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Fan H  Wang X  Lin Y  Zhou Y  Yi B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99-702
目的 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牵引方式的选择。方法  8例患者 (男 6例 ,女 2例 ) ,年龄 11~ 2 5岁。其中不全腭裂 1例 ,单侧完全腭裂 4例 ,双侧完全腭裂 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 ,7例患者采用改良高位台阶式LeFortⅠ型截骨术 ,1例儿童患者行LeFortⅠ型截骨后采用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完成牵引。手术前术后均投照定位头颅正位、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颞颌关节薛氏位片 ,并在模型外科上准确测量牵引距离 ,设计牵引方向 ,牵引完成后即开始术后正畸 4个月后拆除牵引器。结果  8例患者均按设计要求完成预定牵引。除 1例右侧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处约有 1cm× 0 .5cm的骨缺损外 ,其余病例牵引区均有致密新骨生成 ,术后咬合关系稳定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经平均 2 0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 ,上颌骨及咬合关系均稳定 ,无明显复发。 8例患者平均牵引上颌骨向前达 12mm(5~ 15mm) ,患者的上牙槽座角由术前的平均 71°增加到术后的 79° ,所有病例均达到容貌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 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全畸形的有效方法 ,且不需植骨、效果稳定、对腭咽闭合的影响较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Le Fort I型截骨术是目前矫治上颌骨畸形的常用术式之一,多用于矫治上颌骨前、后、垂直向、水平向的畸形.对于上颌后缩、前突、开(牙合)、长面综合征、腭裂继发上颌畸形和外伤所引起上颌畸形等均可应用,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我科自1987年以来应用Le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术畸形18例,术后一期愈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入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分析腭裂病人序列治疗中元音的频谱特点 ,为腭裂病人的语音评价及语音矫治提供理论及临床上的指导。②方法 应用语图仪对 10例健康儿童、30例腭裂病人、33例腭裂手术后病人及 16例语音矫治后腭裂病人的 4个单元音进行检查 ,对其前 3个共振峰减弱和 (或 )缺失率进行统计分析。③结果 腭裂术前组与腭裂术后组 [i],[u]的共振峰减弱和 (或 )缺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7.6 6 9~ 15 .6 10 ,P <0 .0 5 ) ,术后组与语音矫治后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 (χ2 =9.0 10 ,5 .738,P <0 .0 5 )。④结论 腭裂病人序列治疗中元音频谱分析有很大使用价值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颌后牙区多由于骨量不足、骨质较为疏松等解剖条件上的限制为种植钉的成功植入增加了技术难度.针对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为5~8 mm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上颌窦内、外提升术[1]等骨增量手术为种植钉的植入创造条件,但是由于手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植骨,费用较高,患者不易接受.针对拒绝采用任何植骨类手术的患者,本中心自2002年11月起应用系列钻方式经牙槽嵴顶入路,且术中不植入任何骨替代材料的上颌窦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部位植入种植钉.现随访这组患者种植钉的预后情况,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条件下开展不植骨的种植钉植入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异位尖牙矫治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微螺钉种植体即刻负载所承受的牵引力大小。方法对5例已萌出的上颌异位尖牙直接植入微螺钉种植体,而对4例高位埋伏阻生的异位尖牙则在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前1周或同时行开窗术,显露埋伏阻生的异位尖牙唇侧冠尖1/3,并粘结方丝弓托槽,微螺钉植入后1周左右,在垂直曲式辅弓的支持下进行矫治,在异位的尖牙与微螺钉支抗之间用链状橡皮环加力,使异位尖牙向上、向后(前)移动。开始矫治力在30~50g之间,此后根据情况逐渐加力,以70g左右为最佳,最大不宜超过100g。结果9例上颌异位尖牙通过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垂直式辅弓的帮助下,10-12个月进入正常牙弓,完成矫治。9颗微螺钉种植体无一例中途松动脱落而使矫治失败。结论上颌异位尖牙通过微螺钉种植支抗矫治技术是完全可以排入正常牙列而不必拔除的,保持了患者良好的容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患者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例患者植入196枚种植体,患者平均年龄60.6岁。将自体松质骨(Spongiosa)与Bio-OSS混合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根据情况一期或二期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至少6个月,选用适当的上部修复体进行义齿修复。结果:上颌窦提升术后或/和种植体植入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松动或脱落,供骨区和种植术区均未见并发症。术后12个月PTVs最小为-5,X线检查种植体周垂直骨吸收均不超过1mm。种植体全部稳定地行使功能。结论:应用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嵴患者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种植体植入术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缺失牙的疗效.方法 2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6~8mm缺牙患者共37枚种植体经牙槽嵴顶入路用bicon种植体植入.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临床上恢复功能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6个月,未发现有鼻腔出血或上颌窭炎症;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无松动及脱落.x线片检查种植区上颌窦底正常,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短种植体植入术较传统的上颌窭提升术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术后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缺失牙种植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蒋榕林  李军  潘福信 《广西医学》2001,23(1):113-114
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先天畸形 ,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腭裂的整复方法很多 ,都以封闭裂隙和完善腭咽闭合功能并恢复患者正常语音为主要目的。本文在 1 990~ 2 0 0 0年间我科收治的患者中选择了上颌骨前份裂隙较小的完全性腭裂 1 1 2例 ,采用两瓣法与犁骨粘膜瓣相结合整复的方法 ,经术后临床观察 ,近期手术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本组选择上颌骨前份裂隙较小 ,裂隙两侧牙槽骨距离较近的完全性腭裂 1 1 2例 ,年龄最小的 2岁 ,年龄最大的 30岁 ,男性 76例 ,女性 36例 ,其中单侧腭裂 88例 ,双侧腭裂 2 4例。1 .2 术前准备 :对患者进…  相似文献   

11.
