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秀萍  赵雅萍  王启亮  应映芬 《浙江医学》2019,41(10):1053-1056
目的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3D-PDI)监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子宫内膜参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选取159例控制性超排卵不孕患者,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行3D-PDI检测子宫内膜的厚度、容积、类型、内膜血流分型、内膜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比较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子宫内膜的厚度、容积、类型、内膜血流参数及血流分型差异。结果妊娠86例,未妊娠73例,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子宫内膜的厚度、容积、VI、FI、VFI及内膜血流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线型者妊娠率高于非三线型者。结论经阴道3D-PDI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容积、VI、FI、VFI及内膜血流分型不能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类型可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IVF-ET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侯艳琼  罗红 《四川医学》2014,(4):428-430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及内膜下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指数对人工周期冷冻胚胎复苏移植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131例接受人工周期冷冻胚胎复苏移植的不孕患者,于复苏当日进行子宫内膜厚度、内膜有无“三线”征、内膜及内膜下容积、内膜及内膜下区域的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测定,根据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131例复苏移植患者,86例临床妊娠,妊娠率65.6%,种植率54.2%。子宫内膜及内膜下容积、内膜有无“三线”征、内膜及内膜下VI、FI、VFI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移植优质胚胎组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显著高于未移植优质胚胎组,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不能有效预测人工周期冷冻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是否移植优质胚胎可能是预测妊娠结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维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笔者医院收治7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等参数.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内膜厚度及VI、FI、VFI较内膜良性病变组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病变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和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对绝经期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对79例绝经期阴道出血患者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内膜良性增生34例)、恶性组(子宫内膜癌20例)。测量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包括子宫内膜体积(V)、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血流指数(VFI)。应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比较上述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两组V分别为:(7.02±3.02)mL、(8.61±2.4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重复频率(PRF)0.9 MHz时,良性组的VI、FI及VFI值分别为(1.67±1.11%)、(25.07±2.67)、(0.43±0.29),恶性组VI、FI及VFI值分别为(6.00±5.58%)、(31.56±4.54)、(2.05±1.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设置不同PRF:0.9 MHz/0.6 MHz时,测良、恶性组VI、FI、VFI值,VI、V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VI、FI、VF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0.913、0.973,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准确性较高,其中VF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VFI截值0.814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1.5%。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能量化病变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及密度情况,对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维能量超声(3D-CPA)对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2014年10月来该院就诊的绝经期阴道流血的患者168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应用3D-CPA测量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体积(V)、血流指数(FI)、血管指数(VI)以及血管-血流指数(VFI)等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结果恶性组子宫内膜容积、VI、FI、VFI等血流参数值均大于良性组,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168例患者中,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中148例符合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达88.1%。结论3D-CPA可以直观的重建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容积,将病变的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和密度进行血流参数能量化,以帮助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应作为绝经期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滕慧  水旭娟  焦岩  朱勇  余彩茶  陈斌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7):109-112,129
目的 旨在探讨二维成像技术联合三维VOCAL技术对剖宫产瘢痕妊娠(CSP)诊断的超声多参数监测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19~2020年在笔者医院就诊的CSP患者52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入组的瘢痕子宫宫内妊娠(IUP)孕妇72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超联合三维VOCAL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瘢痕处肌层厚度、瘢痕距宫颈外口长度及三维VOCAL技术获取的各项超声参数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维VOCAL技术获取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对 CSP 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瘢痕距宫颈外口长度、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瘢痕处肌层厚度薄于对照组,VI、FI、VF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参数VI、FI和VFI诊断 CSP 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798、0.856,VI、FI和VFI的截断值分别为≥6.01%、≥36.43、≥2.15。结论 三维VOCAL技术是评价CSP血流定量参数的有效工具,VI、FI和VF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01%、≥36.43、≥2.15。彩超联合三维VOCAL技术诊断CSP可以为临床提供多参数信息,达到优化治疗,避免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7.
