放疗。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耳前野或面颈联合野。60 Co γ线放疗,鼻咽部肿瘤量(6 0~78)Gy ,颈部肿瘤量(5 0~70 )Gy ,如放疗结束仍有局部肿瘤残留则予192 Ir后装治疗1~2次。有4例失访按死亡记,其余病例均随访五年以上。1.3 统计方法 采用Kaplan Mei...  相似文献   

12.
细胞 DNA倍体性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NA倍体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历史 , 不同倍体病人之间的放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 鼻咽癌大多数属于低分化鳞癌 , 放射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 但临床上观察到不同患者的鼻咽癌放射敏感性不尽相同 , 这可能与肿瘤的内在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有关 . 本研究通过检测治疗前鼻咽癌的 DNA倍体性 , 了解其与临床放射敏感性的联系 ,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个新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 50例 1999年 2月至 2000年 2月来本院初治、并检测了 DNA倍体的鼻咽癌病人进行研究 . 其中男 40例 , 女 10例 . 年龄 24~ 68岁 , 中位年龄 50.00岁 . 50例病人的病理诊断均为低分化鳞癌 . 临床分期Ⅱ期 16例 , Ⅲ期 25例 , Ⅳ期 9例 ; 其中 T1 8例 , T2 9例 , T3 25例 , T4 8例 ; N0 14例 , N1 24例 , N2 10例 , N3 2例 .  相似文献   

13.
加速调强放射治疗治疗鼻咽癌的初步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的加速再增殖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在放射治疗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缩短总的治疗时间有望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我院自 2 0 0 1年 4月应用加速调强放射治疗 (SIMART)策略治疗了 8例鼻咽癌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8例鼻咽癌患者中男性 5例 ,女性 3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2 1岁 ,平均 4 5岁。病理为鳞状细胞癌的5例 ,未分化癌 1例 ,淋巴上皮癌 1例。美国癌症联合会 (A JCC)分期Ⅱ期 1例 ,Ⅱb期 1例 ,Ⅲ期 4例 ,Ⅳa期 2例。2 .调强放射治疗的计划…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咽旁间隙受侵率达 45%~ 91% [1],颈淋巴结转移率约为 70%~ 90% , 诸多研究表明上述两者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 [2~ 4]。凋亡相关基因 p53和 bcl 2在鼻咽癌中有异常高表达,并与发病、放射敏感性相关。本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p53、 bcl 2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与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1987年6月一1992年6月间收治的有病理证实且疗前咽旁间隙受侵的鼻咽癌患者104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81例,女23例,男:女=1:0.3,年龄在20岁~80岁之间,所有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患者治疗后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1999年全年住院治疗的原发鼻咽癌患者405例,对其中接受放射治疗并完成根治剂量、治疗前及治疗中无远处转移证据且随访资料完整者3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咽旁间隙侵犯与未侵犯者5年累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3.57%和86.19%,P=0.0042;茎突前间隙侵犯与未侵犯者分别为73.03%和86.80%,P=0.0017;茎突后间隙侵犯与未侵犯者分别为66.63%和86.23%,P=0.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转移、茎突后间隙受侵和临床分期。结论:咽旁间隙受侵尤其是茎突后间隙受侵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茎突后间隙受侵时转移淋巴结的分期与远处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鼻咽癌首次病例常规外照射后局部追加剂量及对未控和复发患者补救治疗的一种方法的近期疗效。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 1 997年 2月引进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X-刀 )设备至今 ,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常规放疗后仍有肿瘤残留者局部追加剂量及对局部未控或复发者用 X-刀治疗鼻咽癌共 1 0例。年龄范围 31~ 66岁 ,平均 35岁 ,男 8例 ,女 2例。全部病例均有组织学证实。 9例低分化鳞癌 ,1例为中分化鳞癌。 1 0例患者中 ,首诊患者 4例 ,肿瘤未控 4例 ,复发 2例。其中 1例为术后患者。临床按 TNM分期 , 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联合腔内热疗治疗鼻咽肿瘤的耐受性、副反应和局部控制率.[方法]对42例首次治疗的鼻咽癌病例进行鼻咽腔内微波加热,每周1次,自放疗的第1周开始进行,每次持续50min,T90为42.5℃~43℃,共治疗4~7次,热敏电阻测量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全程实时监控,放射治疗采用6MV~10MV-X线常规照射.[结果]放射治疗联合腔内热疗治疗鼻咽癌的有效率为100%(CR 95.2%,PR4.8%),肿瘤侵犯咽旁间隙者CR 93.9%(31/33),鼻咽腔内肿瘤完全消退时的肿瘤剂量为32Gv~64Gv/16~32F,但急性重度黏膜反应(3~4级)发生率明显上升,达83.3%(35/42).[结论]放射治疗联合腔内热疗治疗鼻咽癌能被患者所耐受,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尤其是能改善咽旁间隙受侵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的肿瘤部位与咽旁间隙受累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根据174例鼻咽癌病人的头颅CT片分析了其肿瘤部位与咽旁间隙受累关系。咽旁间隙总受累率为80.5%。当鼻咽肿物发生在双侧咽隐窝或/和隆突时,咽旁间隙受累率最高(100%)。此外,随着鼻咽肿物侵犯的壁或/和部位数增加,咽旁间隙受累率也上升。文中还讨论了咽旁间隙受累后的设野放疗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大宗鼻咽癌病例的临床分期因素分析,探讨随着影像学、放疗技术的进展及综合治疗策略的改进,鼻咽癌分期因素预测预后变化情况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无远处转移初治鼻咽癌患者749例,根据’92分期标准,以疾病相关死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等作为观察指标,对性别、年龄、T、N分期等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Ⅰ、Ⅱ、Ⅲ、Ⅳ期的病例数分别占4.0%、29.8%、33.6%和32.6%,各临床分期疾病相关生存曲线能较好地分开。单因素分析显示,所有与T和N分期有关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相关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性别、年龄、口咽侵犯、副鼻窦侵犯、咽旁间隙受侵、颅神经受损、颅内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侧数等。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副鼻窦受侵、颅底骨质破坏、咽旁间隙受侵和颅内侵犯等。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咽旁间隙受侵、颅内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侧数等。结论’92分期标准基本能区分不同预后的患者,各临床分期的病例数分布较为合理,鼻咽癌分期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可为各种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依据。T分期中可将各种颅神经受损情况归为同一期,使分期简单化。N分期中则应考虑颈部转移淋巴结单双侧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