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时空分布现状,为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长江江苏段流域南京、镇江市和扬州市江滩中选取75块进行抽样调查,对3年各项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工具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平均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扬州市活螺数、活螺密度整体下降,但2016年稍有上升。核密度及热点分析均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活螺分布热点区域为扬州市和镇江市交界江滩附近区域。结论 江苏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江滩钉螺监测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的变化,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块江滩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纵向监测,并收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水情、泥沙等资料信息。 结果  2003~2015年,江滩钉螺分布范围缩小了74.77%,面积减少了72.56%,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7.20%,感染螺平均密度下降至0。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范围、分布区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均呈整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京杭大运河江苏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为动态评估该区域钉螺扩散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有螺环境数呈上升趋势;有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丹金溧漕河1 000 m缓冲区内,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的老九曲河沿线。2014、2016、2017年,研究区域内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主要为丹金溧漕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钉螺分布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向南北方向转变。结论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空间分布复杂,存在从上游向下游扩散的风险,需加强该区域的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建立的数据库,描述全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有螺环境中钉螺空间分布和感染性钉螺在1950-2016年聚集分布情况。结果1950-2016年,安徽省共发现钉螺孳生环境22757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5004个,分别呈单峰和双峰状变化,1970年是变化拐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共14.10万hm^2,其中88.08%于1950-1979年首次发现;共消灭11.45万hm^2有螺面积,77.17%的历史有螺环境在1970-1999年消灭。截至2016年,全省现有螺环境4830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1051个;78.12%的现有螺环境已存在40年以上,65.75%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在10年内消除了感染性钉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0.196,Z=139.63,P<0.001);局部热点分析显示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在空间上呈聚集性,长江以南呈高值聚集,长江以北呈低值聚集;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活螺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及支流水系。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现有螺环境中感染性钉螺在4处区域存在时空聚集性。结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存在时间长久,仅靠药物难以消灭,必须结合环改灭螺。现有螺环境的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聚集性,部分聚集区也是近年的高风险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的历史上感染性钉螺聚集分布的区域中,部分环境流行因素和人畜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还需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5.
长江如皋段江滩钉螺孳生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江江苏省如皋段江滩能否孳生钉螺及该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方法 采集长江如皋江滩及长江扬州江滩的水、土样,分析两者的理化性质;调查分析两者水文、植被、气象因子有无差异;用两者的水、土在室内饲养钉螺,比较两者的钉螺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螺卵孵化率;在如皋段及内河环境人工控制现场饲养钉螺,比较两者仔活率。结果 如皋段江水的Ca^2 、总硬度、Mg^2 、氯化物和土样的SO^2-4均显著高于扬州段;两者钉螺半年、1年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均无显薯差异;如皋段通过人工控制能孳生钉螺。结论 因长江潮汐顶托和江滩无植被钉螺难以向下游扩散,长江如皋段以东江徘无需查螺或只需用少量经费监测,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探讨时空扫描统计量在感染性钉螺分布探测以及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法 收集2006-2012年安徽省钉 螺分布监测数据, 采用ArcGIS 9.3软件建立村级空间数据库, 再导入SaTScan 9.1.1软件进行前瞻性扫描聚类分析, 确定感 染性钉螺发生的时空热点区域, 并以村作为基本地理单位进行预警。结果 结果 时空聚类分析显示, 2010-2012年安徽省有4 处热点区域为感染性钉螺的预警区域, 分布于长江安徽段及其支流流域。结论 结论 时空扫描统计量能够早期探测到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时空两个维度的聚集性, 可提供确切的预警信息。探测出的热点区域为安徽省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区域, 提示有必要加大预警区域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江苏段江滩钉螺孳生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方法 收集三峡水库 运行前后长江江苏段水情资料、 江苏省沿江地区江滩滩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 并结合典型滩块现场钉螺调 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 三峡水库蓄水后, 长江江苏段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建坝前 (2002年) 相比, 三峡水库蓄水 175 m后,1-3月份水位提高0.41 m, 4-12月份水位降低0.32 m。在水库建成逐渐运行期间, 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呈下降趋势, 2012年全省沿江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降为0, 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0.73%, 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 0.004%。结论 结论 三峡水库运行后, 长江下游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为钉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2 年间安徽省长江流域活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山丘活螺密度总体上最高,并于1993、1996、2001 年出现高峰期;1992~1998年江滩活螺密度高于洲滩,1998 年之后洲滩高于江滩,江滩活螺密度于1996、1998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于2003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高于江滩、山丘,并于2004 年出现高峰期, 山丘于1993、1997 年出现高峰期。结论 长江流域螺情变化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加强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应重视螺情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2.
长江江苏段江滩感染性钉螺及水体感染性消长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长江江苏段江滩感染性钉螺及其水体感染性的消长规律,为优化江苏省急性血吸虫感染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一江滩连续12个月用棋盘式系统抽样法逐月采集钉螺,以压碎法鉴别捕获钉螺的感染性;以哨鼠法逐月测定滩内及周围水体的感染性.结果在江滩上12个月份均有感染性钉螺,但以5~10月份钉螺阳性率最高.滩内小型水体4~11月份均具有感染性;外江水体5~9月份具有感染性.结论在长江江苏段感染性钉螺滩块附近接触疫水全年均有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其中以5~10月份危险性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观察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桔洲景区水域水体安全性。方法 方法 了解2003-2012年间实施的防治措施, 调查洲滩钉螺分布和两岸居民、 水上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 采用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 结果 湘江长沙城区段2003年钉螺面积为471 hm2 , 2012年为28.81 hm2 , 下降了93.88%; 11个有螺洲滩通过环境改造已有9个未查到活螺, 其余2个活螺密度已降至0.006只/0.1 m2 以下, 并连续7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桔洲景区原有钉螺孳生地已彻底改造, 自2008 年起连续5年未查到活螺, 景区水域及其上游已无敞放家畜, 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已连续10年为阴性, 2003年居民感染率为3.63%, 2010年后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结论 结论 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桔洲景区水体安全; 但仍需加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研究2005-2012年云南省洱源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 为钉螺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建立 2005-2012年云南省洱源县钉螺分布的地理信息系统, 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 空间自相关分析、 局部自相关分 析和 “热点” 分析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洱源县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 且随时间增加 自相关有增加趋势。洱源县钉螺密度逐年降低,但在山区峡谷型流行区呈现H?H聚集模式, 主要分布在炼铁村附近区 域。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005-2007年整体性减少, 但平坝流行区存在H?H聚集模式, 如新联村附近区域。 “热点” 分析 发现洱源县钉螺的聚集区域在新庄、 炼铁、 西坡和太平村附近。 结论 结论 洱源县钉螺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 且存在 “热点区域” , 在今后钉螺的监测与防制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资源。  相似文献   

15.
Zhang ZY  Xu DZ  Zhou XN  Zhou Y  Liu SJ 《Acta tropica》2005,96(2-3):205-212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snail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the marshlands of Jiangning county in China. Surrogate indic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marshlands were derived from a Landsat 7 ETM+ im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variates and the density of O. hupensis was analyz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s and ordinary kriging. Although stepwise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O. hupensis densities of live snails in the marshlands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modifi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wetness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low (0.282). Therefor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egression residual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emi-variogram method,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O. hupensis density attributed to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as estimated by ordinary kriging. The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snail density and ordinary kriging of its spatial variation were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of O. hupensis. Following this approach, the prediction indeed improved considerably (0.852). Our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O. hupensis in these marshlands by using remotely sensed environmental indices, and that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capable of improving prediction accuracy. These findings are of relevance for mapping and prediction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in China, and hence the national control program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