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嘌呤2 X(P2 X)受体激动剂[三磷酸腺苷(ATP)和α,β-亚甲三磷酸腺苷(α,β- me ATP) ]、前列腺素E2 (PGE2 )及P物质(SP)所致大鼠足底急性伤害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大鼠痛行为反应确定局部应用TMP对ATP等P2 X受体激动剂、PGE2 及SP所致大鼠足底急性伤害性反应和足底炎症水肿的影响。结果 TMP (10 mm ol/L )明显抑制ATP (1μm ol/L )或α,β- m e ATP (0 .6μm ol/L )引起的大鼠足底急性伤害性反应。TMP(10 m mol/L)可抑制PGE2 (5 μmol/L)或α,β- me ATP(0 .2 μm ol/L)加PGE2 (5 μmol/L )引起的伤害性反应。TMP (10 m mol/L )不影响α,β- me ATP (0 .2μmol/L )加SP (10μmol/L )引起的伤害性反应。TMP对PGE2 、SP或α,β- m e ATP分别加PGE2 或SP引起的大鼠足底炎症水肿无明显影响。结论 TMP主要通过抑制P2 X受体兴奋介导的伤害性信息传递产生抗伤害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2X3受体在介导外周伤害刺激引起疼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Β、C、D、E组,每组6只。分组:A组正常对照组足底注射生理盐水;B组大鼠足底注射P2X3受体激动剂ATP;C组大鼠足底注射P2X3受体强效激动剂α、β-meATP;D组大鼠足底注射P2X3受体强效激动剂和P2X3受体拮抗剂α、β-meATP+TNP-ATP,E组大鼠足底注射P2X3受体激动剂和P2X3受体拮抗剂ATP+TNP-ATP,观察缩脚次数,每5 min作为一个观察单位持续观察一个小时,大鼠DRG急性分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组DRG上P2X3受体。结果1、大鼠足底注射生理盐水未出现伤害性行为学反应。而ATP、α、β-meATP组大鼠左足底注射约5 min左右出现明显的伤害性行为反应如咬尾、摆尾及缩脚,α、β-meATP组最为明显。两组缩脚次数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应用抑制剂之后缩脚次数明显减少,A组和D组相比P〈0.05,A组和E组相比P〈0.01。D、E组相比P〈0.05。2、DRG的P2X3受体表达:P2X3在DRG中小神经元细胞的胞体,α、β-meATP组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占46%、ATP组占35%,生理盐水占28%,TNP-ATP占20%。α、β-meATP组胞浆呈棕褐色,而ATP组胞浆呈棕黄色。A和B组阳性细胞数差异性显著P〈0.05,α、β-meATP组与α、β-meATP-TNP+ATP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RG上P2X3受体在介导感觉神经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嘌呤受体P2X7激动剂、拮抗剂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影响。【方法】(1)对新生Long-Evan大鼠进行上丘注射荧光标记物Aminostilbamidine以标记RGCs。检测P2b激动剂BzATP(0、50、100、500μmol/L)和特异性拮抗剂OxATP(100μmol/L)对体外培养RGCs存活率的影响;(2)体外培养未经Aminostilbamidine标记的新生大鼠RGCs,以10μmol/L钙离子(Ca^2+)荧光染料Fura-2标记后。利用Ca^2+影像测定仪分别测定P2X7激动剂BzATP(50μmol/L)和拮抗剂OxATP(100μmol/L)对RGCs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P2X7受体激动剂BzATP可引起体外培养的RGCs死亡,反应呈剂量依赖性,EC50=35μmol/L。在50μmol/L浓度下,BzATP约杀死30%的RGCs;而100μmol/L OxATP则可明显减轻BzATP对RGCs的毒性作用,使RGCs存活率从77%±4%提高至96%±3%(P〈0.001)。BzATP可引起RGCs胞内Ca^2+持续升高,在50μmol/L浓度下可使胞内Ca^2+升高(1022±113)nmol/L。在OxATP作用下,BzATP介导的Ca^2+升高幅度显著降低,仅升高(63±13)nmol/L(P〈0.001)。【结论】嘌呤能P2X7受体激活可导致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全细胞膜片钳研究P2受体介导对大鼠的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上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VGCC)的作用。方法急性分离大鼠TG神经元细胞,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电流,分别灌流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及P2X、P2Y受体的激动剂,观察其对VGCC电流的作用。结果 ATP对大鼠TG神经元细胞的VGCC电流有可逆的抑制作用(P<0.05),P2X受体激动剂αβ-meATP能够显著抑制TG神经元的VGCC电流(P<0.05),而P2Y受体激动剂2-MeSADP对VGCC电流无明显作用。结论 P2受体介导对大鼠的TG神经元上VGCC电流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Holton发现在刺激外周神经引起逆行性血管扩张时感觉末梢有三磷酸腺苷(ATP)释放,首次提示ATP参与感觉神经的信息传递。“嘌呤能神经”学说创立者英国科学家Burnstock于1996年提出,不同类型细胞释放的ATP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的嘌呤受体引发疼痛[1]。分子克隆技术显示ATP作用的P2X3受体选择性表达于与伤害性感受有关的小直径背根神经节(DRG)细胞[2];清醒鼠足底注射ATP等P2X受体激动剂引起急性伤害性反应(缩足反应)[3,4];用电离子透入法将ATP注入到健康志愿者的皮肤内引发痛反应[5]。这些实验结果均支持Burnstock提出的假设。嘌呤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对分离培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ATP受体P2X3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DRG神经元,给予外源性ATP诱导出瞬时型内向电流,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的方法观察P2X3和P2X2/3受体特异性阻断剂TNP-ATP对这一电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观察PKA和PKC激动剂对ATP诱导的瞬时型内向电流的调节作用.