带蒂颊脂垫覆盖腭裂松弛切口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带蒂颊脂垫在腭裂修补术中,即刻充填覆盖裂隙两端松弛切口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择25例Ⅱ°~Ⅲ°腭裂患者,应用腭裂常规术式进行修补,术中即刻游离两侧颊脂垫组织充填覆盖于双侧松弛切口骨组织与黏膜组织暴露面中.结果25例转移之颊脂垫组织全部成活.术后腭部外形良好,无1例并发症出现.临床观察移位颊脂垫组织一周内开始上皮化,6周后完全上皮化.结论带蒂颊脂垫覆盖腭裂松弛切口消除了口鼻面间的死腔,降低了感染的机率,减轻术后的疼痛、出血及口腔内不适感,大大降低了疤痕组织的生成和孪缩,从而为上颌骨正常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值,不同牵引方向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前牵引力为500 g/侧,前牵引方向向前下20°~45°之间时,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位移变化,上颌腭部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内缩变化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关系;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平平面夹角越小,牙弓内缩越明显,区域越大,牵引方向与(牙合)平面夹角越大,内缩程度越轻,区域越小.结论:在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增长,上颌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腭部环状骨移植在上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完成的腭部环状骨移植后种植修复病例12例,其中单颗牙缺失9例,2颗牙缺失3例,共植入种植体15颗,通过测量垂直向和水平向增加骨量评价腭部环状骨移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6.5个月后垂直向骨高度增加(2.3±0.9)㎜,水平向骨宽度增加(2.6±0.9)mm ,垂直向及水平向骨吸收率分别为8.4%和9.3%,种植体留存率100%。结论腭部环状骨移植是解决种植修复中上前牙区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模拟腭部扩弓对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和上颌扩弓,分析比较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结果:模拟前牵引加腭部扩弓治疗,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的增长。有扩弓治疗的水平位移值明显减小。健侧和患侧牙弓均未出现牙弓内缩的变化。结论:上颌前牵引联合应用腭部扩弓治疗唇腭裂患者,有利于全面改善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何祖球 《医学综述》2013,19(13):2488-2490
目的探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 60例牙槽突裂患者在骨裂缺位植入自体骨与人工骨,用海澳口腔修复膜覆盖植骨区唇侧表面。结果 60例患者植入骨术后6个月、1年拍曲面断层全景片,CT扫描,植入骨成骨效果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及鼻瘘发生。结论自体骨与人工骨用于移植修复牙槽突裂,可以提高植骨成活及成骨量,避免骨吸收,保证上颌牙槽突的完整性,从而改善上颌及鼻底的美观;封闭口鼻瘘。  相似文献   

16.
车敏  ;李光早 《医学综述》2014,(24):4509-4511
牙槽裂植骨术是一种较理想的解决牙槽裂的方法,也是唇腭裂序列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一些学者对此还有一些争论。该文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牙槽裂分类、使用不同的植骨材料的进展、影响植骨术后效果的因素、牙槽裂植骨术技术的发展、手术的时机选择、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采用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is caused by the mal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branchial arch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andibulofacial dysostosis and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outward and downward obliquity of lateral canthi, colobomas of the lateral 1/3 of. the lower eyelids, flattening of malar bone, absence of zygomatic arches, a small and receding chin, sometimes accomapanied with small ears and cleft palate. In 8 cases, the authors reconstructed malar hypoplasia and micrognathia with bone graft and corrected the palpebral fissures.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dure ar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后,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模拟上颌前牵引,观察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未修复裂隙的上颌骨在前牵引力作用下,健侧发生明显移动,患侧移位不明显,裂隙有扩大的趋势。模拟修复裂隙后在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 平面呈向下30°;每侧500 g的力作用下上颌骨第一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分布均匀。结论:上颌骨裂隙未修复前,在前牵引力作用下裂隙有扩大化的趋势, 修复上颌骨裂隙后,行前牵引矫形治疗有利于上颌骨发育。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CLP) includes orthodontic treatment prior to bone grafting. Palatal expansion is done using slow or rapid palatal expansions (RPE).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regarding choice of expansion appliances us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Quad helix appliance represents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using conventional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appliance among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