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讨刺激弓状核(ARC)镇痛效应的机制,本实验将大鼠随机分成:刺激ARC 注射生理盐水;刺激ARC 注射纳洛酮;假刺激ARC 注射生理盐水;假刺激ARC 注射纳洛酮及新生期注射谷氨酸一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丘脑束旁核(PF)神经元的痛诱发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5/93个单位)。这种抑制作用可被蓝斑(LC)内注射纳洛酮部分翻转(16/20个单位)。这种抑制作用同样可被LC 内注射β-内啡肽(β-END)抗血清所翻转(17/18个单位)。实验证明,LC 参与刺激ARC 对PF 单位痛诱发放电的抑制,这种参与可能是通过ARC→LC 的β-END 能通路,再经LC→PF 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PF 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下丘脑弓状核(ARC)是脑内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核团。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已经证明,刺激ARC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这种镇痛效应能为纳洛酮所翻转,并且能产生耐受及与吗啡的交叉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内源性阿片肽和神经降压素 (NT)在痛觉调制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 (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 ,观察向PAG内注入NT、钠洛酮、抗甲 -脑啡肽血清、抗 β-内啡肽血清和抗强啡肽A1~ 13 血清 ,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 :PAG内注入纳洛酮、抗甲 -脑啡肽血清和抗 β -内啡肽血清后 ,可明显减弱NT的镇痛效应 ,注入抗强啡肽血清后 ,对NT的镇痛效应无显著影响。结论 :PAG内N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至少部分与PAG内的内源性甲 -脑啡肽和 β-内啡肽血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电刺激下丘脑弓状核(ARC)引起动脉血压明显下降。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微量注射纳洛酮(NAL)则可衰减ARC的降压效应,NAL注射到PAG周围区无上述作用。结果提示,ARC降压效应与内啡肽释放有关,PAG为其作用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针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IA)急性期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及阿片肽系统在手针镇痛中的介导作用。方法: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模型,手针双侧足三里,观察痛阈、足肿胀;检测足爪、血清β-内啡肽含量。为进一步证实阿片肽系统在手针镇痛中的作用,通过足爪/血液注射纳洛酮观察大鼠痛阈变化。结果:手针可提高慢性炎性痛痛阈(P0.01),足肿胀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足爪/血清β-内啡肽含量未见差异。足底/血液注射纳洛酮后,痛阈降低(P0.05)。结论:手针针刺足三里对急性期AIA大鼠有镇痛作用,可能与激活中枢阿片肽系统和外周阿片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可产生明显镇痛效应,并使脑内β-内啡肽含量升高,该镇痛效应可被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所阻断。摘除垂体亦可使刺激弓状核的镇痛效应基本消失,这时,脑内β-内啡肽含量也不明显升高。结果揭示,刺激弓状核有可能激活垂体β-内啡肽的释放,循垂体门脉系统逆流入脑,从而参与镇痛作用的发挥。这可能是刺激弓状核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量资料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蓝斑(LC)、中缝背核(DR)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ARC、LC和DR分别为脑内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胞体、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胞体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部位。而且这三个核团之间有密切的解剖和功能上的联系。免疫组化资料表明,从ARC发出的β-End能纤维投射到LC和DR,并且人们已在LC和DR中发现鸦片受体的存在。本实验用行为测痛结合生化测定的方  相似文献   

9.
大鼠尾核内Apelin的痛觉调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Apelin在尾核内对大鼠的痛觉调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辐射热作为伤害性刺激,以安静状态下大鼠的甩尾潜伏期(TFL)为测痛指标.尾核内注射Apelin、吗啡、纳洛酮等,观察给药90min内Apelin的痛觉调制作用及其对吗啡中枢镇痛作用的影响.检测给药40min后大鼠尾核组织和血浆中cAMP与cGMP水平,探究Apelin在痛觉调制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Apelin有显著的痛敏作用,在10~(-4) mol/L时作用最显著.给药10min后大鼠痛阈下降[(-9.22±1.26)%],40 min后痛阁下降至最低[(-16.95±1.46)%],分别与生理盐水组[(-0.32±1.2)%、(0.17±0.8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尾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后再注射Apelin,结果表明Apelin能抑制吗啡的中枢镇痛作用(P<0.01);大鼠尾核内注射Apelin后,尾核cAMP含量为(14,08±2.25)nmol/g,血浆cAMP含量为(19.94±4.43)nmol/L,分别与生理盐水组[(133.05±20.41)nmol/g、(38.66±6.73)nmoL]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elin有中枢痛敏作用,这种痛敏作用可能与阿片系统有某种内在联系并通过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我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表明: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刺激ARC镇痛的机制,本实验用行为测痛结合生化测定的方法,观察纳洛酮对刺激ARC镇痛效应的影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8.
19.
20.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