陈丹  尤利益  焦岩  邹震宇 《浙江医学》2023,45(23):2502-2508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PDA)通过测定异位妊娠(EP)包块的超声参数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及预测治疗结局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确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EP患者77例。将接受单次注射甲氨喋呤(MTX)治疗成功的45例患者纳入单次注射成功组,接受二次MTX注射治疗成功的19例患者纳入二次注射成功组,将二次MTX注射后治疗失败的13例患者纳入失败组,收集所有入组EP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诊疗过程中的EP包块的超声资料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测量3组患者治疗当天EP包块的超声参数[体积(V)、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以及hCG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第4天、第7天时患者的V、VI、FI、VFI、hCG以及各参数的变化率,分析在EP保守治疗过程中超声参数和hCG水平与治疗结局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判断V、VI、FI、VFI、hCG以及各参数的变化率预测MTX治疗结局的效能。结果3组患者治疗当天超声参数V、VI、FI以及V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EP包块的超声参数用于预测预后的效能较好,AUC均在0.800左右。在接受第1针MTX注射后第4天,FI以及VI0-4、FI0-4以及VFI0-4变化率用于预测单次注射失败具有较好的效能,而V、VI、FI、VFI以及VI0-4、FI0-4、VFI0-4变化率用于预测MTX肌肉注射2次治疗失败的效能较好。对于接受第2针MTX肌肉注射的EP患者,ROC曲线结果显示患者第7天的超声参数、hCG水平及其各自的变化率均能较好地预测治疗结局。结论3D-PDA测定EP包块的超声参数(V、VI、FI、VFI)能够在EP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预测治疗效果及结局,同时超声参数联合hCG水平监测,能够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8.
樊艳玲  樊月  丰程文  刘宝莲  韩宝生 《西部医学》2023,35(12):1803-1807
目的 分析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患者移植前后雌激素浓度变化及与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人工周期FET的患者105例,根据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47例)和未妊娠组(58例)。于FET前、治疗后第7天、14天检测患者雌激素[雌二醇(E2)、孕酮(P)]浓度和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子宫内膜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采用ROC曲线评估雌激素浓度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雌激素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的关系。结果 各时间点妊娠组血清E2、P浓度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FET后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I和VFI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FET后第7天的E2浓度预测妊娠结局的AUC为0.929,明显优于FET前(0.860)和FET后第14天(0.839)(P<0.05);FET后第7天的P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AUC为0.793,与FET前(0.823)和FET后第14天(0.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不同血流参数在评价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9例CSP患者,按术中出血量分为观察组(>50ml)和对照组(≤50ml)。比较两组患者胚囊着床处滋养血管血流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结果,并分析CSP患者血流参数VI、FI、VFI与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RMT)的关系。结果:两组间P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参数VI、FI和VF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流参数VI、FI、VFI及三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均>0.75,以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最高。CSP患者血流参数VI、FI、VFI与RMT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6、-0.270、-0.369,P均<0.05)。结论:定量血流参数VI、FI、VFI可以作为预估CSP术中出血量的有效参数指标,结合瘢痕处RMT,能为临床综合评估CSP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人绒毛膜促腺性激素注射日(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升高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3D-PDI)检测于2018年2月至9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的180例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回声、内膜血流分型、内膜容积、内膜血管化指数(Ⅵ)、血流指数(F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检测患者HCG日血清孕酮水平,根据ROC曲线分析获得的孕酮升高截断值分为孕酮升高组和孕酮正常组,分析各参数的差异性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180 例中有84 例妊娠成功为妊娠组,5 例生化妊娠,2例宫外孕,89 例未妊娠为未妊娠组,临床妊娠率约46.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CG日孕酮升高截断值为1.29 ng/mL,孕酮升高组59例,孕酮正常组121例。孕酮升高组和孕酮正常组年龄、内膜FI值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与孕酮正常组相比,孕酮升高组C型内膜占比和I型血流占比增高(P <0.05),Ⅲ型血流占比减少(P <0.05);孕酮升高组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VI、VFI小于孕酮正常组(P <0.05)。妊娠组和未妊娠组的年龄、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组内膜VI、VFI高于未妊娠组(P <0.05);A型、B型、C型内膜回声患者的妊娠率依次减低,I型、II型、III型内膜血流患者的妊娠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VF-ET中HCG日孕酮升高导致子宫C型内膜占比增高,内膜血流灌注减少,内膜血管化程度减低,不利于妊娠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及其对月经量增多和痛经的影响.方法 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对照组),于月经周期20~24天,采用三维能量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通过VOCAL软件自动生成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3个参数;取子宫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利用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血流参数与MVD的相关性及其与月经量评分及痛经评分的关系.