结果 在分离培养的DRG神经元上,ATP诱导的瞬时型电流可以被TNP-ATP抑制,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剂量(IC50)为(21.7±7.6)nmol/L.PKA激动剂forskolin(1 μmol/L)和PKC激动剂PMA(1 μmol/L)均可以快速、可逆地抑制ATP诱导的瞬时型电流.结论 在大鼠分离培养的DRG神经元,PKA和PKC可能通过磷酸化调节抑制P2X3受体的功能,从而抑制ATP诱导的瞬时型内向电流,提示蛋白激酶对P2X3受体的调节作用可能参与痛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细胞外微电极技术.记录高体灌流的蟾蜍椎旁交感神经节细胞电位.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引起的电位变化,以及有关因素对ATP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外源性ATP(300μmol/L)可引起去极化(n=110)、超极化(n=33)、以及去极化之后伴随超极过程的双相反应(n=7),②P1嘌呤受体拮抗剂氨茶碱(200μmol/L)可抑制ATP所致超极化反应,使其幅值减小65.0%±22.9%(n=9,P<0.01);P2嘌呤受体拮抗剂台盼蓝(500μmol/L),对ATP所致去极化有抑制作用.使去极化幅值减小52.9%±22.1%(n=7,P<0.01);P2受体的另一类拮抗剂奎尼丁(500μmol/L),也可抑制ATP所致去极化反应,使其幅值减小32.5%±11.5%(n=21,P<0.01);③在无钠溶液中,ATP的去极化作用幅值无明显变化(n=10,P>0.05),无钙溶液加乙二铵四乙酸(lμmol/L),可使ATP所致去极化幅值减小23.6%±18.1%(n=16,P<0.01)。  相似文献   

8.
在马桑内酯点燃早期和点燃达标7天后的大鼠海马CA1区,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该区锥体细胞群集锋电位(PS),并观察滴加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至胞体层对PS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NE)5μmol/L使PS增高,NE50μmol/L使PS稍降低。使PS增高和降低的作用能分别被β和α受体拮抗剂阻断。α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PE)能使PS降低,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ISO)使PS增高。在点燃早期大鼠的海马脑片上,ISO5μmol/L仅使PS轻微增高,此效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使PS增高的效应降低,可能有助于点燃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三叉神经痛大鼠感觉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SD大鼠眶下神经缩窄造成三叉神经痛模型,造模后1周处死大鼠,取出三叉神经节(TG),分离出完整的小直径神经元(﹤600μm2)用于钙离子成像,通过使用荧光染料来标记相关激动剂,检测毒胡萝卜内酯(Tg,1μmol/L)、咖啡因(Caff,20 mmol/L)和ATP(100μmol/L)作用下TG小直径神经元内[Ca2+]i变化。结果①在正常外液和无钙外液中,在大鼠TG小直径神经元上分别给予Tg、Caff和ATP均能够引起[Ca2+]i不同程度升高;②在无钙外液中,ATP引起的TG神经元[Ca2+]i升高可被Tg可逆性地抑制(n=8,P<0.01);③在无钙外液中,ATP引起的TG神经元[Ca2+]i升高可被P2受体阻断剂苏拉明(suramin,100μmol/L)明显抑制;④在正常外液中,Tg引起TG神经元[Ca2+]i升高,当升高达到最大后再次给予ATP,仍然能引起[Ca2+]i进一步升高。结论在大鼠TG神经元中同时存在IP3敏感钙库和ryanodine敏感钙库。ATP可通过两种途径引起细胞内[Ca2+]i升高,一种途径是激动P2Y受体引起IP3敏感钙库的Ca2+释放,另一种途径是激动P2X受体引起细胞外Ca2+内流。在无钙外液中,ATP引起的TG神经元[Ca2+]i升高是通过IP3敏感钙库释放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和方法以刀豆蛋白A(Con A)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NK细胞活性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指标,观察在正常及去肾上腺大鼠海马内微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及其受体阻断剂和激动剂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在正常大鼠,NA(4μl,6.0×10-3mol/L)、β1受体激动剂杜丁胺(dobutamine,Dob,4μl,6.0×10-3mol/L)和β2受体激动剂异丙喘宁(metaproterenol,Met,4μl,8.0×10-3mol/L)均可抑制Con A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的活性,其中NA的作用最强,Met次之,Dob的作用最弱.α及β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Phen,2μl,1.6×10-2mol/L)和心得安(Prop,2μl,1.6×10-2mol/L)均可部分阻断NA的免疫抑制作用,且Prop的作用较强;②在去肾上腺组,NA的免疫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海马内NA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作用由α及β受体共同介导,其中β受体的作用大于α受体,且β2受体的作用大于β1受体.此外,保持肾上腺结构和功能完整在NA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622例外科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04年1-6月间外科系统住院患者病历622份,将相关内容记入“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5%.使用种类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和氨基糖苷类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占70.5%,DDDs排序列前3位分别为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大多数抗菌药的DUI≤1。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着使用比例偏高,药敏试验率较低和不合理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12.
