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急诊死亡完整病历86份,其中男54例,女32例。结果(1)急诊死亡者男性多于女性。(2)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猝死次之。(3)中老年人死亡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多见。(4)死亡原因中创伤占较大比例,尤其以车祸伤居多。结论加强对青少年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全体公民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公民急救卡系统和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孙玉莲 《中外医疗》2009,28(13):129-129
急诊科以病人急,重为特点,而严重创伤的病人占很大比例。近年来,我院急诊共抢救危重病人485例,其中严重创伤62例。由于我们重视创伤病人的抢救工作,为救治病人赢得时间,提高了重伤救治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1月急诊死亡完整病历86份,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42.8岁。结果院前死亡21例,占24.4%。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75.6%。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他疾病2例。结论(1)急诊死亡者男性多于女性;(2)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猝死次之:(3)中老年人死亡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多见;(4)早期监测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对于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5)加强对青少年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全体公民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公民急救卡系统和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839例急诊抢救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抢救病人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及死亡原因分布情况。方法整理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月间839例急诊抢救病例。结杲急诊抢救病例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位居前三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病、中毒。839例中死亡85例,占10.13%,位于前五位的死亡原因是创伤、院前死亡及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进一步加强急诊抢救,尤其应加强创伤外科救护力量,完善“120”院前急救系统,进行健康意识教育及安全思想意识教育和普及全社会公民急救知识及技能是提高急诊病人救治水平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外死亡的患者死亡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减少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06年1~12月院前死亡病例86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构成比例规律。结果院前死亡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组最高为50~59岁组,死亡疾病前四位依次为猝死、脑血管疾病、创伤、心血管疾病。结论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真正做到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这是现代急救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孙晔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959-1961
目的分析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谱,探讨急诊抢救室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期间急诊抢救室的所有死亡病例,共计34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在抢救室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为18%,其次为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病等,这些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猝死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最高,但在抢救室时间最短。结论急诊抢救室需要配置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同时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抢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急救队伍的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014年昆明市儿童医院急诊抢救病人病种及特点,分析小儿常见抢救疾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提高重症患儿生存率,急诊抢救工作效率及降低院前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总结和分析急诊抢救留观病人1977例,分类统计年龄、主要的抢救病种、死亡病例等。结果:小儿急诊抢救病人高发年龄以1岁为主,占49.11%,病种排序前三位是呼吸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院前死亡占急诊死亡病例的58.14%。主要以小于六个月以下的患儿为主要人群,占53.49%,其中新生儿占32.56%。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对于急诊科医护人员而言,掌握最常见危重症患儿的急救诊疗工作,监测重要脏器如心、肺、脑等脏器功能,稳定生命体征,及时转运。应大力推广和普及现场急救及徒手心肺复苏知识,普及自救、互救的急诊知识与技能,降低院前死亡率,注意围生期的筛查工作,特别是对遗传代谢疾病和先天性缺陷的筛查工作,减少意外伤害,从而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唐凤华 《中外医疗》2013,32(1):94+96-94,96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猝死患者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该院自2002年1月-2011年12月。除妇产科外的所有临床科室急诊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猝死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1.75倍.45~60岁年龄组为最多,占全部猝死患者的32.82%。成人组猝死病因以心脑血管疾病最多;未成年组猝死病因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结论应普及人民群众发生猝死的常见病因和相应的急救知识,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急救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濒死危重创伤的救治模式和效果.方法 对116例濒死危重创伤患者进行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及重症监护治疗的一体化救治.结果 116患者中,在急诊科复苏失败死亡21例;63例患者在急诊科进行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死亡7例;32例患者在急诊科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6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 濒死危重创伤的一体化救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急诊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长沙市第一医院6年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规律和特点,以提高院前及医院急诊抢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我院急诊科死亡病人385例临床资料.结果:本院急诊死亡的患者涵盖各年龄层,以老年人为主;疾病涵盖各专科,院前死亡发生率高.结论:急诊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变化不明显.要重视院前死亡.  相似文献   

11.
徐辉  涂小平 《四川医学》2011,32(4):487-489
目的探讨并分析过去4年中我院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病种的分布状况,发病顺序,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更具针对性、物资配备更加合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2008年我院出诊登记的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相关资料,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8年我院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4年中各内科疾病分布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变,第一位以心血管系统急症为主,神经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分别排在第2、3、4位。心血管系统急症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神经系统急症中,最常见的是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急症中,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为主;急性中毒中以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最常见。结论院前内科性急救疾病目前仍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有目的地加强对本地区院前内科性急救疾病谱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院前医务工作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的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9616例“120”出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院前急救的特点为:“120”呼救出诊逐年增多,外伤以车祸为主,内科以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占多数,院前猝死主要是心源性猝死,“120”急救半径5km以内出诊频率最高,抢救效果较好。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必须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法律意识,严格掌握急救护理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急救护理技能,尤其是心脏电击除颤术,各类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方法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实施院前急救的3934例伤(病)员中死亡的202例伤(病)员,根据致死原因分组,因外力损伤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的分入创伤因素致死组,因疾病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分入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将创伤因素致死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死亡的人数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2657例,死亡89例,死亡率3.35%;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1277例,死亡113例,死亡率8.85%;两组在院前急救中的死亡人数,经χ2检验,死亡率经U检验,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急救半径内,非创伤性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明显高于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结论应重点加强非创伤性急症院前急救技能和心肺复苏的培训工作,提升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科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经验,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成功的措施.方法:1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74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成功率71.5% (P<0.05).观察组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25±1.35)h,明显长于对照组(6.57±1.38) h(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病死.  相似文献   

16.
218例急诊患者死亡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死亡的病因,探讨降低急诊死亡率的途径。方法收集某院急诊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1997年-2011年10月急诊死亡218例,其中院前死亡89例(40.8%)急诊科死亡129例(59。2%)。急诊死亡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24.3%)、脑血管疾病(17.4%)、猝死(15.6%)、创伤(13.3%)及肿瘤(12.8%)。结论应重视院前急救,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调查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济宁市紧急救援中心所有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病种、年龄、性别、呼救时间、呼救地点、所属急救区域(市区、城郊、农村)、病情摘要、联系电话。对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6:1。年龄以20~49岁的患者为多。(2)济宁市院前急救病种位于前5位的是:外伤(56.19%)、心血管病(8.51%)、中毒(8.44%)、脑血管病(6.18%)、消化系统病(4.01%)。(3)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前5位系统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各有不同。(4)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病例数以8、11、12月份为多,2月份最少。主要病种的月变化规律各有不同。(5)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区域分布特点:城郊急救与转运患者最多,占41.65%,其次为市区,农村最少占24.30%。(6)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呼救时间呈不规则分布。结论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急救人员培训计划、预案的制定,有利于急救中心重点学科的建设,为院前急救器材、药品的配备提供了依据,为上级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院前急救决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吴卫娟  刘连弟 《中外医疗》2010,29(24):26-26,2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共320例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状况及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护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救治及护理后,提高了院前急救的存活率。结论专业的急救护理队伍及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院前急救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部外伤容易出现的急救问题,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分析了62例胸部创伤患者所出现的急救问题,并针对急救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62例病例中,经院前急救并平稳送至医院56例,抢救成功率90.3%。经随访痊愈出院52例,占救治人数的83.8%。结论:健全的急救机制以及合理有效的抢救方案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