结果 腺肌病组在位内膜的MVD、VI、FI、V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与月经量及痛经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MVD与VI、FI、VFI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血管生成能力增强,与痛经及月经量增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在评估子宫腺肌病(AM)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确诊为AM的患者45例(AM组)行前瞻性研究,并选取34例同期健康产后女性作为对照组。在黄体中期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类型、血流分级及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下的容积、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在经阴道三维超声子宫冠状面上观察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JZ)的形态,测量JZ的最大厚度(JZmax)、最小厚度(JZmin)、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差值(DJZ)和平均厚度(MJZ)。结果 AM组与对照组的年龄、二维超声指标(子宫内膜厚度、回声类型、血流分级)和部分三维超声指标(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下容积、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下VI、FI、V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三维超声观察子宫冠状面,AM患者的JZ形态不规则,厚薄差异大,AM组的JZmax、DJ...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子宫内膜癌(EC)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如何早期有效筛查EC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在绝经后出血(PMB)女性EC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PMB就诊的患者168例。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136例和EC组32例。患者均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使用VOCAL软件计算子宫内膜体积(EV)、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子宫内膜厚度(ET)、阴道出血、年龄、体质指数(BMI)和糖尿病史计算恶性风险模型评分。绘制三维超声、恶性风险模型、二者联合预测PMB女性E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EC组患者BMI、反复出血频率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P<0.05);EC组患者ET、EV大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VI、FI、VFI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P<0.05)。三维超声(即EV、VI、FI、VFI联合)、恶性风险模型及二者联合预测PMB女性EC的AUC分别为0.883〔95%CI(0.817,0.949)〕、0.723〔95%CI(0.629,0.817)〕、0.949〔95%CI(0.908,0.989)〕。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预测PMB女性EC的AUC高于三维超声、恶性风险模型(Z值分别为4.762、2.613,P值分别为0.032、0.018)。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预测PMB女性EC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84.4%、96.3%、0.807。 结论 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预测PMB女性EC的价值较高,在临床筛查工作中可以初步分流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患者经阴道超声血流参数与子宫内膜ER、PR、VEGF、LIF表达的关系。方法:对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IU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时间段在医院进行全身体检及阴道超声检查的61例健康者的体检资料,分别记为研究组、对照组。2组均实施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记录经阴道超声血流参数[血流指数(FI)、血管指数(V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并检测2组血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检测研究组患者子宫内膜ER、PR、VEGF、LIF表达水平,对比2组阴道超声血流参数变化情况,统计研究组子宫内膜ER、PR、VEGF、LIF表达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阴道超声血流参数与子宫内膜ER、PR、VEGF、LI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FI、VI、VF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ER、P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VEGF和LI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ER、PR、VEGF、LIF表达水平(MOD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胎盘血流灌注参数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子痫前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产科建卡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168例为研究组,依据血压情况再分为妊娠期高血压亚组64例(单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亚组58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亚组4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选取医院同期正常妊娠孕妇7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二维超声模式对所有孕妇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速度峰谷比(S/D)],三维能量多普勒模式及三维血管模式检测孕妇胎盘,并测算胎盘血流灌注参数[胎盘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Spearman法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病情与PI、RI、S/D值及VI、FI、VFI值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胎盘血流灌注参数对妊娠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亚组、轻度子痫前期亚组、重度子痫前期亚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I、RI、S/D值均依次升高(F/P=305.147/0.000、498.516/0.000、384.268/0.000),胎盘血流灌注参数VI、FI、VFI均依次降低(F/P=280.369/0.000、74.400/0.000、51.761/0.000)。