25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6年1-12月间收集25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0.2%(177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1.5%(155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2.3%(132例).结论 应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代大顺  吴桂月  李瑜 《重庆医学》2011,40(23):2346-2348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河南省中医院2009年收集的23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1例ADR报告中,多为老年患者;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起的ADR居多,占76.62%;抗菌药物和中成药的ADR报告例数分别位居第1、2位。结论医生、护士、药师三方协作,能够及时监测临床发生的ADR,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出院患者病历200份,统计抗菌药物用药频率、药物利用指数和联合用药品种,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200份出院病历中99%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出现的问题为抗菌药用药频率过多、给药时间不合理、用药时间偏长和日给药次数不当。头孢曲松药物利用指数最高,头孢噻肟用药频率最多。结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不同途径给予咪达唑仑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静脉、肌肉、滴鼻、舌下四种途径给予咪达唑仑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按不同给药途径随机分成静脉组(V组)、肌肉组(M组)、鼻腔内滴注组(N组)、舌下含服组(S组)。各组依不同途径给予咪达唑仑,观察镇静(OAA/S)程度、BIS指数、VAS评分及记忆情况。结果: 镇静(OAA/S)程度:各组达到3级满意率为V、M组70%,N、S组30%。BIS值:V、M、N、S组分别在用药后5 min、25 min、35 min、35 min逐渐下降,BIS值分别维持在84.3±2.17、89.9±1.23、91.1±0.84、91.3±0.61水平。VA S评分:V、M、N组在用药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遗忘情况:V、M、N、S组产生完全遗忘的百分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四种途径给予咪达唑仑50 μg/kg,V、M组产生的临床效果优于N、S组。  相似文献   

16.
喷昔洛韦微乳经皮渗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喷昔洛韦微乳体内外的透皮能力。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自制微乳给药装置进行体内经皮渗透试验,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皮肤接收液、表皮及真皮中的药物浓度,并与市售夫坦乳膏比较,考察微乳的透皮促进作用。结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0.5%的微乳12h时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是1%夫坦乳膏的3.5倍;体内试验表明,从微乳透过表皮到达真皮层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乳膏剂(P<0.05)。结论与夫坦乳膏相比,微乳对喷昔洛韦的透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Filariasis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India and inspite of existence of the National Filaria Control Programme since 1955, currently there may be up to 31 million microfilaraemics, 23 million cases of symptomatic filariasis, and about 473 million individuals potentially at risk of infection.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dvances have led to new diagnostic/ treatment tool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filariasis. The new control strategy aims at transmission control through mass treatment and at disease control through individual patient management. As a signatory to 50th World Health Assembly resolution on global elimination of lymphatic filariasis in 1997, revised filariasis control program was launched in India in 13 districts in seven endemic states where mass drug administration was undertaken. Single dose mass administration annu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echniques has already eliminated lymphatic filariasis from Japan, Taiwan, South Korea and Solomon Islands and markedly reduced the transmission in China. Very high treatment coverage (probably > 85%) is required to achieve interrup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elimination in India. Henc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effective drug delivery strategies that are adapted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This requires powerful advocacy tools and strategies as well as procedures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elimination programme.Key Words: Lymphatic filariasis, Mass drug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54例药品相关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其特点,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医院2011年-2013年全部医疗纠纷(包括投诉)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3年间药品相关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依次是医师不合理用药、患方原因、药学部原因、费用问题、护理服务等原因。结论:通过加强用药教育,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合理用药,加强药事管理,增加便民措施,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以及医保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够有效减少药品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唐剑萍  吕和平 《四川医学》2011,32(11):1825-1827
目的对医院2007~2010年住院病历用药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汇总医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正确的用药方法,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抽查病历中的医嘱单进行审查、分析。结果共抽取950份病历,150份病历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占15%。结论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重视合理用药,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552例ADK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 ADK发生男性(290例)略高于女性(262例),但基本平衡;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高龄患者构成比高于其它年龄段;夏、秋两季共发生380例,占全年发生总数的68.8%;发生ADK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占55.8%(308/552),中成药引起的ADK排名仅次于抗感染药物;静脉给药占ADR的绝大部分(65.2%);ADR所致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大多数预后良好,本组无后遗症病例,无死亡病例;输液室报告率最高,报告人中护士占68.8%,药师占20.3%.医师占10.9%.结论 ADR难以完全避免,应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ADR知识的宣传;医生除合理用药外,还应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主动收集、整理ADR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