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与PI、RI、S/D值呈正相关(r/P=0.682/0.000、0.727/0.000、0.567/0.000),与VI、FI、VFI值呈负相关(r/P=-0.581/0.000、-0.658/0.000、-0.430/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PI、RI、S/D诊断子痫前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8、0.801、0.799,三者联合诊断子痫前期的AUC为0.922;VI、FI、VFI诊断子痫前期的AUC分别为0.851、0.767、0.864,三者联合诊断子痫前期的AUC为0.915。结论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胎盘血流灌注参数对妊娠期高血压发生子痫前期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对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容积和血流参数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12月在本院确诊的90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90例宫腔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3D-TVS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计算内膜容积和血流参数,分析并比较不同分级的宫腔粘连患者内膜容积和血流参数的变化,并比较其与正常女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容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宫腔粘连等级越高,子宫内膜容积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指数(V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血流指数(FI)和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宫腔粘连等级的增加,患者FI和VFI均显著降低。结论:3D-TVS可有效评价不同宫腔粘连等级患者的子宫内膜容积变化和血流变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三维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3D-CPA)结合其定量参数测定VOCAL功能,探讨3D-CPA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内血流灌注显示情况、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与二维彩色多普勒指数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公司Voluson 730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的3D-CPA测量39例妊高征子痫前期及19例正常孕妇的胎儿胎盘的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并与胎儿脐动脉S/D值、子宫动脉PI值以及胎儿大脑中动脉PI值比较分析。结果子痫前期患者胎儿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低于正常组且与脐动脉、子宫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数相关。结论三维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3D-CPA)技术是一项观察胎盘血流灌注的非常实用的方法。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可直接反映子痫前期胎盘血流灌注情况,对了解胎盘功能及估计胎儿预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收治的7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38例和恶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结果恶性组VI、FI、VFI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级Ⅲ级VI、FI、VFI均高于Ⅱ级(P<0.05);VI≥1.168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1.67%,准确性为79.73%,特异性为68.42%;FI≥32.408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8.89%,准确性为70.27%,特异性为52.63%;VFI≥0.437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8.89%,准确性为77.03%。结论恶性甲状腺肿瘤VI、FI、VFI均高于良性肿瘤,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为甲状腺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征及经阴道三维超声定量测量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0例疑似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或手术结果分为子宫腺肌病组(n=36)、非子宫腺肌病组(n=44)。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三维超声定量指标[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血流超声参数[子宫动脉血流量(BF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水平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存在统计学差异的上述指标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能。结果:36例患者经病理或手术结果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类型以弥漫性(69.44%)为主,超声征象主要以子宫增大(75.00%)、肌壁线衰减/栅栏状(72.22%)、肌层回声增粗不均匀(63.89%)为主;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准确率为83.75%,灵敏度为86.11%,特异度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79.49%,阴性预测值为87.80%;子宫腺肌病组VI、FI、VFI、BFV、PI水平均高于非子宫腺肌病组,RI低于非子宫腺肌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采用三维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等指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患者的226周期。采用三维超声测量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相关指数。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宫内妊娠组和异位妊娠组。结果:226周期中76周期获得临床妊娠,周期临床妊娠率33.6%,3例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率3.9%。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相比,子宫内膜血流指数(FI)[(22.199±5.961)vs(19.813±8.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7,P=0.014);妊娠组内膜容积(4.181±1.899)mL大于未妊娠组的(3.678±1.557)mL(t=2.128,P=0.034);内膜容积<1.5 mL的患者共7例,均未获临床妊娠;2组间内膜厚度、其他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相关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宫内妊娠组和异位妊娠组相比,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相关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三维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容积及内膜FI可预测妊娠结局;但三维超声测量指标不能预测妊娠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